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至少10億美元:華為大手筆投資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研發,究竟想幹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華為副董事長郭平表示,公司每年將投資至少10億美元用於研發伺服器與軟體等網際網路基礎設施。

郭平表示,華為負責基礎設施相關技術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人數今年大幅增至16,000人,2012年僅為3,000人。

8月31日到9月2日,華為在上海舉行2016全聯接大會,郭平就是在該大會上接受採訪。

華爾街日報還指出,這是華為從核心電信設備和手機業務繼續向外擴張的一部分。

華為研發費用向來很高,不過花那麼多錢投資網絡基礎設施研發,華為究竟想幹什麼?

從近期華為高管發言與華為的動作或許可以窺探一二。

押注流量傳輸的管道領域

網絡基礎設施的投入,可能對華為的「管道作業系統」計劃意義重大。

今年7月,任正非在內部會議上提出,華為做一個管道作業系統,「上不碰內容,下不碰數據」,只是負責信息流量的傳送,只要傳送了就要收費,包括信息垃圾。

移動上網流量已經躍升三大運營商的為第一大收入來源。

當時,與會人提出,華為的新技術可能和運營商新的商業模式產生衝突,但任正非回答:「即使顛覆了運營商,我們也要活下來。

」在任正非看來,流量貨幣化是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機制只要真正做到流量貨幣化,帶寬的滿足會越來越厲害。

7月的年中會議上,任正非還提出,智能社會的出現需要兩個基礎條件:髙清圖像需要寬頻的低成本;AI、VR、AR需要網絡的低時延『。

現在是大網際網路時代,未來是大物聯網時代,其流量更大。

因此,大信息流量是華為的大機會。

假設大信息流量傳送是正確的:

我們就應堅守在流量傳送的管道領域,流量管道越來越粗,這就給我們提供了機會。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電信公司基站等電信網絡設備領域,華為已是全球最大的供應商之一,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但在數據中心設備市場,華為仍面臨更成熟西方對手的激烈競爭,譬如IBM、思科、Hewlett-Packard Co. (HPQ)以及戴爾。

戴爾剛收購了另一家對手EMC。

郭平表示,上述競爭對手確實都非常強大。

但他指出,華為已在歐洲、俄羅斯和非洲提高市場占有率。

舉例來說,華為正和德意志電信(Deutsche Telekom AG)合作協助該電信公司提供雲計算服務。

俄羅斯央行也是該公司的客戶之一。

他說,華為約40%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相關收入來自海外市場。

他相信華為會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雲計算成為華為重點戰略

華爾街日報指出,郭平上述發言的背景是,全球數據中心與雲計算相關硬體、軟體和服務需求持續增長。

根據研究公司國際數據公司(IDC)據說,去年,該行業伺服器、存儲和其他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全球收入增長22%,至290億美元。

與此同時,華為本次聯接大會的主題就是聚焦在雲計算。

8月31日,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在大會上首次全面闡述了華為雲戰略,認為雲正在塑造一切,並表示華為希望成為智能社會的推動者和創新雲技術的提供者。

9月1日,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演講時繼續強調,華為要成為數字化企業,就是要擁抱雲,融入雲,利用雲計算的技術和理念,創新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提升體驗和效率。

同時他希望把雲的理念,去改變如今傳統的數據中心架構。

據彭博報導,華為有意成為全球雲計算製造商設備和軟體的主要供應商,打算從提供雲計算基礎設施切入,並計劃在2020年底前將此業務發展到100億美元。

據諮詢公司Bain & Co.預測,到2020年底華為在雲計算上的投入將達200億美元。

為打開市場,華為已開始與國外的SAP SE和英特爾公司達成合作。

9月1日,華為與埃森哲聯合發布華為與埃森哲聯合發布企業雲計算解決方案。

網絡基礎設施在雲計算服務中發揮的作用,在2009年雲計算概念開始興起時就已經有所體現。

當時,除了虛擬化和網際網路之外,數據中心網絡、4-7層交換、負載均衡、CEE(融合增強型乙太網)也逐漸成為雲計算服務的熱詞。

網絡基礎設施在雲服務的實施中發揮了關鍵的支撐作用,而且有利於提高資源利用率、加速業務需求響應、降低運營管理複雜度。

同時,網絡基礎設施本身在為雲計算服務提供支持,同時也作為服務提供給用戶。

因此,網絡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和雲計算幾乎密不可分。

專業人士認為,數據中心是雲計算的溫床,也是網絡基礎設施為雲服務發揮作用的場所。

不少技術公司早年就將數據中心業務改名為雲計算業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