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BAT……中國科技軍團如何搶食印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軍團正在押寶印度市場,這是不是跟二十多年前美國IT巨頭布局中國市場的場景很像?現在去布局的,未必能贏在最後;但現在不去的,恐怕就要失去先機。

「背上行囊和我一起走,尋找那個失去的傳說,不管到荒野還是去沙漠,一起旅行不會寂寞……

——印度歌曲《大篷車》

這是一首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的印度歌曲。

如今,車中的流浪漢已經無人關心,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企業,已經紛紛躋身印度這駕迅猛發展的「大篷車」,開始了立足印度、攻略亞洲甚至全球的步伐。

3月28日,一個印度人和一個中國人各自曬出的「自拍照」,讓兩個國家的輿論圈有了一番熱鬧話題。

當天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他和雷軍以及小米印度公司總經理的照片,據說在印度民間被刷屏到爆。

而當天下午雷軍在微博同樣曬出了一張三人的合照,隨後小米在印度與富士康合作開設第二家工廠的新聞也在國內IT圈發酵。

一輪又一輪中國科技企業在印度這一新興市場攻城略地,讓輿論對印度的關注熱度再次高漲。

中國智慧型手機軍團2017年將在印度市場展開一場「百團大戰」並瓜分三星的市場份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不僅僅是手機行業,包括BAT在內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也都紛紛於近兩年內在印建立橋頭堡,而專注於科技產業的國內投資機構,更是不約而同將重金「押注」印度,這個在很多人腦海中陌生的神秘國度,為何在這兩年突然與中國ICT軍團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本文將對中國科技企業在印建廠、銷售、合作、資本運作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梳理。

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都有哪些中國科技企業,如何在印度拓展自己的疆土;更可以通過案例和數據了解,為什麼印度會如此受到他們的青睞。

GDP突飛猛進,市場價值不局限在本土

近鄰印度,充滿著神秘和未知。

有神秘宗教古老歷史的萬種風情,也有熙熙攘攘喧鬧紛繁的市井百態。

在這個已向全世界展開懷抱的南亞次大陸神秘國度,極度貧窮與財富交織在一起,就如同印度旅遊局那句言簡卻意深的廣告語:「Incredible India。

對,不可思議的印度。

儘管印度仍處在信息化迅猛變革和制度低效落後的二元矛盾中,但其經濟總量和增速的耀眼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IMF的2016年度全球GDP估值表中,中國GDP為11.89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二位;而印度GDP為2.37萬億美元,排名在第七位;與排名第六位的英國十分接近。

在GDP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中,亞洲共有三個國家入榜,除了中國和日本,就是印度。

尤其近10年來,印度GDP總量增長了100.13%,由2007年的1.18萬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2.37萬億美元,不僅總量上與英國的差距在縮小,而且增速已經緊緊貼近中國。

這樣一個迅速崛起的亞洲市場,自然不可能逃過全球科技產業的目光,稍微瀏覽一下近一年來蘋果、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在印度市場的動作,就可「以管窺豹」。

而中國手機大廠的敲門磚,更是從2010年由華為牽頭拍響。

截至2016年,華為、小米、OPPO、vivo、聯想、金立、一加等十多家中國手機品牌,均在印度市場打下了一片天地,以致於印度媒體驚呼「vivo、金立、小米賺大了!」

而調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前不久發布的報告也顯示,「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已經占據了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蠶食了三星的市場份額。

上月底在印度期間,雷軍曾披露小米在印度2016年全年收入「已經超過10億美元」,目前小米在印度創造了超過7500個就業崗位,預計3年內將總計創造就業崗位2萬個。

此外,雷軍還表示,小米今後將在印度會繼續擴大製造生產,以解決當地供應短缺問題。

同樣,在印度獲得巨大市場發展機遇的還有vivo和OPPO。

有媒體記者在印度幾大城市隨手拍攝了街景後表示,這裡掛著OV品牌的手機零售店,與其在國內二三線城市的「比比皆是」幾乎沒有差別。

據悉,僅vivo在印度就擁有約15000家零售店。

而聯想手機在印度市場的表現也令人欣慰,根據IDC的報告顯示,以出貨金額排名,聯想目前已超越蘋果、Micromax等競爭對手,成為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第二大品牌,市場份額達到9.6%。

2016年,聯想通過印度本地的代工廠商偉創力(Flex)建造的聯想和MOTO兩條專用生產線,預計年產量可達到1000萬部。

上圖為2016年全年數據。

我們注意到,國產手機品牌去年在印度一直處於上升趨勢。

去年第二季度,受到聯想、vivo、Oppo、小米和樂視等品牌在印度市場的推動,中國品牌奪得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27%的份額。

到去年第四季度國產品牌已經成為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絕對主角。

來自第三方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印度手機市場出貨總量中國品牌有明顯增長,vivo的市場份額達到10%,小米與聯想均為9%左右,而OPPO也達到8%。

