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16年營收增長32% 研發費致凈利「滯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俐俐

3月31日,華為發布了2016年年報,內容顯示,華為去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216億元,同比增長32%;然而凈利潤則為371億元,相比去年的369億元來說,僅僅增長了0.34%。

與此同時,華為去年利潤率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值,僅為9.1%。

前排左起:李今歌、郭平、孟晚舟、徐直軍、任正非、胡厚崑、何庭波、李傑

後排左起:陳黎芳、萬飈、張平安、孫亞芳、徐文偉、余承東、丁耘、李英濤、王勝利

華為2016年營收達5215億 同比增長32%

這是華為在近5年來利潤增長率的最低點。

從2012年開始,華為的利潤增長率一直穩定在30%以上,不過在2016年,華為在利潤增長上遭遇到了「滑鐵盧」。

針對上述業績表現,華為方在年報中表示,「消費者業務的快速增長,收入占比上升,整體銷售毛利率下降1.4個百分點,持續加大消費者業務面向未來增長的品牌和渠道建設的投入,期間費用率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

華為於2016年利潤增長率的放緩在早前發布的半年報中其實已經可以初見端倪。

官方數據顯示,華為2016年上半年的營業利潤率為12%,低於去年同期的18%。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終端CEO余承東日前在新年賀詞時,便十分明確的強調,2017年將是華為精細化運營的變革年,一切都要以利潤為中心,減少機型做精品的戰略,顯然這和去年的利潤增長率有著直接的關係。

細看其年報業務同樣可以看出業務增長率放緩的倪端。

2016年華為三大業務板塊中,運營商業務依舊是為華為整體收入貢獻最多的領域。

2016年,華為在這一塊業務中的銷售收入達到了29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6%;消費者業務方面,華為在2016年全年,智慧型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台,同比增長29%,銷售收入達到17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6%;至於企業業務,華為的銷售收入為4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3%。

細看其2015年三大業務板塊,可以看到的是消費者業務出現明顯下滑。

2015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達到了1291億元,同比增長72.9%;而2016年,同比增長的比例則變成了44%。

凈利幾乎「滯漲」 主要或在於巨額研發費用

針對此,余承東在此前的言語中便有透露。

相關媒體問:任正非有沒有批評業績不達標的問題?

余承東突然有些惆悵地說:「針對產能的問題任總是能理解的。

如果非要說批評什麼,那就是批評我們盈利能力還是不足,利潤增長太慢、太多利潤都被渠道商賺走了,我們成了渠道商打工的了。

其實其利潤放緩的另外一個因素便是研發投入方面。

都知道華為是國內非常重視研發的企業,早在去年其研發投入超蘋果便一度成為媒體、行業人士稱道的焦點。

從其財報中,可以看到在研發上華為在2016年研發投入764億元,同比增長了28%。

筆者獲悉,在2016年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已超過蘋果、思科等巨頭。

在今年的CES展會上,余承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提到,華為在2016年的總研發投入中,有30億美元都是用於終端研發。

加上元器件費用的增加,華為消費者業務增速的放緩並不難理解。

2017年1月,針對2016年消費者業務的收入情況,余承東在2016年度金牌獎大會上,現場出現了「330億美金」的字樣。

這也說明華為消費者業務2017年銷售收入預期達到330億美元(約合2276億元)。

在余承東看來,2014——2015年為生存而戰,他們活了下來;2016——2017年為崛起而戰,2017同樣意味著要上一個更大的台階。

同樣他也堅信,在這個關鍵歷史時期,大家心往一塊使,踏踏實實幹事,必將走向崛起之路。

為了這一崛起目標,華為將目光緊鎖三大業務。

國內整體智慧型手機銷量增長放緩,海外市場和高端市場成為手機廠商的兩個重要競爭制高點。

而對於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高地的美國,華為則才剛剛開始進入。

日前,它們與美國運營商AT&T洽談合作的消息已經開始傳開。

去年年底,Mate 9的進入正式標誌著華為的高端產品開始接觸美國市場,2017年,美國市場也許將成為華為手機的一個重要開拓戰場,同時也將與蘋果、三星等高端品牌展開較量。

其次,華為目前也部署了端、連結、雲、晶片四個方面的能力來構建智慧手機。

在終端領域通過計算機視覺、海量傳感器、AI、VR/AR等技術讓終端具有智慧能力。

余承東表示,Mate 9中的EMUI 5.0的機器學習智能感知學習系統便是基於人工智慧研發,可根據用戶使用習慣動態配置軟硬資源,從而保證系統的流暢。

余承東透露,目前華為終端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核心技術積累,未來都會逐漸用到新推出的終端上。

經歷了去年的利潤增長滯後,華為在2017年面臨的挑戰將會更多,如何衡量各個業務之間的發展關係,將是這家巨頭為其崛起目標不得不做相關考量的問題。

消費者業務:

