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迫切?中國集成電路發展更需謹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受到最近美國與中國貿易糾紛的影響,打造自主可控半導體再次成為媒體關注和行業的關鍵字。

這是自上次美國制裁中興事件之後,引起的又一波呼籲潮。

從數據上看,這也是一個勢在必行的事。

清華大學微電所所長魏少軍日前在一場集成電路戰略論壇上指出:從2013年起,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的價值就超過了2000億美元,到2017年更是達到了歷史新高的2601億美元,遠超過了同年的進口原油價值的1623.3億美元。

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進口晶片的貿易逆差在去年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1932.6億美元,差距進一步拉大。

上面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也加快了我們半導體建設的決心,但我們應慎防「病急亂投醫」。

國內集成電路建設熱潮湧現

自國務院於2014年發布集成電路推進綱要以來,國內集成電路的產業鏈投資建設進入了快車道。

無論是Fabless、晶圓代工廠廠,還是相關的原材料或設備供應商都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不誇張地說,整條集成電路產業鏈都沸騰。

很多地方政府也蠢蠢欲動,大開招商之門。

於是合資、本土獨資或者外資項目頻頻落地,也推動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在ICCAD 2017上,魏少軍教授表示,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共有1380家設計企業。

如果你覺得這個數字不夠震撼,我可以告訴你,在2015年,全中國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只有681家。

中國IC設計企業數量

國內的晶圓代工廠項目也遍地開花。

據SEMI統計,2017年中國大陸有26座晶圓廠動工刷新紀錄,今明兩年設備將陸續開始裝機,這就帶來了龐大的設備需求。

SEMI指出,2018年中國大陸的晶圓廠設備支出較前一年將大幅增加57%,2019年更高達60%。

中國大陸設備支出金額預計於2019年超越韓國,成為全球支出最高的地區。

新建晶圓廠數量

另外還有矽片廠、第三代半導體廠、材料廠、氣體廠等各種工廠的設立和擴產頻頻見諸報端,可以說這是中國集成電路從業者的又一個好時代。

為什麼說又呢?因為在本世紀初,國內也曾經掀起過一股集成電路建設潮。

過往失敗經驗的一些教訓

在2000年中,國務院發布了一份名為《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的18號文件。

這份文件當時定了兩個目標:

(1)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向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進一步促進我國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力爭到2010年使我國軟體產業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並使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成為世界主要開發和生產基地之一。

(2)勵國內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努力開拓兩個市場。

經過5到10年的努力,國產軟體產品能夠滿足國內市場大部分需求,並有大量出口;國產集成電路產品能夠滿足國內市場大部分需求,並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同時進一步縮小與已開發國家在開發和生產技術上的差距。

這份文件的公布,當時也的確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吸引了包括台積電,台聯電,英特爾和海力士等廠商,著名廠商的入住,或合資,或開設辦事處,都帶來了優秀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國內後來一批叱吒風雲的企業,如中星微,珠海炬力,展訊,瑞星微等國內著名公司也幾乎都是誕生於同期。

但現在回頭看,當時也掀起了一個不好的現象,那就是盲目投資,導致了幾個不好的結果:

猶記得當年的常州納科微,在獲得了Intel提供包括生產技術、設備和常州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並計劃兩期分別出資4億和3億美元,打造一個產能達到月產三萬到四萬片的0.35um、0.25um、0.18um的CMOS和FLASH集成電路的代工廠。

