中興事件之後,眾人拾「芯」火焰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興事件的出現,給了眾人一則警告,讓大家都明白了半導體技術對於國家來具有何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美國對中興的抵制也徹底讓我們覺醒,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總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因此,為了扭轉這一勢頭,中國的科技公司及企業家們紛紛投入到了該領域的投資研究中,試圖走出一條「中國路」。

今天,專注於終端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新創公司耐能(Kneron)宣布,完成由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領投的1800萬美元的A1輪融資。

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維港投資所參與的投資,一直都是極具創新力和顛覆性的全球科技項目,比如DeepMind、Siri、Improbable和VIV等。

如今,對Kneron的投資,充分說明了它對該公司的研究方向及其產品的肯定。

據了解,Kneron的核心技術是研發出一種高效率、低耗電的神經網絡晶片(NPU),把人工智慧從雲端轉移至終端設備,進行實時識別與判斷分析,開拓人工智慧應用於不同層面的無限可能。

更重要的是,Kneron已實現了大批量生產AI晶片,它是國際上少數在2017年就有AI晶片NPU產品化,實現顯著收入的公司。

如今,融資到手,也有助於該公司日後的發展。

「國內現在對晶片領域重點關注,我們在這一塊積累的技術與經驗優勢,也是我們的強項所在。

因此,我們會持續發力一直專注的輕量級、低功耗的終端人工智慧晶片。

」 Kneron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劉峻誠如是說。

除了科技公司對晶片的發力,企業家們對該領域的關注也從不落後。

比如,馬雲宣布阿里巴巴正式投身晶片領域,收購中天微公司,利用自己的資金和技術,全力研發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晶片;而分了11年紅的格力電器,老大董明珠也停止了對股東的分紅,表示要將分紅拿來研發晶片。

而近日,馬化騰在深圳舉行的一次峰會上,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芯」的看法:移動支付再先進,沒有手機終端,沒有晶片和作業系統,競爭起來的話,實力也會遭到碾壓。

對此,他提出了兩點建議:政府、產學研等幾方面要通力合作;國內企業及相關的基金會,吸引基礎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回國,資助他們到國內大學做基礎研究。

至於騰訊在晶片產業鏈上的布局,馬化騰實事求是地說道,騰訊雖實力雄厚,但是在研發晶片方面,只是個門外漢,騰訊也不會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但是這並不表示騰訊不會支持中國的晶片研發。

舉個例子,騰訊可以利用其龐大的數據需求,敦促國內晶片供應商拿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或者利用微信平台支持基於中國晶片的應用開發。

不管是通過何種方式,現在的確是各家企業共同發展「中國芯」的時候。

其實,換個角度想,美國對中國的這次行為,也可以說是促進我們變得自力更生的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

小智君在南華早報看到了一篇關於中興繼解除首席合規官兼首席法務官程鋼(Cheng Gang)的職務之後,再罷免兩位高管的職位,分別是中興執行副總裁兼中興通訊首席技術官徐惠君和負責監督公司運營的黃達斌,文章評論中有這樣一條:

這說的並無道理,在中興事件後,中國或許不會再繼續加重對國外晶片的依賴。

根據上周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8年1-3月銷售額為1152.9億元,同比增長20.8%。

其中,設計業同比增長22%,銷售額為394.5億元;製造業同比增長26.2%,銷售額為355.9億元。

這是一個良好的情況。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晶片的核心技術太難掌握,不僅需要巨額資金,還需要持續不斷的時間投入,同時,設計能力也不等同於製造能力,所以對於華為自研的麒麟處理器,我們高興的為時尚早。

但讓人欣慰的是,中國在自研晶片方面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了。

近日長江存儲先後從阿斯麥訂購了兩台高端光刻機,總價值約12.3億元,目前這台光刻機已經抵達武漢天河機場,等到海關、商檢及邊防口岸的相關手續辦理完成後,即可運至長江存儲的工廠。

據悉長江存儲購買的光刻機可直接生產14nm~20nm工藝的晶片,這對於缺芯少芯的中國來講,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中芯國際也向荷蘭晶片設備製造商ASML購買了一台EUV光刻設備,價值1.2億美元。

EUV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光刻機,他是唯一可以生產7nm工藝的光刻機。

不過因為EUV光刻機生產難度較大,整個2018年ASML僅能生產20台,而且全球只有ASML可以生產,中芯國際訂購的這台EUV要等到2019年才能拿貨。

雖然如此,但是「中國芯」的發展依然樂觀。

一位在美國網際網路工作的中國AI科學家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與傳統的晶片行業相比,中國企業沒錯過發展AI晶片的初級階段,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中國可以與美國同行身處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龐大的用戶群在測試過程中確保了大量用戶的反饋,這對AI晶片的研發至關重要。

儘管暫時還無法預測,中國需要多久才能在晶片領域趕上其他國家,或者研發出自己的核心技術,但考慮到中國在LED晶片製造行業的成功經驗,中國半導體的發展前景充滿了希望。

正如國內LED晶片的開發始於2003年,經過15年的努力成功趕上了國外的競爭對手。

目前,中國超過85%的照明產品採用了國產的LED晶片。

儘管與其他晶片類型相比,LED晶片的開發技術障礙相對較小,但是,我們可以從這次經歷中學到很多東西,不是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