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會否第一個上中國「不可靠實體清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 | 丫丫股俠

暗地裡擺了華為一道,導致孟晚舟被捕的公司找到了。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稱,因洗錢和違反制裁法案等一系列問題而被美國司法部盯上的滙豐銀行,為逃脫處罰,同意在其他案件中「配合」美國司法部的調查。

中國的華為公司成為了這種「配合」下的受害者,最終導致華為孟晚舟被捕。

原來是滙豐,今年年初,滙豐還向中方解釋說自己是「毫不知情」,不少人還信以為真,現在這個報導是徹底打臉。

難怪近期,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在接受CNBC、《金融時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滙豐一開始它就清楚Skycom在伊朗的業務,也知道Skycom與華為的關係,華為和這家銀行之間的郵件可以證明,上面還有銀行的LOGO。

所以從法律的角度來講,他們不能說他們被騙了或者不知道,只要法庭把這些證據公開,那麼華為被捕高管所涉及的問題是「可以澄清、解決的」。

雖然滙豐沒有正式承認所作所為,但種種跡象都顯示,滙豐「陰」華為是八九不離十了。

像滙豐這樣的跨國公司,一方面大規模在中國開展業務,大賺特賺,另一方面,又配合外國政府打壓中國企業,損害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合法權益,兩面三刀,相當可惡。

我們不禁要問:滙豐還可靠嗎?在中國政府緊鑼密鼓推出「不可靠實體清單」之際,它又會否成為第一家被納入該名單的公司?

一、滙豐有沒「資格」被納入清單?

滙豐可不可靠,不妨套用中國「不可靠實體清單」的評判標準去看看。

就目前傳出的信息看,中國"不可靠實體清單",有4個條件,只有滿足任何一個,便有「資格」被納入:

1. 該實體是否存在針對中國實體實施封鎖、斷貨或其他歧視性措施的行為;

2. 該實體行為是否基於非商業目的,違背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

3. 該實體行為是否對中國企業或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

4. 該實體行為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或潛在威脅

而「不幸」被認定為不可靠實體清單者,顧名思義對中國肯定是不可靠的。

通過媒體還原的過程看,滙豐至少滿足了第2、3條。

2012、13年,華為曾被路透社報導與一家伊朗公司有業務往來,且關係密切。

華為立即對媒體進行澄清,也與合作夥伴進行溝通,時任華為CFO的孟晚舟與滙豐的一位高管當面表示,華為沒有任何不合規的情況,並提供了一份PPT以說明情況。

來源:路透社

2017年,出乎意料的是,滙豐將這份PPT交給一直想扳倒華為的美國司法部,隨後結束與華為的合作關係。

正是這個PPT,被美國司法部用作了起訴華為和於去年逮捕那位華為高管的「核心」依據。

而作為「回報」,滙豐被美國司法部描述成為了被PPT「欺詐」的「受害者」,更重要的是,美國司法部再沒有就滙豐的其他案件發出起訴,說是一樁赤裸裸的「台底交易」也不為過。

雖然滙豐就此事做過解釋,因為2012年給墨西哥毒梟洗錢而被美國司法部巨額罰款(19億美元),被美司法部派駐了一群「監控人員」,背後還有一個200-400人的團隊隨時可以獲得銀行的一切信息,滙豐不可能抗拒美國司法部的要求和調查,美國拿走PPT不可避免。

但是,有法律專家指出,即使根據美國法,滙豐對於不受美國保管、控制和有權訪問的數據或信息也是沒有提供義務的。

商業社會最基本的道德之一,就是切實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以及隱私,滙豐如果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完全可以拒絕提供PPT,而且是有理有據,但滙豐還是倒向了美國司法部。

一前一後,環環相扣,絕非巧合。

至於滙豐說自己沒有「出賣」華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當然,美國政府的」長臂管轄」是重要因素,但若非滙豐主動配合,美國也可能因為拿不到PPT而無法逮捕孟晚舟,反正滙豐在這件事裡,絕不是它自己宣稱的「毫不知情」。

很明顯,滙豐的行為並非出於商業目的,而是為逃避美國制裁,做出了有違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的行為,對華為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完全有資格進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二、若被納入,滙豐會很慘

一旦被納入中國「不可靠實體清單」,滙豐會很慘。

首當其衝的是其中國區業務

眼下,滙豐有近75%的收益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納入「清單」後,滙豐被會被限制在中國做生意,業績下跌將無可避免。

