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熱「中國芯」: 國產崛起還是扶不起的阿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點擊標題下「網生代」關注一下
花了巨額的科研資金,如果只是為了證明:看,我們也能造自己的芯了,這或許比無芯之痛更令人心痛
過去幾年間,孫加興、高松濤等多次去聯想集團拜訪,作為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軟體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簡稱CSIP)的官員,他們非常希望聯想集團能支持龍芯。
聯想和龍芯都源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按照很多人的想法,聯想作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公司之一,是最有理由採用龍芯的,如果採用龍芯,龍芯可以至少占領國內PC市場半壁江山。
但迄今為止,聯想的PC並未採用任何一款龍芯。
「目前新一代龍芯在CPU最核心的技術微結構方面,跟國外的主要廠商終於已經基本持平了,差距方面僅差5%、10%左右。
」8月下旬,在龍芯新一代四核處理器3A2000、3B2000發布會上,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兼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說。
問題還是「有沒有人用」,對此龍芯自身也很清楚——今年6月,胡偉武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所說:「我們可以做世界第一CPU,而且有,但關鍵是有人用。
」
這同樣是其他燥熱中國芯的共同難題——2013年以來,在政策資金支持下,天津飛騰、中晟宏芯、上海兆芯、北大眾志等國產CPU企業迅速成立,喊出了「國產自主芯」的口號,預計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將有多款國產CPU發布。
那麼,這些躁動的「國產晶片」賣給誰,能不能賣出去?
15年龍芯,未解決無人用問題
「確實,我們走過了太多的彎路。
」在龍芯新一代處理器架構產品發布會上,胡偉武坦承:「當時龍芯16核的晶片都快做完了,臨時終止,回過頭來重新做雙核、四核,解決性能問題和產業鏈生態問題。
」
「我們之前太過關注這些參數了,比如CPU的主頻和核數要跟Intel、IBM、AMD看齊,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那就是沒有建立自己的生態。
」胡偉武說。
現在來看,這個彎路太大了些,時間也太長了些。
從2001 年龍芯項目組成立算起,龍芯已經有15 年。
2002年8月6日,中科院計算所和綜藝股份共同投資成立神州龍芯。
同年12月,「龍芯產業化聯盟」成立,龍芯產業化就被提上了議程——當時恐怕誰也想不到,這是一個15年後仍無法解決的難題。
此後多年,神州龍芯幾乎一直靠國家補貼與特定市場生存,「在863、973、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拿到了大約10億元」。
幾經浮沉中,龍芯建立了產業化基地,取得了MISP指令集授權,其系列產品也由2002年的龍芯1號拓展到後來的龍芯2C、2E、2F、3A等多個產品系列,但核心問題仍然只有一個——龍芯的處理器落後英特爾處理器幾代,性能根本沒有競爭力,而批量太少,價格又低不了,更糟的是,整個社會的PC基礎都是建立在Windows基礎之上的,龍芯的產品無法兼容,做出來根本就沒人用。
2009年1月,首家「龍芯」產品專賣店正式進軍中關村,向公眾銷售中科龍夢研製的「逸瓏」筆記本和「福瓏」迷你電腦。
不過很快這家專賣店銷聲匿跡。
2010年後,龍芯團隊裂變為多家公司,開始市場化運作,胡偉武團隊所在的龍芯中科肩負起CPU的研發與市場結合的重任。
之後的5年,儘管技術上龍芯一直保持著進步,但市場化進程上同樣沒有任何聲音。
「可以說,15年過去了,在數十億元資金的投入下,龍芯的產業化進程仍停滯不前。
」晶片業知名人士老杳表示,就連和龍芯同出中科院計算所的聯想,也從未採用過龍芯。
在這位業界人士看來,聯想不採用龍芯的原因也很簡單,無論是CPU本身還是其生態圈,龍芯和英特爾、AMD都有很大差距,如果聯想不採購技術更成熟、性價比更高的處理器,不光電腦產品在海外無法與其他廠商競爭,在國內也無法與同行競爭。
即便是與龍芯同氣連枝的中科曙光,也並未批量採購龍芯晶片。
根據2014年財報,曙光從Intel、AMD採購晶片總額7.3億元,占總採購額的34.3%。
至於浪潮信息,2014年從Intel採購24.66億元晶片,占總採購額35.3%。
龍芯未見於兩家公司的採購目錄。
當然,龍芯並不是最慘澹的,與龍芯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幾家CPU研究機構,除了以「造假」馳名的漢芯,上海復旦微電子公司、方舟科技公司、北大眾志、六合萬通等很快銷聲匿跡。