但這個根正苗紅的企業在運營短短三年之後就人去樓空。

據當時的知情人士透露,在常州出現晶圓項目本身就有些奇怪,因此出現危機也合乎情理。

他認為這個項目選址就有問題,這裡沒有人願意來。

另外的知情者則稱,沒有人就沒有好的技術隊伍,那就自然得不到後續資金的支持。

當年還有一個典型,那就是江蘇南通綠山集成電路有限公司。

這個國內首個落戶縣級城市海安縣的8英寸半導體製造項目在苦苦掙扎四年之後,最後也落得了關門的收場。

另外還有寧波中緯、河南晶誠、成都成芯和崑山德芯等一大批企業,也都碰到了同樣的問題。

芯謀研究(當時任職iSuppli中國)的分析師顧文軍在當年表示,許多項目從生到死,基本雷同,表面說是缺錢,其實是地方政府無視產業發展規律,無視市場需求。

所以就導致了最後的結果。

在晶片設計方面,當年也湧現了一批如美芯、傑德、安凱、炬力和凱明等一批設計廠。

雖然有些廠商曾經風光無限,現在有些慘澹經營,甚至銷聲匿跡。

但可以看到,無論如何,大部分IC設計方面的廠商基本上都是有的放矢的,這和IC設計產業的投資相對晶圓廠來說比較小有關。

但我們也能從中吸取一些教訓。

以炬力為例,當初他們在MP3解碼晶片方面取得了成功之後,卻沒能找准下一波趨勢,成功轉型;凱明則完全是因為完全押錯寶,而落得不好的下場。

新機遇下的發展建議

在SEMICON CHINA 2017的產業與技術投資論壇上,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教授發布了以《中國集成電路過熱了嗎?》為主題的精彩演講。

魏教授指出,然縱觀近年的基金投資給人一種範圍大,投資大的表象,但是在魏少軍教授看來,基金投資中的很多資金有很多並沒有落到實處。

除了大基金和部分地方投資以外,很多投資都嚴重縮水。

所以儘管國產集成電路投資看上去很熱,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達到過熱的程度。

但在他看來,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仍然需要統籌:

例如在生產線建設方面,缺少統籌 。

魏教授表示,中國國內目前已有產能總量14.9萬片/月,仍嚴重不足,大部分產能都是新增還在建設中的(61.5萬片/月) ,目前規劃的產能總量都是合理的,但是 工藝節點的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40-90nm,預計建成後可能出現部分節點產能過剩,但先進工藝節點產能仍然不足的失衡情況。

魏教授還指出, 技術研發投入不足 。

全國每年用於集成電路研發總投入約45億美元,即少於300億元人民幣,僅占全行業銷售額的6.7%,不到Intel公司一家年研發投入的50%。

芯謀研究的分析師顧文軍之前在評論澳洋順昌項目終止的時候也提到:

在國家大力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的大環境下,近幾年國內政府支持的集成電路產業相關項目數量急劇上升,但良莠不齊,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在業內人士看來是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的「難以理解」項目。

那些「難以理解」項目雖種類繁多,但運作套路總是上文所述三板斧,三招過後就是「聽天由命」。

但這種「難以理解」項目之所以能夠忽悠政府而後啟動,也是兩方互動的結果——企業願來,政府願接。

但恰恰合作雙方的心意卻是相反的——企業方所想是畫大餅,四兩撥千金;政府方所想則是利用項目,討要更多非市場的資源。

這樣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政府資源的綁架。

當然,能成為地方父母官的也是人中龍鳳,又豈能被輕易蒙蔽?或許少數地方政府的如意算盤是你企業綁架我,我就跟你一起來綁架上級政府,最好是把中央政府的錢一併拉入伙,先上車,再買票,成為「國家項目」。

這也是地方政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顧自身財力,不顧產業規律一意孤行的原因!

21世紀前十年,成就了中芯國際、展訊、華為海思和RDA等公司,也算是當時政策支持的受益者。

在新一輪的政策春風下,誰又會成為新的幸運兒呢?那就需要創業者和地方政府群策群力了。

尤其是作為資金和政策扶持提供方的政府更要慧眼識珠。

從目前看來,包括NAND Flash和DRAM在內的存儲會是這波中國集成電路建設的新成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基金二期呼之欲出 集成電路產業有望突圍

中國證券報記者獨家獲悉,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第二期正在緊鑼密鼓募資之中。目前方案已上報國務院並獲批。接近大基金的消息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大基金二期籌資規模超過一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