第四季度市場出貨量排名前五的手機品牌中,國產品牌竟然占據4席(三星排第一),難怪印度媒體用「本土手機品牌被中國手機屠殺」作為了文章導語。

同時,第四季度,中國手機已經占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46%的份額,其中去年11月份,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的市場份額為51%,為全年最高點。

實際上,印度市場的價值對於國內手機品牌而言,並不僅僅局限於本土。

目前在攻下印度市場後,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同時在東南亞市場(包括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也開始戰略延伸。

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OPPO、華為和vivo三家廠商在上述東南亞市場整體的份額已達21%,而原本的領軍企業三星胡份額只有23%了。

知名管理諮詢機構德勤指出,在國家戰略的帶動下,中國科技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投資併購活躍,其中以東南亞和南亞最具市場潛力,因此也成了最熱門的投資地。

德勤判斷,這些投資目的地因其巨大需求和潛力還將持續升溫。

難怪著名分析師方興東評論:「如果5~10年後再回頭看,智慧型手機領域新的格局很可能是——得印度者,得天下!」他認為,對於那些自以為熟悉印度現狀,或者只注重追求眼前利益者,很難看到印度獨特的、巨大的戰略價值。

O2O和網際網路+同樣吃香,BAT重金入局

相對於智慧型手機企業而言,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們更在意的是在印度市場的生態布局。

BAT作為中國網際網路三巨頭,很清楚國內市場的現狀。

伴隨中國智慧型手機完成普及,移動網際網路人口增長紅利正在快速衰退。

現實是用戶增長已經到達天花板,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滲透率超過50%,後繼增長發力。

在此狀況下,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正在加速拓展印度及東南亞市場,希望將國內過去幾年以來移動網際網路市場拼殺經驗複製到新興市場,通過「生態整合」在當地繼續形成頭部趨勢。

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無疑是巨頭們重要的掘金場所和機會風口。

數據顯示,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增量空間較大的國家多集中在亞洲,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尼的增量空間最大,分別達75%、83%和73.5%,而印度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的移動網際網路市場,僅次於中國。

對於大量經過中國市場殘酷競爭歷練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企業而言,目前是寶貴的進入時間窗口。

一份數據顯示,在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期間,以BAT為代表的數家中國企業已經對印度企業投資了至少11億美元。

印度市場的人口紅利和信息化建設速度,是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看中其發展潛力的重要原因。

同時,印度總理莫迪從上任開始,就一直在推動全面改革的嘗試,包括放寬外國直接投資限制,改革稅收制度,重新修訂勞工和土地徵收方面的法規,大力發展製造業及鐵路。

另外還啟動了「印度製造」、「清潔印度」、「數字印度」等項目,以此來改善商業環境,可以說印度經濟也處於高速穩定發展的黃金階段。

尊重文化習慣,掌握遊戲規則

高人口紅利、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以及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政策支持,自然造就了大量資本的湧入。

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印度已經成為全球創投最火熱的市場,吸引了超過90億美元的海外投資。

不完全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對印度的投資高達10.63億美元,為2015年的6倍。

其中,高瓴資本和險峰常長青等機構都在印度市場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併購動作。

資本最看重的是回報,而回報最關鍵的是市場長期穩定。

印度市場的特點與中國完全不同,其內需主導型經濟具備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並非投資和對外貿易,而是國內的個人消費。

長期以來,印度對政府公務人員、軍人、國企員工、教師和科研人員等都實行較高的工資制度,這一部分中產階層成為了印度國內消費的主要力量。

印度國內消費支出的穩定增長,為印度企業創造了穩定的國內市場。

2014年,印度GDP中71.5%是最終消費,還有31.62%為資本形成總額,超出部分來源於當年印度對外貿易逆差,這與印度長期實行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有關。

另外,印度強大的服務業也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

在印度的經濟增加值構成中,52.98%來自於服務業,製造業為30.02%,農業占比僅僅占到了17.01%。

儘管印度目前存在大部分勞動力素質不高、製造業欠發達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分工專業化和工人熟練水平的提升,使得其人口紅利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聰明的中國企業家,不會忽視印度這一近在咫尺的巨大增量市場。

他們在攻城略地的同時,也在為後來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摸索著經驗。

從部分在印度設廠或進行投資的企業高層對外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印度市場有別於其他亞洲市場,本土團隊的競爭力優勢十分明顯,創投生態也比較完整。

對於已經踏足這片南亞次大陸熱土的中國科技軍團而言,能否成為其本土生態的一份子,切入本土消費是關鍵的第一步。

印度和中國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遊戲規則,作為外來者,只有尊重這裡文化習慣,學習並掌握規則,才能完成在中國市場之外再辟一片疆土的宏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