來源:滙豐控股18年財報,各地區營收占比

失去過半壁的「江山」,股價必定大跌,嚴重的話甚至可能腰斬,而滙豐占恆指的最新權重為10.71%,滙豐只要跌10%,恆指就無條件蒸發1%,換句話講,滙豐自己掛掉的同時,還把大市一起拖入深淵。

受影響的,不僅有滙豐的股東,還有員工、合作夥伴和客戶,當中就包括其最大股東--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資管。

來源:wind

平安和滙豐,還有過一段往事。

2002年10月8日,滙豐以6億美元認購平安10%的股份,成為平安大股東。

12年,出於業務與戰略的調整,滙豐將持有平安股份以727.36億港元轉出。

而在16年後,平安開始增持滙豐。

到2017年12月5日,平安資管再次滙豐控股1000萬股,累計持股數量達到10.18億股,持股比例超越JPMorgan Chase & Co,成為滙豐控股第二大股東。

而到2018年11月6日,平安資管再度增持滙豐,總比例達到7.01%,超過貝萊德成為其最大股東,昔日的大股東身份,正好互換。

被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相當於中國對你關上大門

在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重要性越來越高的今天,這種關閉對於很多跨國公司,尤其是在中國有大量生意的公司,無異於當頭一棒。

如果最極端情況出現,完全和中國市場脫鉤,對於滙豐,可以說毀滅性打擊。

這也可以說是滙豐應得的,華為作為中國技術實力最強的高科技公司之一,承載著國家興旺和民族復興的寄託,但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美國政府的種種不公,我們當然義憤填膺,而對於有份參與打壓華為的公司,成為美國政府幫凶的公司,我們同樣也難以原諒。

中國向來秉承「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滙豐做得出這樣有損中國企業合法權益的事情,中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沒什麼毛病,滙豐已經將自己置於非常敏感的地步,它和中國的關係,有可能會出現裂痕。

當然,這僅僅是從「不可靠實體清單」的評判條件出發,去預判滙豐的結局,而中國是一個講「人情」的國家,即使要對滙豐制裁,也會考慮實際情況,那就是滙豐和中國源遠流長的合作關係。

這家自豪地宣稱已經在華開展業務超過150年,服務了三個朝代的銀行,是目前在內地投資最多的外資銀行,已在國內50多個城市設立了超過170個服務網點,單單在珠三角,就超過50間,是中國內地服務網點最多、地域覆蓋最廣的外資銀行,也是僱傭國內員工最多的外資銀行。

同時,憑藉著專業和全球化網絡,不少出海、從事對外貿易的中國公司也很喜歡使用滙豐的產品和服務。

另外,滙豐還積極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當中就包括著名的交通銀行。

滙豐已經深植於中國,若簡單粗暴地切斷滙豐在中國的業務,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會相當明顯,因此,滙豐作為第一個進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的外資公司,機率並不高。

不過,這也不代表中國政府會無視它對華為造成的傷害,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相應的處罰想必也在所難免。

三、兩者選其一,你會選中國還是美國?

在貿易摩擦不斷、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不可靠實體清單」成為不少國家相互制衡的「武器」,來勢洶洶,但在全球化不可逆轉的趨勢下,最終都是合作大過對抗。

因此,「不可靠實體清單」更像是核彈,用以相互制約,以達到新平衡,但正兒八經排上用場的,相信機會不會太多。

當然,中美是當下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任何企業要想做到世界級,都無法忽視中美兩國。

到這個時點,中美之間的激烈競爭也是無可避免的,可以肯定的是,在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摩擦中,很多公司會面臨著向中還是向美的艱難選擇,如何平衡成為它們無法避免的問題。

滙豐的處境,其實也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生意機會它無法抗拒,否則業績就無從談起,但美國處於金融食物鏈最頂端,是規則制定者,同樣得罪不起。

To be or not to be,都是一個問題。

這些事實我們暫時無法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站在中國的角度,最可靠的外資公司,無疑會是那些始終遵受中國法律、維護中國客戶合法權益的公司。

中國的領導人已經向世人宣布,中國的開放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的生意機會只會越來越多,對於遵守中國法律、維護中國客戶合法權益的滙豐,中國當然歡迎,也很讚賞它的貢獻,但如果是兩面三刀,明里大賺中國錢,暗裡卻動刀子有損中國合法權益的滙豐,中國是不歡迎的。

希望滙豐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