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玩家到未來贏家,華為雲的底氣從何而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去年 9 月,華為在 Hawei Connect (以下簡稱 HC)大會上首次闡述了華為對於雲計算的戰略思考;2017 年年初,隨著華為啟動「全面雲化」戰略,基於公有雲服務的華為 Cloud BU 揭開神秘面紗,4 月的分析師大會上,「Go Digital,Go Cloud」也成為會議熱議的話題。

如果把視野拉長一些,在外部市場,過去八個月的技術變革和產業重塑正悄無聲息地席捲全球:是否擁抱雲計算已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有準確答案的「難題」;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讓世界充滿了各種關於顛覆與被顛覆的故事;人工智慧的火熱與炒作,不僅讓企業看到了智能社會來臨的曙光,更加劇了他們對於未來挑戰的擔心與疑慮。

上述內外部的變化都構成了 2017 年華為全聯接大會的背景。

對於行業從業者而言,他們好奇一直奮鬥在 ICT 前沿的華為是如何調整未來的航向,而對於與華為「結伴同行」數十載的合作夥伴來說,華為如何繼續扮演行業使能者角色、如何在這個雲、人工智慧、萬物網際網路時代重新定義自己——不僅是新技術挑戰下的自我顛覆,更包括如何定義自己在生態中的位置和角色。

面對外界的種種疑問,華為輪值 CEO 郭平在這次大會上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雲領未來。

更進一步,郭平認為,雲成為智能社會的重要基石,而華為也將承諾長期提供公有雲服務,並希望像當下全球航空聯盟一樣打造一張全球雲網,接入華為雲即可通達全球。

郭平這番表態與華為近期在雲計算的諸多布局,不僅回應了外界對於華為如何發展雲計算的疑慮,同時也將華為的雲戰略和雲部門放在了全球媒體以及行業中人的聚光燈下接受檢驗、評價。

顯然,華為有這樣的底氣。

1. 企業基因醞釀的機會

對於掌管華為雲 BU的鄭葉來而言,過去幾個月進展頗大,比如238% 的華為雲註冊用戶增長,以及華為雲新增 4500+的產品特性。

而在那些並沒有直接數字的合作中,德國大眾、奔馳在內的 12 家車企、飛利浦、工商銀行等諸多大客戶甚至超級客戶的背書,都足以展現出華為雲取得的一點「小成績」。

而在郭平看來,雲計算之於華為的機會在於,華為雲具有獨特的企業基因,其首要基因便是技術。

這並不難理解,長期以來,華為在技術研發上不惜血本的投入,換來了一家技術公司的應有模樣——通過積極擁抱新技術,比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帶來的技術紅利,滿足客戶在業務升級和創新上的多重需求。

其次,安全基因,這同樣也是一家技術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就目前來看,華為擁有從晶片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這就讓華為具備了提供遠高於獨立 IT 系統的安全能力。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對於客戶服務的不懈追求,也讓安全成為客戶保障的關鍵要素,二者的結合,也就不難理解華為承諾「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初衷了。

第三則是服務基因。

郭平將華為作為「長於雲」的企業代表,這是一類與「生於雲」的企業所不同的。

原因在於,這類「長於雲」的企業,其內部 IT 需求複雜多樣、IT 架構新舊混搭,而能夠在這種「長於雲」企業內部實現 IT 架構的雲化,其所積累的經驗對於理解全球廣大「長於雲」的大企業以及政府機構非常有幫助,這恰好也是華為的優勢。

最後一點是分享基因。

這也是華為過往幾年一直在提倡的概念。

比如去年全聯接大會就提出打造哥斯大黎加式生態。

郭平也進一步表示,在華為構建的生態圈中,華為只取 1%。

合作夥伴的產品可以與華為一起走向目前華為在全球的 172個國家的市場,一起實現商業成功。

如果說,基因是一個企業固有的特性,是時態上更靠近過去時,那麼隨著不同的市場挑戰和技術趨勢,企業也應該拿出更多面向未來的策略,這是正在進行時以及未來時,比如,當人工智慧與雲計算髮生「碰撞」,華為如何破解這個困擾 60 多年的人工智慧無法產生行業價值的難題?

