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重新定位行業坐標:標準生態化交付新價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於生態,我們已經討論過很多。
我的理論「把公司做小、把生態做大」也基本成為了網際網路行業的共識。
網際網路下半場,如果不抓住搭建生態的黃金窗口,恐怕很難在未來建立起有足夠厚度的競爭壁壘。
既然是生態組織,那麼讓產業鏈都能夠與整個生態世界協同生產就成為了2017年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講的故事。
於是,在生態之上,今年我們見到最多的詞是:賦能。
無賦能,不生態。
但究竟什麼才是「賦能」,卻眾說紛紜。
是全方位讓渡資源和流量,還是手把手鍛造上下游,似乎很難得到一個統一的結論。
在講述「打造生態」這一命題時,海爾是一個走在行業前列的標杆式組織,近幾年在製造業生態化轉型上的成績有目共睹。
今天我就通過起底海爾的生態打造,來探尋「賦能」的真相和可能。
【從商業生態到標準生態:改變產業基礎才能真正賦能】
如果我們回顧所有產業崛起的路徑,會發現底層標準的建立才是爆發的終極前提。
網際網路之所以能夠迅速完成升級進化,正是由於其底層支撐相對簡單且迅速普及,這也成為網際網路生態建立的前提條件。
相比網際網路,製造業的是產業經濟,卻很難形成產業生態。
究其原因,要建立能否真正賦能於內部組織的產業生態,需要具備三方面的能力:
首要能力是建立底層標準的能力。
通過自身標準的建立和行業話語權來促使產業鏈上下游標準的提升,從而實現整體升級。
其次,是保障生態安全的能力。
生態建立者必須要有其他組織難以匹敵的技術優勢,並能夠保證技術持續領先。
說白了,強大才能讓萬邦來朝,沒有高度就沒有跟隨,沒有保障就沒有發展。
第三,是利用標準改變產業的能力。
生態建立者必須能夠將標準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偏差值降低、效益增長等優勢對外輸出,使生態內的相關組織都能夠在有序軌道上運轉。
從這三大能力來看,海爾作為家電行業「智造生態」的不二之選,在生態打造上,尤其是底層標準的建立,已經擺脫了商業標準的個體邏輯,向生態化標準進化了。
作為國家家用電器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青島)(NASI)的依託單位,在NASI開放標準生態圈的搭建中,海爾詮釋了什麼叫「標準生態賦能」多面手:資源賦能,對外共享自己的標準化網絡,包括來自全球的國家級實驗室、海爾大學、海外研發中心等資源;產業鏈賦能,聯合整機、食品保鮮、材料、能源等多個領域的家電上下游企業,孵化NASI生態圈提出的創新需求,提供相關的標準服務,帶動產業創新升級;組織賦能,通過扁平化標準網絡,以全球聯合創新促進了家電項目國際標準的建立,比如今年2月份由海爾主導的IEC冰箱保鮮標準立項正式通過NP投票,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牽頭制定國際標準的第一個成功案例,正得益於此。
如果說商業生態,可以快速通過讓渡資源實現萬邦來朝的盛景,但到底是錢的誘惑還是共贏共生,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而海爾標準生態的建立,少了一點利益誘惑,多了一點行業責任與戰略遠見:改變底層規則,推動產業整體升級,是不是為整個生態的成長埋下了更多伏筆呢?
