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告訴你身處絕境怎樣翻身取得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2018年的中美貿易爭端,很多人都會想到被迫放棄美國市場的華為。

作為這次爭端的直接受害者,華為依然激流勇進,當年創下了7000億人民幣的營收,創造了不可想像的成績。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是這樣一個營收數千億元的世界性公司,竟然是從2萬元資金起家的草根企業。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華為締造者任正非的功勞。

任正非可以說是國內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很多人都讀過他的作品《華為的冬天》、網上流傳的各種內部講話,以及各種對華為及管理模式的分析研討文章。

今天為你推薦的這本《任正非:除了勝利,我們已無路可走》雖然也是眾多有關華為和任正非書籍中的一部,但圍繞任正非從創業到創造輝煌的全過程,突出了華為攻堅克難、敢於勝利等特點,得出了在任正非的領導下,華為「除了勝利,我們已無路可走」這種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內在動力。

其中既包含任正非創業的艱難困苦和企業管理精髓,更包括華為公司保持旺盛生命力,蓬勃發展的深入分析。

本書的作者周顯亮是知名媒體人、歷史學碩士,潛心於華為和任正非的研究,精準地分析整理出任正非的管理精髓。

在作者看來,華為的成功就是四個字,絕境求生。

這也正是本書題目《除了勝利,我們已無路可走》的由來。

對於掌門人任正非來說,開始的創業就是絕境求生的方法。

他曾經在國企中任職,但因過於信任他人導致企業損失了20萬元,這二十萬元對於當時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幾乎讓任正非傾家蕩產。

因此,任正非只得走向創業道路。

即使在華為成長過程中,任正非同樣面臨著絕境。

他曾經同時面對IT泡沫破裂,愛將李一男背叛,母親逝世、思科訴訟等等一系列問題,而自己也因此患上抑鬱症,還因癌症動了兩次手術。

可以說,任正非表面榮光的背後,卻是高空鋼絲走雜技一樣的心態,戰戰兢兢,焦灼憂慮。

也正是因為時常面對絕境的考驗,使得任正非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強的戰鬥力,一次次挽大廈之將傾,救華為於危亡,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對於華為來說,更是身處險境。

除了外國政府的壟斷打壓和國外大企業的虎視眈眈,通訊設備行業本身的更新換代太快,也足以讓華為如臨深淵。

在上世紀傳統工業時代,一項產品可以保證企業存活20年,而現在3個月前世界領先的,今天就可能無人問津。

如果停下腳步吃老本,分分鐘就會被市場和對手淘汰。

要麼進,要麼死。

現實逼迫著任正非和華為必須不斷向前奔跑,而且要跑得比對手快,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尤其相比於西方已開發國家,華為起點低,技術上完全沒有優勢。

想要在短期內追上,除了拚命,就沒有其他辦法。

於是華為的創業史就成了一部追趕史、超越史。

比如,2007年的時候,華為到米蘭投標沃達豐的項目,被人批評產品沒有競爭力,就像是臨時拼湊的方案。

一年後,華為就拿出了讓沃達豐感覺「不可思議」的滿意產品。

想要在絕境中求生,沒有過硬的本領是根本做不到的。

任正非為了應對絕境,鍛造了一支充滿狼性的隊伍。

新晉員工一旦進入公司,學位、地位統統消失,一切憑實際才幹定位。

因為公司永遠不會提拔一個沒有基層經驗的人做高級領導工作。

即使身居高位,也要經得住几上幾下的折騰。

在任正非看來,不能做到能上能下,不能平淡看待幾起幾落,就註定無法承受身為領導者的沉重壓力,無法通過市場磨難的洗禮。

作者形象地稱呼這種几上幾下的做法是「沸騰的大鍋」,這也是作者認為華為絕境求生的關鍵所在。

華為的這種精神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為華為的基因。

這就是極其能吃苦,做事態度極其認真,遠超其他通信設備商,給客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91年華為開發用戶交換機時,50多位研發人員吃住都在一層,所有員工,包括公司領導,通宵達旦地同坐,累了就在床墊上睡,行了接著干。

這種拚命法,就成為華為的「床墊文化」傳統。

絕境之下取得的經驗,是充滿激情的。

作者也正是飽含這種激情,將任正非和華為三十年的管理經驗,結合生動的事件,進行了一一闡述,既凝聚了任正非和華為的管理精髓,更凸顯了作者獨特的觀察視角。

這一點,非常適合創業者閱讀,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

當下,美國對華為的打壓仍然繼續,但這已經不是任正非第一次面對的絕境。

我們相信,華為不但能夠挺過去,而且會變得更強。

這就像任正非所說的那樣:「我給公司起名叫華為,意思就是中華有為,要告訴外國人,你們能做的東西,我們不僅能做,而且能做得比你們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