2. 當人工智慧遇到企業場景

談到人工智慧與雲計算帶來的機遇時,華為 Cloud Bu 總裁鄭葉來先分享了一組數字:到 2019 年,企業 46%的價值將源於產品與服務的雲化和數字化。

換句話說,倘若無法在基於雲的數字化轉型方面給企業創造價值,這個雲服務是沒有任何前途的。

而基於雲端的人工智慧正在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引擎。

但當下人工智慧的火熱,更多還是停留在技術的單點突破以及行業應用集中在消費市場階段,比如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識別技術發展迅速,可僅僅應用在手機照片修圖上並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

對此,鄭葉來給出華為的思路:「人工智慧要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則必須將這些分散的單點技術集成起來,綜合運用到複雜的企業場景中。

這個思路也體現在華為此次發布的企業智能(EI)平台體系中,比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為代表的基礎平台,和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的通用服務,都是人工智慧目前最成熟也是應用場景最廣泛的基礎產品或者說單點技術。

當上述單點技術被集成到一個雲平台,面向不同行業,華為又和不同的合作夥伴打造基於不同場景的解決方案,從而讓這些技術真正進入到企業內部複雜的應用場景中。

如上文所言,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識別倘若僅僅是為了修圖,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想像空間有限,但是在太平洋保險內部,藉助於華為在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方面的技術積累,太保集團可以實現客戶醫療保險發票圖像的自動識別、結構化文本以及批量化處理,這就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另一個被人工智慧改造的應用場景是城市交通。

如今,城市交通中的影像數據已經成為交通智能決策的重要參考,但現實則是,交通影像數據都是非結構化的圖像或視頻數據,而且這些數據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增長,在數據存儲已經不再是問題的時候,如何完成數據的高效檢索就變得異常重要。

在深圳,交警部門將華為的圖像識別技術部署到影像數據的檢索之中,僅僅是自動篩選違章圖片就有 10 倍的效率提升,而雙方聯合打造的智慧交通解決方案獲得了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頒發的「2017年度道路交通安全創新產品獎」。

上述兩個應用彰顯出當人工智慧單點技術被集成、被雲化之後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也讓人工智慧脫去酷炫玩具的華麗外衣,成為真正驅動企業創造價值的利器之一。

3. 寫在最後:到底幾朵雲並不重要

有媒體注意到,華為輪值 CEO 郭平在主題演講中提出華為致力於打造全球「五朵雲」之一,由此也引發關於誰是「五朵雲」、為什麼是「五朵雲」的猜測和討論,但這種過度關注某些字眼的做法往往容易撿了芝麻掉了西瓜。

事實上,正如上文所言,華為在公司基因上的「雲天然優勢」以及在人工智慧、雲的探索讓這家公司具備了成為未來雲計算領域贏家的可能性,郭平表示,華為致力打造的是一朵特別適合政府、企業的混合雲。

在技術架構方面,華為雲充分利用公司在終端、網絡、雲等多個領域的長期積累,可以更好地實現「雲端協同」。

面向未來,華為利用全球平台優勢,將持續打造開放共贏的生態。

另一方面,郭平坦言,「由於投資的規模效應和新技術發展的馬太效應,雲必然會走向集中化」,這是對雲計算髮展必然趨勢的判斷。

換句話說,未來到底有「幾朵雲」並不重要,但最後的贏家或許只有幾個,華為已然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和決心,接下來這個戰場的廝殺,也將進入白熱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全球TOP5 華為雲BU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

辯證法告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也就是說不僅要看到當下,更要結合過去看到未來。在為期三天的HUAWEI CONNECT 2017(華為全聯接大會)中,華為雲正式成為一級部門,華為成立Clou...

全球TOP5 華為雲BU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

辯證法告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也就是說不僅要看到當下,更要結合過去看到未來。在為期三天的HUAWEI CONNECT 2017(華為全聯接大會)中,華為雲正式成為一級部門,華為成立Cl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