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華為「致敬」百餘科學家,「強攻」基礎研究搶占未來戰略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7月26日,華為在深圳總部舉辦隆重頒獎儀式,為5G極化碼(Polar碼)發現者、土耳其Erdal Arikan教授頒發特別獎項,致敬其為人類通信事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百餘名標準與基礎研究領域的華為科學家和工程師也獲得了表彰。

產業振興的根本在於基礎研究,科學家們數十年厚積薄發所形成的理論突破,為產業技術發展指明了方向。

經過2G、3G、4G無線通信技術演進,人類即將踏入5G時代。

Erdal Arikan教授2008年公開發表了Polar碼論文,開拓了信道編碼的新方向,是世界上第一類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方法,能夠大大提高5G編碼性能,減低設計複雜度,確保業務質量。

2016年,Polar碼成為3GPP5G NR eMBB控制信道編碼。

頒獎儀式上,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向Erdal Arikan教授頒發了獎牌,獎牌由巴黎造幣廠設計和精製,正面雕刻勝利女神形象,嵌入了巴卡拉紅水晶,寓意新的通信技術引領時代發展。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向Erdal Arikan教授頒發獎牌

Erdal Arikan教授在接受頒獎後發表了獲獎感言。

他表示,「今天,我非常榮幸獲得華為頒發的這個獎項。

極化碼能在短短十年內就走出實驗室,成為一項標準,離不開華為領導和工程師的遠見卓識以及在技術方面做出的貢獻。

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

作為研究人員,最大的獎勵莫過於見到我們的構想成為現實。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5G標準是全球基礎研究與技術進步的結晶,更是全世界數十家公司、數萬科學家和工程師、十數年的努力而開創的,我們對Arikan教授及所有為5G做出貢獻的華為員工、眾多學術界專家和教授致以誠摯的感謝!」

早在2010年,華為識別出極化碼作為優秀信道編碼技術的潛力,在Erdal Arikan教授研究基礎上投入進一步研究,經過數年長期努力,在極化碼的核心原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突破,並促成了其從學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蛻變。

「5G標準的誕生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將繼續努力,讓包括Polar碼在內的所有5G技術更快、更好地為社會創造價值。

同時,我們衷心希望這樣的產學研的緊密合作可以繼續發揚光大,為信息技術產業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奇蹟。

」徐直軍說。

華為還表彰了百餘名基礎研究與標準領域的華為專家。

他們成功地進行了5G-NR的基礎研究,突破新波形、新編碼等8大創新技術,與產業夥伴共同開展關鍵技術聯合驗證,推動標準的制定,順利完成3GPP R15標準,並率先完成IMT 2020 5G各階段測試,各性能指標超越ITU三大場景所有關鍵指標。

作為5G標準的主要貢獻者和專利權人,華為將一如既往遵守公平、合理、無歧視(FRAND)原則,共同構築5G生態。

5G極化碼的「十年蛻變」

5G(Polar)極化碼對於華為的意義不言而喻。

2016年11月14日至18日期間,國際無線標準化機構(3GPP)無線物理層( RAN1) 第87會議在美國Reno召開,會議上,經過激烈的競爭,華為等中國企業主推的極化碼(Polar Code)擊敗美國主推的LDPC碼和法國主推的Turbo碼,成為5G eMBB場景在短碼上的控制信道編碼方案。

自此,經過兩次會議的激戰,在5G eMBB場景上,Polar碼和LDPC碼二分天下,前者為信令信道編碼方案,後者為數據信道編碼方案。

Polar碼和LDPC碼一起歷史性地走進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可以說,Polar碼入選5G標準意味著中國通訊企業第一次邁入世界頂尖領域。

記者在大會現場看到,包括創始人任正非、董事長梁華以及三位輪值董事長在內的高管團悉數到場,並且為了迎接Arikan的進場,起身站立等待了十多分鐘,進場後,現場掌聲熱烈而持久。

這樣高規格的接待在華為來說,並不常見。

對於華為的「表彰」,Arikan在隨後的採訪中對記者表示「非常驚喜」。

「這充分展示了華為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公司,選擇了與眾不同的道路,華為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努力支持、鼓勵、認可了學術界的努力,這是華為給我高規格獎項的原因。

他認為,極化碼是華為抓住的一個機會,「有時候大家會覺得這個代碼不是在這個國家創立的,所以不太好用。

我不想代表華為公司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強調的是他們確實抓住了很好的機會。

事實上,華為和Polar碼的緣分還要追溯到十年前。

「今天這個相聚的邀請函,可以說是在2008年7月24日就發出了,因為這是我們最早看到Arikan的Polar碼論文的日子。

」徐直軍在表彰大會上說,華為5G研究最早是從2009年開始的,恰好也就是Arikan教授關於Polar碼的論文在IEEE正式發表的那一年。

在2010年,華為識別出極化碼作為優秀信道編碼技術的潛力,在ErdalArikan教授研究基礎上投入進一步研究,經過數年長期努力,在極化碼的核心原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突破,並促成了其從學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蛻變。