政策資金推動,國產CPU再度躁動
與國產CPU紛紛折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卻早就成為晶片最大的消費國,相關數字顯示,每年用於進口晶片的花費為2000多億美元,已超過進口石油的花費。
2012年底,集成電路、信息安全升級為國家級戰略,相關產業迅速得到國家、企業、資本的重視。
2013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分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對集成電路產業進行集中調研。
2013年6月24日,國務院批准實施《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了包括設立國家級領導小組、國家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8項推進措施。
當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成立,首期規模達1200億元。
其投資重點就是集成電路晶片製造業,兼顧晶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
在「給錢、給政策」組合拳的推動下,晶片造富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熱點,嗅覺敏銳的一批新時代CPU公司浮出水面。
2013年4月,上海市國資委、台灣威盛電子合資成立上海兆芯,其中上海市國資委出資2億美元,占股80%,威盛電子出資4975萬美元,占20%。
值得注意的是,威盛電子是台灣企業,全球第三大X86晶片廠商。
兆芯成立之後,威盛中國研發團隊原班人馬,以及部分美國研發團隊併入兆芯,致力於桌面機晶片的研發。
2013年底,蘇州國芯、中科院計算所成立中晟宏芯,2014年6月,宏芯得到了Power晶片的全部授權。
Power晶片是IBM的核心技術,基於Power晶片生產的小型機等設備主要用於金融、能源等大型國企場景。
幾年前,蘋果公司也採用Power生產電腦。
其後,ARM也加入「國產CPU」陣營。
2014年8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天津濱海新區、國家超級計算中心三家合資成立天津飛騰,主打「國產伺服器CPU」。
飛騰集成了國防科大多年的CPU研發團隊,不過,雙方合資之後,飛騰放棄了原本自研的CPU架構,轉投ARM。
出於重視,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芮曉武親自挂帥,出任飛騰董事長。
此外,高通也在與貴州政府籌備合資公司,生產「供中國境內使用」的ARM伺服器晶片,就連早已消失的北大眾志,也再度喊出了「中國自主芯」的口號。
這些CPU新秀們得到的政策和資金大力支持,甚至超過了龍芯。
「核高基專項給中晟宏芯審批了20多億元資金,用於Power的研究。
」消息人士稱,中晟宏芯董事長鄭茳,同時擔任蘇州國芯董事長。
蘇州國芯的C-Core CPU也曾承接國家核高基專項,具體規模未公布。
此外,兆芯則承接了國家核高基1號專項,項目一期補貼就高達56億元,而且「目前還在繼續申請,總額已經超過70億元」。
「可以說,在國家級投資基金的注入下,X86、MIPS、Power、ARM,我們全有了。
」對此,有工信部內部人士對此表示擔憂,這和當初龍芯、漢芯時代的火熱躁動非常相似,「但問題是做成的有幾個呢?」
行政主導下的市場化難題
除了龍芯在8月下旬發布了兩款處理器外,今年4月,天津飛騰發布了飛騰FT-1500處理器6月,並宣稱該晶片技術國際領先,可替代Intel中高端「至強」伺服器晶片。
不過,飛騰並未公布該CPU的市場情況,僅表示該晶片「對於保障我國網絡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6月,中晟宏芯發布了號稱是第一款中國POWER晶片的CP1。
根據計算所規劃,自主可控的Power晶片會在2017年12月出爐,「但如果遇到問題,跳票1-2年都有可能。
如果一個問題都沒有,也可能提前。
」
但這些先進晶片的結局仍未可知,畢竟,從無到有是一回事,從有到商業化應用是另外一回事。
當初的「星光」系列晶片、「方舟」系列晶片、「龍芯一號」、「漢芯一號」、「神威一號」等晶片,喊出的口號並不比飛騰、宏芯們遜色,其結果最後都變成扶不起的阿斗。
「其實,今天的國產CPU新軍,和十多年前那批公司相比沒有任何變化,仍然是以行政為主導,承擔著某種政治責任。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觀察人士表示,這些開發團隊大多是科研單位,多數工作人員多年從事科研甚至行政工作而並不熟悉市場,甚至與市場脫節。
上述觀察人士表示,以全球行業領軍企業的經驗來看,能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大都不是研究機構和政府行為。