歐洲高端市場獲得全面突破 全球均衡穩健發展得

2016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堅持以消費者為核心,持續提升消費者體驗,聚焦有價值的創新,在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行業領導力、產品創新力和全球高端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受到全球更多消費者的喜愛與合作夥伴的青睞。

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179,808百萬元,同比增長43.6%,全年智慧型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台,同比增長29%,連續5年持續穩健增長。

益於在產品創新力和全球高端品牌影響力上的不斷提升,2016年華為智慧型手機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11.9%1,穩居全球前三 ;旗艦產品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以HUAWEI P9系列和HUAWEI Mate 9系列為代表的旗艦手機受到了全球消費者的好評,HUAWEI P9系列發貨量突破1,000萬台,成為華為首個發貨量超千萬的旗艦手機;榮耀中高端產品占比的提升直接拉動榮耀銷售收入實現穩健增長。

2016年,華為在歐洲市場實現跨越式突破,並在全球多個區域實現均衡穩健增長。

據GfK數據顯示,華為智慧型手機在東北歐和西歐的市場份額分別突破15%和10%,在部分北歐市場,華為智慧型手機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市場份額保持領先。

截至2016年12月,華為在全球有33個國家市場份額超過15% ;其中有22個國家市場份額超過20%,接近半數為歐洲國家2。

與此同時,伴隨著HUAWEI P9系列的熱銷,華為智慧型手機在歐洲高端市場份額迅速提升,據GfK數據顯示,在HUAWEI P9系列發布後,華為智慧型手機在西歐地區500-600歐元檔位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提升了6個百分點,在東北歐地區提升了8個百分點。

在中國市場,2016年華為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提升至18.1%,在3,000-4,000元人民幣高端市場占據絕對領先地位。

在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華為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均已接近或超過15%。

2016年,華為消費者業務聚焦於有價值的創新,在晶片、UI系統、雙攝像頭等領域均實現了關鍵性突破,產品創新力進一步提升。

在晶片方面,作為全球首款搭載ARM Cortex-A73 CPU和Mali-G71八核GPU的SoC晶片,麒麟960性能得到了全面優化。

相比上一代產品,麒麟960的CPU性能提升18%,GPU圖形處理性能飆升180%。

同時得益於最新UFS 2.1存儲技術的加入,使得搭載麒麟960晶片的智慧型手機無論是加載大型3D遊戲、還是多應用同時運行,都可以實現極速響應,給消費者帶來暢快的智慧型手機使用體驗。

在UI系統方面,為解決一直困擾Android用戶的卡頓問題,華為消費者業務依靠多位世界級Linux系統專家帶領的研發團隊,對Android系統進行了深度優化,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全新的EMUI 5.0,與麒麟晶片深度結合,充分發揮華為軟硬體結合技術優勢,通過智能感知學習系統,結合精細化資源調度,突破性解決了Android系統久用卡頓的問題。

布局未來創新趨勢 把握下一代智能設備核心技術

當前,全球智能設備行業正站在轉型窗口期,華為消費者業務需要不斷洞悉消費者需求、擁抱並引領行業變革趨勢,勇於創新。

2016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面向未來智慧產品積極創新,在人工智慧領域全面布局感知智能、認知智能、計算智能,實現軟硬協同、端雲協同的人工智慧系統。

在傳感器算法、計算機視覺、搜尋引擎、語義理解等領域均取得了突破,推出華為智能助手,在適合的場景為用戶提供智慧化服務。

2016年12月,華為榮耀發布了面向未來的智慧手機雛形——榮耀Magic,展示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探索成果。

與此同時,華為堅持為消費者打造全場景智能生活體驗,布局PC、平板、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車聯網等領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平板業務在2016年實現逆勢大幅增長,在企業市場和消費者市場領域均有卓越表現,2016年總發貨突破1,000萬台,同比增長超過90%。

在智能家居方面,以Hilink為核心的智能家居生態平台與海爾、格力等主流家電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生態雛形初步建立。

車載產品與奧迪、大眾等全球一線品牌達成合作。

在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極致硬體和軟體體驗同時,華為消費者業務還積極建設以消費者雲業務為核心的生態體系。

目前,該生態體系在中國市場已經初現雛形,華為消費者雲服務註冊開發者超過22萬,2016年合作夥伴通過華為雲服務的收益超過28億元人民幣。

海外基礎雲服務能力實現初步構建,多個創新業務在170多個國家成功上線,實現了基礎雲業務全球落地。

2017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將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圍繞渠道、零售、品牌、營銷、服務等基礎業務,持續構築面向消費者市場的體系化能力,積極推進精細化經營和用戶服務 ;同時,還將積極開發面向未來的智慧產品,勇於創新,持續為消費者打造良好的全場景智能生活體驗,逐步構建引領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全球消費者喜愛的文化科技品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