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的老祖宗PWA為什麼沒有火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上去近乎完美的PWA,出現時間要比小程序早上幾年的PWA,為何不如小程序火熱甚至在國內鮮為人知呢?

比小程序更早的「遠古小程序」PWA

BAT現都已入局小程序賽道,開始新一輪的較量。

但無論是微信,支付寶還是百度的智能小程序,本質上都要在App上運行,對用戶來說,還需橫跨手機系統和App兩個平台的限制。

App的限制對用戶來說可能不是什麼大的負擔,畢竟微信支付寶也算是國民級的必裝應用。

但從系統層次來說,安卓還好,如果要問蘋果對小程序的態度,那就不太好說是支持還是妥協了。

小程序作為蘋果平台上的平台,涉及到了分發平台支付這兩大環節,蘋果就更加謹慎了。

但顧及微信在國內如此大的體量,蘋果也只好採取觀望的態度。

小程序技術的本質是網頁。

那為什麼不能直接在系統層面將網頁打包成App,成為和原生「並列」的App呢。

PWA(Progressive Web Apps)由此而生。

PWA中文名為漸進式網頁應用,2014年,W3C(全球資訊網聯盟,建立於 1994 年的組織,其宗旨是通過促進通用協議的發展並確保其通用型,以激發web世界的全部潛能。

)公布了service worker的相關草案,但真正在生產環境被chrome支持是在2015年,要比微信小程序還要早兩年。

Web最大的優勢在於其跨平台的通用性與兼容性,而這種優勢也決定了微信小程序之後各種風靡而上的跟隨者使用的技術還是與web技術類似或是其衍生物。

而PWA則是最先以及唯一被W3C和廣大國外開發者所認可的網頁「應用化」標準。

PWA不特指一種具體的技術,而是在各個瀏覽器廠商和眾多web開發者的共同努力誕生的。

它是一種集合多種技術與標準的混合物,它的背後是整個web社區和web規範。

[1]

「遠古小程序」到底怎麼玩?

PWA長什麼樣子?

先來看兩個國內的例子:微博,餓了麼。

玩PWA,操作上可以理解成「將網頁書籤添加到手機螢幕」這樣一個過程

步驟如下:

1.先訪問微博的pwa網址:https://m.weibo.cn/beta?pwa=1

2.safari(其他瀏覽器皆可)中將該網頁添加到主螢幕。

(「添加到主螢幕」不一定就在第一個,可以往右划去找)

3.添加到桌面後訪問微博PWA版本(最右),登錄、評論、轉發與私信功能與微博App均正常。

PWA在體驗上與App類似,比如在應用切換場景上,App也會帶有微博PWA版本的icon。

IOS版本餓了麼採用了部分PWA技術,也就是將網頁添加到主屏後,部分功能還是會跳轉到網頁中打開。

(安卓版本不需要)

下面談或許你最關心的數據[2],在Pinterest使用了PWA技術之後,他們的一些數據如下:

移動端周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03%,巴西用戶增長156%,印度增長312%。

在參與度上,瀏覽時長增加了286%,用於Pins操作的數量增加了401%,而用戶將Pin保留在board上的操作增加了295%。

這些增長是驚人的,但更驚人的是,App的登錄數增加了370%,用戶新註冊數同比增長了843%。

在推行PWA後不到6個月的時間,已經有80萬用戶使用我們的PWA,就像使用原生App一樣。

遠古小程序的誕生始末

PWA的誕生還要從它當初要解決的問題說起,這一點或許和微信小程序類似。

2008年,移動網際網路開始普及,但當時的App學習與開發成本都要高過Web。

而在移動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黃金階段結束後,大多數的用戶時間已被像微信、支付寶這樣的超級App所占據。

對用戶來說,人們開始厭倦在手機上下載大量的低頻使用App。

Web當時雖然有跨平台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 用戶無法收到信息推送
  • 無法離線使用
  • 移動端需藉助瀏覽器入口


隨著技術與標準的不斷推動,PWA逐漸解決了一些技術上的關鍵問題:

  • Notification API :出台瀏覽器推送標準接口
  • Service Worker:用戶離線時,可以從緩存中啟動web應用


PWA最積極的推動者莫過於谷歌和W3C。

此時的PWA逐漸開始具備部分取代原生App的能力,並逐漸嶄露頭角。

PWA在國外算是百花齊放,比如推特,Instagram,Flipboard,Telegram,Offline Wikipedia,Spotlight都提供了PWA版本,並且用戶體驗與原生App相差不大。

[3]

國外主流應用支持PWA情況如下:[4]

那麼問題來了,看上去近乎完美的PWA,出現時間要比小程序早上幾年的PWA,為何不如小程序火熱甚至在國內鮮為人知呢?

權力鬥爭與商業化

簡單來說兩個原因:蘋果和微信

先來說蘋果。

蘋果的審視態度或許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蘋果如果對微信小程序的審視態度是1的話,那對PWA則是10。

儘管蘋果在今年3月發布的iOS 11.3中加大了對PWA的支持力度,但還是有一個非常遺憾的現實:

蘋果對PWA的支持力度遠遠低於安卓,所以PWA在iPhone上的體驗也遠遠達不到「Web應用化」的標準。

比如在蘋果手機上,前文提到的service worker中緩存並不是永久保存。

而且service worker支持的不完善,PWA的功能體驗要低於安卓手機。

比如在安卓手機(測試機型小米)上,一個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安卓版本的PWA會保留你的登錄狀態,並且會系統級推送消息

而在蘋果上,這兩點都做不到。

[4]