而頂尖力量集中在研究機構之中,缺乏市場敏感度和推廣能力,卻正是我國目前的晶片產業的科研現狀。
這是過去龍芯15年產業化中遇到的問題,也將會是天津飛騰、中晟宏芯、上海兆芯等共同的問題——龍芯等帶來的經驗教訓是,作為一個自主智慧財產權研發項目,體制上沒有找到最合理的組織形式,沒有讓各組成部分之間平滑銜接,所以,形成產業化的核心團隊是短期內無法實現的。
目前情況下,這些國產CPU的發揮空間,只有對信息安全要求較高的黨政軍場景——這同樣是龍芯多年來得以艱難生存的源泉。
值得一提的是,四家國產CPU公司都擁有國企背景,這或許更有利於信息安全的推廣,當然,彼此之間也會激化競爭。
除了這些特殊場景,國產CPU在PC領域的產業化,別說進入普通用戶市場,恐怕仍然連進入政府CPU採購範圍的資格都沒有。
記者查詢發現,根據財政部於2011年7月公布的「批量集中採購」(《關於進一步推進中央單位批量集中採購試點工作的通知》(財辦庫〔2011〕87號),批量集中採購,是對一些通用性強、技術規格統一、便於歸集的政府採購品目,其關鍵是需求標準的統一——目前的國產CPU,就連15年征程的龍芯也未解決這個關鍵問題,更別說才成立一兩年的其他CPU新軍。
無生態圈,成「沒人用」最大尷尬
除了體制帶來的桎梏,以及研發的落後,胡偉武還將無人用龍芯歸咎為未建立生態圈。
他舉例表示,龍芯採用了MIPS指令集,並不支持Flash、Adobe等軟體,由此給龍芯電腦帶來的問題是,無法觀看視頻。
而無數類似Flash的軟體均生存於Intel的生態系統中。
他說,這種「沒人用」的尷尬是目前龍芯最大的制約。
現在,伺服器、PC市場的CPU早已是Intel、AMD的天下,Intel更是建立起涵蓋智慧財產權、技術積累、規模成本、軟體生態於一體的整個商業模式壁壘,而且這種壁壘從未有衰弱的跡象。
不過,想要打破這個壁壘同樣非常困難。
在與英特爾競爭無望後,後來,神州龍芯不得不採取另一條道路—嵌入式晶片,從技術的可行性來說,神州龍芯開始回到務實的道路上。
「一段時間內龍芯就採用通用CPU形式去推,而且又沒有相應的市場力量投入,遇到很多市場上問題。
」一位曾就職於龍芯的人士表示,比如晶圓廠與設計企業之間的關係,一些數據的共享,會促進企業發展,提高產品的質量,但是龍芯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它沒有晶圓廠。
又比如,很多產品在設計階段假定的參數,做成產品卻差距很大;另外幾乎沒有廠商為龍芯設計配套的周邊晶片組,龍芯無法給出解決方案。
相比之下,英特爾在產業中擁有極強的號召力,它有諸多廠商來與之配套,來完成解決方案,還在中國擁有設計、封裝測試、晶圓等三大環節的製造基地。
這些龍芯沒有,天津飛騰、中晟宏芯、上海兆芯、北大眾志等同樣沒有。
據悉,龍芯面臨的生態壁壘同樣會存在於中晟宏芯,不過宏芯暫時還無需考慮這一問題。
「即便IBM開放了全部Power代碼,但能不能最終做出來,依然要看運氣。
」一位要求匿名的中科院計算所人士表示。
相比之下,由於上海兆芯採用的是與Intel一樣的X86架構,所以在伺服器、PC市場,兆芯相對阻力較小,「但前提是兆芯的性能、功耗、成本能夠與Intel競爭。
」
如何建設生態圈呢?胡偉武給出的解決方式是聯合上下游合作夥伴。
他說,龍芯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軟硬體生態的建設和完善上,雖然目前龍芯的研發團隊只有400人,但基於龍芯的CPU進行下游解決方案開發的合作夥伴已經有數百家。
至於成效如何,恐怕還難以斷定。
不過,矽谷英特爾公司旁邊一家IC設計顧問公司的CEO就對此表示:「在矽谷現在經常能聽到關於中國生產CPU的各種消息,並且熱度很大。
但Intel練的是硬功夫,靠工藝領先來不斷提高性能,投資一條生產線需要幾十億美元,時間至少得兩年,經過多年的積累,Intel有這種實力。
中國如要發展自己的CPU產業,卻需要在軟實力上下工夫,在設計上優化和突破,這不是在短期內靠仿製就能學會的。
」
中國開發四大架構應對美國禁止Intel出售伺服器晶片給中國
近日,美國禁止Intel將兩款伺服器晶片賣給中國,不禁讓人想起當年Intel開發出PIII450MHz處理器的時候,美國也曾提議禁止這款處理器出售給中國,不過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連火柴都要進...
與龍芯有說不盡的「緣」,胡偉武的長征途還在路上
說到胡偉武其人,大家可能略有陌生,但說到龍芯,你一定印象深刻。前不久,龍芯中科對外宣布3A3000四核處理器晶片成功完成流片。這背後胡偉武與其之間存在著不解的緣分,然而驅使著胡偉武投身到「中國芯...
5年內黨政系統2700萬台PC及60萬台伺服器或將全部換血
本網訊 2015年7月31日《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刊登了關於網絡戰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國計算機網絡內數千個節點,這些節點已經被美方植入軟體或硬體後門,並受其控制。這些節點主要用於在中方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