「當時對於Polar碼只是知道一些理論成果,而後華為做了非常多的試驗和試用研究,保證必須是最優的性能之外,還要考慮到實用性、可用性、可行性,因為必須用到幾十億的設備上,必須要達到各方面的要求,這樣才能保障技術給最終的消費者帶來受益。

」華為首席科學家童文向記者表示,所以不僅僅要看技術本身,還要看到這個技術對於最終使用者帶來的收益。

我們花了非常多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挫折。

「過去十年,童文在全球的飛行公里數達到百萬公里,合縱連橫,達成了實現技術突破並確保全球統一標準的目標。

」徐直軍說。

他表示,理論到應用的轉化過程中需要克服眾多工程化難關,三代信道編碼技術從學術發現到成為產業標準都經歷了10到20年的產業轉化過程。

某種意義上看,5G標準的誕生,也是一場科學家與工程師持續努力的接力賽。

加大費用投入「強攻」基礎技術

從Polar碼的論文到標準的距離大約是10年,這只是冰山在海面之上的部分,海面之下是更為漫長的、持續的研究探索。

「所以我們要加強基礎研究的投資,希望用於基礎研究費用從每年總研發費用150-200億美金中劃出更多的一塊來,例如20%到30%,這樣每年有30到40億美金左右作為基礎研究投入。

」在表彰大會前的一天,任正非在與Arikan見面時說,基礎領域的突破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是數十年的默默無聞,辛苦地耕耘。

事實上,華為對基礎研究有著自己的理解,其中核心觀點是,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國家和工業的強大。

沒有基礎研究,產業就會被架空。

此前,在被問到如何評價基礎研究是否有成效,心目中的科學家是什麼樣時,任正非曾經表示,「評價基礎研究,不能採用量化的考核方法。

我們應從一個很長的時間軸來看科學家講的話,不能計較所有內容是否都具有現實性意義。

費馬大定理是用350年證明的,它並沒有對法國經濟起多大貢獻,如果我們這麼狹隘地看問題,人類怎麼探索前進?但是我們有個約束,方向要大致在公司前進的主航道上。

我們對科學家要多一些寬容,對不明白的東西,只要大致對準主航道,我們就多給一點寬容。

任正非認為,強調科學家作用,是希望大家能在公司主航道的範圍內,更積極大膽地向縱深研究,沒有產業技術的深根探索和核心控制,怎麼會有產品與產業的控制力?所以,華為發展到現在,更需要各位發揮科學家的研究與探索作用。

「華為支持了我的大學,支持了我在極化碼方面的研究,並且是無條件的支持。

我是獨立自主的,可以追求我的研究興趣,雙方之間是沒有任何的硬性條件約束的。

他們不會告訴我說要怎麼做、會研究什麼,新的想法、任何專利都不會要求去獲取。

」Arikan說。

他表示,華為是一個投資於長期的公司,3GPP只是一個起點,還會有更多的進展。

「一定要經過很多的基礎研究才可以獲得技術上的突破,進而形成產品。

世界上沒有一家公司是例外,其他公司不像華為這樣聚焦於開發新的技術,所以我認為華為對未來是很清楚的,中國的公司特別是華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機會。

」Arikan在回應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如是強調。

過去十年華為的累計研發投入近4000億人民幣。

在下一階段,華為將會投資什麼樣的技術?面對這一問題,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表示,公司內部已經有團隊在做相關研究,但具體哪些技術應用在下一代通信領域中現在還不確定。

「移動通信技術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接下來肯定會有第六代、第七代移動通信技術,這個技術肯定存在。

但是對於下一代的移動通信技術來講,我們認為需要有更多的基礎理論方面的創新,才能產生下一代的技術。

如果沒有基於一些基礎理論的創新,大家拼湊出下一代技術是沒有價值的。

」楊超斌對記者說。

他認為,新的一代技術必須要滿足幾個基本條件:第一,要給整個社會帶來一些新的應用,提升整個社會的經濟社會價值。

第二,對於消費者來講,必須要消費者能夠享受更好的服務,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好的服務。

第三,還需要各個大學、各個研究機構以及各個公司的共同協作。

「現在我們也在持續加大對全球各個大學、教授,對未來探索方面的資助,希望通過這些教授研究能夠產生新的一些基礎領域的創新。

這裡面資助很多項目,也許成功的項目機率不是那麼高,但是為了未來我們必須做出這樣的決定。

」楊超斌對記者說。

童文補充道,華為的研發投入過去五年不斷增長,其中約80%的錢投入到產品各方面,包括產品核心技術、產品工程開發,還有接近20%到30%投入到三五年以後或者五年以後探索性的基礎研究。

公司內部也有討論,這個投資金額可能還會增長。

一實科技(科技牛)專注於為企業精準匹配科研專家,快速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學研合作、技術難題攻關、委託(聯合)開發、技術成果對接,找到突破口,順利完成轉型升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