也就是說,iPhone上的微博PWA,每次打開都要重新登錄,而且不會收到任何推送信息。


而且有意思的是,在使用小米手機進行測試時,竟然發現了快應用的身影:

快應用是小米,oppo,華為等九大國產手機廠商一同推出的硬體新標準,看來也和PWA有著微妙的聯繫。

雖然它不支持iphone是基因問題,但快應用也算是國內最像PWA的產物了。

而在用戶引導上,也要比iOS友善:

前文談到,PWA最大推動者為谷歌與W3C,而蘋果與谷歌無論在硬體產品線,軟體產品線都存在很大的競爭關係。

  • iPhone VS pixel
  • 蘋果系統 VS 安卓系統
  • Safari VS chrome


PWA對開發者來說,最重要的意義或在於繞過Apple Store審核,直接推給用戶。

如果普及,這將威脅到蘋果的平台權威,也就意味著蘋果與開發者的三七分成生意將會落空。

繞過審核從來都是蘋果的敏感詞,無論是前段時間的微信打賞事件,還是知乎LIVE嘗試引導用戶去Web端而不是App。

蘋果的態度都是十分明確,那就是NO。

而谷歌又是安卓與PWA的締造者,谷歌對Web生態自然是十分支持,但誰又能說的好PWA是不是谷歌對蘋果的一次滲透呢。

看得出來,蘋果對小程序的支持並不是那麼心甘情願。

但別忘了谷歌還有一個強大的盟友W3C——Web規則的制定者。

對於標準的跟進,相信蘋果只能在支持時間上有些動作,到完全支持也只是時間問題,只是這段抵抗的時間或許對PWA的發展與推廣有著難以想像的影響。

勤勞的微信,懂商業的微信

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即商業化)一直都是兩個問題,有時候我們覺得產品從零到一十分偉大,但也不要忽略推廣的重要性。

PWA作為一種集合多種技術與標準的混合物,它的背後是整個Web社區與Web規範[3]。

但它也只能幫你到這裡,谷歌和W3C不會幫你去做剩下的事,怎麼獲得第一批用戶,怎麼留下他們,怎麼打通各種渠道,怎麼找到各種配套服務,這都需要開發者自己解決。

有的時候我們覺故事結束了,其實才剛剛開始。

PWA沒有做的這些,才是微信的最大優勢。

技術,流量,商業化,三者缺一不可。

先說技術層面,PWA劣勢明顯。

這裡並不是說PWA技術本身存在什麼問題,而是說廠商之間的權力鬥爭,極大地阻礙了這項技術的推廣。

iPhone的市場份額絕對不可忽略,而這部分人群的用戶體驗現階段是較差的。

微信不存在這個問題。

再談流量,微信月活已達10億,並且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社交網絡,無論是在產品的傳播、推廣與留存都有了一套穩定的打法,人們對微信提供的既有模式已經熟悉,也就不想再回到Web時代,不想回到那個開發推廣商業化都要自己親手做的時代。

微信為開發者提供流量與用戶關係,開發者為微信建設更廣大的微信生態。

雙方互惠互利,互相促進。

不僅如此,微信還是一個勤勞的平台

9月26日,微信在上海舉辦了2018微信開發者培訓班,首次談到了小程序服務商的話題。

簡單來說,就是將小程序開發的「模塊化」正式推上了日程。

  • 增加了小程序服務商與想做小程序的人之間的溝通渠道。

  • 建立一個提供搜索的插件庫,將小程序開發中遇到的可復用的部分進行模塊化。

  • 增加了對小程序開發者非技術技能(商業,運用)的學習社區。


再簡單來說,微信想再一次降低小程序的開發成本和運營成本,來讓自己的小程序生態更加繁榮。

這樣的服務態度,PWA暫時比不了。

最後談商業化

任何沒辦法實現商業化的技術和產品對開發者都是耍流氓。

微信最核心的優勢或許就是對開發者商業化上的扶持。

小程序完成了PWA未完成的使命。

從一開始試水小遊戲中,到後來打通線上支付環節。

微信走對了兩條路:廣告與支付

廣告無疑還是當下網際網路最普遍的流量變現方式,而支付的重要性不亞於當初支付寶於淘寶的重要性。

支付即信用託管。

所以小程序是有商業價值的,而且這種商業價值可持續。

這種商業價值無疑會衍生出後來的各種可能,電商,知識付費等等。

尷尬的PWA定位

國內,PWA棋逢BAT這樣量級的對手。

不僅如此,它也開始出現了一些身份上的尷尬。

如果說一開始人們埋怨手機內存和流量資費的限制,而不想安裝太多的App。

根據摩爾定律,現在的手機內存與硬體都在提升,運營商資費下調。

這使得PWA最初得以出現的根基開始動搖。

所以,PWA現在國內面臨的處境即:用戶不知道,也不會用,開發者不見得支持,也不如小程序友好。

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原因,比如國內完整使用谷歌和安卓的用戶體驗:)

最後

PWA的核心目標並不是想取代App,就像電子書的出現並沒有取代紙書一樣,它真正想做的相信還是不斷改善用戶體驗,將網絡與應用的長處結合起來。

[5]

儘管PWA身後是Web的標準與規範,在使用體驗上也更接近原生App,但有時問題核心並不只取決於技術與體驗,而更多在對開發者的互惠上,無論是PWA ,小程序,還是快應用,哪個可以讓開發者和商家更快更便捷地搭建自己的服務並推廣出去進而形成商業閉環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PWA作為開源協作的典範,以及開放的Web特性,人們還是願意看到它完善的那一天。

只是在那一天來之前,國內局面還是要靠BAT這些更懂商業而不是情懷的公司所掌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