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與我來貸合作進軍金融業,首先瞄準了百萬員工的腰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企業擁有百萬員工,富士康每月給這些員工開支數十億人民幣的薪水,現在,它想把這些錢從員工身上賺回來。

近期有消息稱,富士康旗下金融品牌富金富與港資借貸平台我來貸達成達成戰略合作

雙方將共同為藍領以及工薪客群提供信貸服務。

兩家合作方都較為低調,在國內媒體中都較少發聲。

相關新聞稱富金富主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為工薪、藍領等社會人士提供消費分期、現金貸、個人理財等金融服務。

但財經眼通過多種途徑檢索未發現富金富的官方網站。

而我來貸則是一家創立於香港的網絡貸款平台,2014年進入中國內地,目前運營有中國內地最大的手機借貸平台之一——我來貸以及香港線上借貸平台——WeLend。

不過從該公司具有雄厚的投資背景,號稱其投資者包括李嘉誠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旗下TOM集團,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Khazanah Nasional Berhad,廣東省政府旗下國有獨資企業粵科金融集團,歐洲大型銀行ING(荷蘭國際集團)以及矽谷頂級VC紅杉資本。

我來貸曾為大學生群體提供貸款服務,但今年10月,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由於多地發文限制校園貸,因此放棄校園貸業務,轉而面向白領、藍領市場。

瞄準百萬員工腰包

從雙方的合作來看,富士康旗下的百萬員工顯然是雙方都瞄準的香餑餑。

從富士康的角度來看,進入這一市場有三個無可比擬的優勢:

第一,擁有龐大的用戶。

與其他網際網路初創企業上苦哈哈的尋找用戶相比,富士康本身就擁有巨大的員工數量。

按照富士康官網的介紹,富士康在全球擁有百餘萬員工。

第二,資金循環優勢。

富士康每個月給旗下的員工的薪資支出在數十億左右,以往,這些資金一旦進入員工的工資卡,基本上就和富士康沒有任何關係了,這些錢被員工拿來消費,養活了很多小店。

所以一般圍繞著富士康的廠區都會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富士康的基層員工雖然薪資不高,但是擁有的消費能力卻不容小覷,和他們的父輩們不同,這些年輕的員工們早已經熟悉提前消費的觀念。

因而已經有不少的消費金融公司瞄準了這一次龐大的市場。

與其看著自己給員工發的薪水流進了別人的腰包,不如自己也來給員工貸款,讓這些資金留在富士康的體系內,完成體內循環。

第三,風控優勢。

和外來的借貸公司相比,這些員工的薪資都出來富士康,因此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比它更能掌握貸款者的流水和信用狀況了。

在額度上和催收上都擁有其他人無可企及的優勢。

如何金融布局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為全球頂尖企業生產產品的同時,自身卻利潤微薄。

有消息稱,富士康每組裝一部蘋果手機只能獲得相當於手機售價1%的組裝費。

富士康最大的客戶蘋果由於手機業務出現下滑,進而波及其利潤。

從2016年Q3財報來看,富士康凈利潤約10.9億美元,同比下滑8.7%。

因此不甘於受制於人的郭台銘一直希望富士康能夠完成轉型,其中金融業務成為其重點瞄準的方向。

從2013年以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業務蓬勃發展,阿里巴巴、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入,螞蟻金服的成功讓無數企業嫉妒。

富士康也不甘落寞,富士康也規劃了龐大的網際網路金融的計劃,過去一年,富士康已經悄悄地在中國大陸設立了6家金融服務公司,並計劃在5年內上市。

從發展方向來看,富士康的金融業務是兩條腿走路,一條是TOB,為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

其已經在中國大陸取得了開展貸款、財務擔保、設備租借等業務所需的經營執照。

富士康針對企業業務的金融平台在北京和上海設有辦公室,利用自有的資金進行放貸,富士康金融平台事業部高管表示,一年多以來,富士康金融業務部門已經向100多家元器件供應商提供了10億元資金。

這些貸款的資金來源目前完全來自富士康本身。

另一條腿就是面向個人的信貸業務。

年中的時候,媒體稱,富士康將推出金融科技服務平台富中富,富中富將於今年內開始運營,跨足P2P網貸領域。

不過從現在來看,這個所謂的富中富就是現在的富金富。

不明朗的前景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富士康是人類工業史上利用人力勞動的巔峰代表,但是在智能化的時代,富士康面臨著最大危機。

從現有的工業各種跡象來看,標準化的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製造的危機越來越大。

在媒體領域,傳統媒體正在面臨土崩瓦解,新媒體自媒體正在釋放巨大的能量,成為資金的追求對象。

即便是在智能設備領域,個性化需求的產品的苗頭也在增強,之前一個系列上百萬的銷量開始被上百個系列每個系列上萬銷量的產品所取代,產品疊代和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

以手機行業為例,除了蘋果依然保持固定的節奏外,各大新銳的手機廠商每年都會發布數個更新的產品版本。

這對富士康這樣的廠商的要求越來越高,柔性生產的變革勢在必行。

但對富士康來說,雖然機器換人已經取得了部分的進展,但是仍然占據生產力的小部分,上百萬的員工的替換有時候並不是經濟帳,在維持現有體系的同時富士康也開始從代工廠向投資者轉變。

而轉變的方向就是郭台銘所謂的六流:人員流、貨物流、過程流三個實體流,加上訊息流、金融流以及技術流三個虛擬流持續整合。

富士康也開始與網際網路領域開始了親密互動,加入尋找風口的大軍當中。

富士康已經在電商、電動汽車、出行、人臉識別、人工智慧領域進行投資。

所以富士康在金融領域的投資,希望成立一個金融集團的戰略圖謀並不令人驚訝。

但是作為一個老牌的工業集團公司,富士康的代工基因是否能夠讓它迅速的成功還很難說,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富士康自己操辦的領域基本沒有好的結果,在轉型過程中屢屢遭受挫折。

以電商領域為例,富士康曾經猛攻這個領域,有三次嘗試記錄。

第一次是2010年推出線上電子商務渠道「飛虎樂購」。

但是在2013年雄心勃勃的「飛虎樂購」因為內部人事鬥爭、投入過低等原因重新回到內部網購的定位。

但是,富士康很快再次捲土重來,2013年7月富連網上線,密度加速電商布局,2014年更從內部選調99名年富力強的幹部,加入富連網,圖謀重新打造自己的電商平台。

但是這次布局依然不順利,2015年富士康就把富連網從天貓平台上撤了下來。

時至今日,財經眼查詢Alexa發現,富連網的全球網站排名已經在60萬名之後,基本上沒有存在感,多名網購經驗豐富的用戶面對詢問均表示沒聽說過這個網站。

前兩次失敗並沒有讓富士康死心,第三次富士康打算劍走偏鋒,2016年,富士康集團發起並投資設立的第三方塑料交易電商平台買塑網上線。

這一次富士康決定和他人共同運營,首次採用體制外投資參股、獨立運作的模式,為了讓買塑網脫離富士康管理體系,專門成立了深圳市小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另外一個失敗的案例就是電動汽車方面的投資,富士康曾經與騰訊、和諧汽車共同投資10億元組建的一家汽車公司和諧富騰,現在富士康已經退出了。

而在金融領域,目前看起來富士康還是準備自己參與來干,那麼它到底會成功崛起還是複製電商領域的失敗經歷?

這個問題還是交給時間來驗證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