【三大網絡實現產業協同:開放才是賦能的前提】
組織的存在深深取決於其思維模式。
舉個例子,正是賈伯斯對科技與人文的完美結合,成就了蘋果的神話,改變了電腦、電影、音樂、手機、數字出版等多個工業的面貌。
當一個組織在思想上處於鎖死狀態時,由於其內在的封閉性,讓很多創新既無法被應用,也無法發展。
所有的生態從本質上來講,都是思維模式的倒影。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生態」這個詞火了之後,出現了太多封閉式的生態系統,用戶體驗非常糟糕。
我在某平台上看到的內容根本無法連接到其他平台,這不是主動阻斷連接嗎?這樣的生態系統講「向外賦能」簡直是在搞笑。
要實現生態賦能,至少有兩點是必須開放的:一是價值觀,二是連接。
開放價值觀很簡單,以公認轉型最成功的傳統企業海爾為例,在實業向網際網路的轉型中,海爾就以開放的態度主動吸納新事物,我本人就為海爾上過多次轉型課程,正是價值觀的轉變,讓海爾在新媒體、組織生態、扶持內部創業等方面,都做得可圈可點。
正是由於開放的價值觀,海爾也從關注符合性標準轉型為關注用戶體驗標準,不僅關註標准帶來的市場份額、經濟效益等,更注重的是標準所轉換的用戶價值和產生的社會價值。
正是通過打造用戶滿意的標準體系,海爾的大型家電銷量已經是第8次全球第一了。
開放連接則更加容易理解了,任何自斷連接的組織都是在閉關鎖國。
「全生態連接一切,形成生命共同體」。
海爾標準生態的核心就是開放,通過構建開放的研髮網絡、專利網絡、標準網絡,打造了開放的生態系統。
工業界誰掌握了專利,誰就掌握了命門。
而技術更是製造升級的重中之重。
海爾標準生態的建立,通過流程協同,讓「技術-專利-標準」三者相互促進、有機協同、向外賦能,對於整個家電產業的升級必然都會有積極的影響。
【去中心化組織重構:不講效率的賦能都是偽命題】
前面我們都在說生態賦能的前提條件,我想能達到這個條件的組織並不在少數。
然而生態不是一個點石成金的咒語或者一呼百應的公關噱頭,生態的建立者必須直面生態組織的重要標準:組織效率。
這是做好生態的前提。
比起金錢,時間才是宇宙中最寶貴的資源。
生態競爭,說白了就是效率的博弈。
對於生態圈中的個體和組織來講,生長速度是更為要命的一件事,任何不講效率的對外賦能都是偽命題。
海爾的組織生態建設一直走在中國企業前列,它是如何做成標準生態的,我舉一個例子,就是海爾的組織創新。
海爾標準體系從傳統的集中式,轉型為去中心化的網狀組織。
簡單說來,就是改變了海爾全球研發中心對集團匯報的關係,在共同對接ISO\IEC\ITU三大國際標準組織的同時,各研發中心對接各自的區域標準組織,形成了全球開放的扁平化標準網絡。
這樣既保證了海爾在國際標準組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同時又保證了在參與區域標準組織的優勢。
海爾通過去中心化網狀組織,保證了起標準生態的快速反應能力,配合全球協同的組織優勢,可以快速將用戶需求轉化為標準,通過標準的落地滿足用戶需求,並及時推動產業的同步發展和提升。
前面提到IEC冰箱保鮮標準立項在IEC冰箱分委會會議上成功通過NP投票,就得益於海爾的扁平化標準網絡。
海爾聯合全球資源進行聯合創新和基礎研究,在國際標準項目推進中分別代表自己的國家發言投票,從而保證了這個項目的順利通過。
一個有競爭力的生態體系,其建立者的運轉效率一定要足夠高,才能在生態圈中獲得話語空間,實現真正的向外賦能。
寫到此處不禁又一次感嘆,幾年前還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網際網路,如今已經開始用「生態」來劃定競爭邊界了。
阿里用產業生態覆蓋,騰訊用產品生態合圍,海爾則用標準生態築基,網際網路已經變成擁有多個生態型「小世界」的宇宙。
我們應該看到這樣的趨勢,懷抱期待去迎接更多未知的故事。
王冠雄,著名觀察家,中國十大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
主持和參與4次IPO,傳統企業「網際網路+」轉型教練。
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發布於微信、微博、搜尋引擎,各大門戶、科技博客等近30個主流平台,覆蓋400萬中國核心商業、科技人群。
為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詳情可百度。
中國十大自媒體、「入口級產品學院」創始人、微信公眾號【王冠雄頻道】
微信/微博/百度/頭條/18專欄=400萬讀者
加好友XinTuQuan
馬上關注,天天乾貨,讀懂網際網路!
阿里YunOS拿下物聯網首個IoT國際標準,中國晶片去哪兒?
前言:YunOS首個IoT國際標準立項成功標誌著從商業應用到工業標準,YunOS的賦能創新模式發展到新的高度,即從能力賦能和產品賦能演進到了標準賦能,以工業標準制定者的姿勢使得YunOS的創新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