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將自己與蘋果「綁」在戰車上,但蘋果已揮起「砍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外媒報導,蘋果公司昨日發布了2017年度《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

報告顯示,絕大部分蘋果供應商都遵守了工人每周最多工作60個小時的規定,合規率為歷年之最。

蘋果供應商也將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減少了15萬噸,這相當於3.1萬輛汽車一年的碳排放。

蘋果每年都會發布這樣一份報告,今年已進入第十一個年頭。

報告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蘋果審計了705家供應商,高於2015年的574家。

通過這些審查,有三家供應商被蘋果除名,主要因為未符合環境、勞動力、健康或安全方面的標準。

自2008年以來,有超過200萬人參加了蘋果的「供應商教育計劃」(Supplier Education Program)項目。

2016年,240多萬工人接受了員工個人權利方面的培訓。

這份報告還顯示,蘋果在中國的所有「最後組裝地」(最終封裝工廠)100%實現了「零垃圾填埋」(Zero Waste to Landfill)。

2013年開始實施的蘋果「凈水項目」(Clean Water)還節省下了38億加侖的淡水,足以為地球上的每個人提供18杯水。

蘋果供應鏈的最大功臣——庫克

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有關蘋果最不被人所知的地方就是其供應鏈和製造過程,而它們恰恰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

美國諮詢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總裁蒂姆·巴賈林(Tim Bajarin)曾撰文稱,庫克曾負責管理蘋果供應鏈,並打造出市場上效率最高的供應和生產體系。

庫克2011年被任命為賈伯斯的繼任者之前,庫克就是負責蘋果的供應鏈。

而正是庫克的優秀表現,使得他成為蘋果新一屆的CEO。

以前,蘋果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保守型企業,自己生產晶片、主板,然後自己組裝,但這種供應鏈模式在IT產業分工精密、技術和設備要求日漸提高的環境下早已不合時宜。

在庫克進入蘋果之前,蘋果公司庫存臃腫、製造部門效率低下,1997財年蘋果損失超過10億美元。

所以,庫克當初所接管的蘋果組織結構比較鬆散,硬體、軟體設計、市場營銷、財務等部門均各自為政,相互之間很少有交集,因為他們上面有一個「無所不能」的賈伯斯,但是在賈伯斯病逝之後,這種結構的弊病就顯現出來了,由於上層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公司在隨後的數月中幾乎沒有做出重大決策,而有些團隊甚至因此而處於半癱瘓狀態。

根據《賈伯斯傳》中的介紹,當年庫克把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從 100 家減少到 24 家,並要求他們減少其他公司的訂單,還說服許多家供應商遷到蘋果工廠旁邊。

此外,他還把公司的19個庫房關閉了10個。

庫房減少了,存貨就無處堆放,於是他又減少了庫存。

到 1998 年初,賈伯斯把兩個月的庫存期縮短到一個月。

然而到同年 9月底,庫克已經把庫存期縮短到6天;下一年9月,這個數字已經達到驚人的兩天——有時僅僅是15個小時。

另外,庫克還把製造蘋果計算機的生產周期從4個月壓縮到兩個月。

所有這些改革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也保證了每一台新計算機都安裝了最新的組件。

庫克大規模削減公司的製造資產,將一些簡單的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公司。

這樣,蘋果能夠將自己最擅長的設計和營銷能力發揮到極致。

蘋果的供應鏈中包括三種類型的供應商:負責組裝生產的富士康、負責生產IPS螢幕的供應商LG及夏普、負責CPU內存等配件生產的三星電子等。

其中,富士康負責組裝生產,但蘋果其實把很多零部件的談判權和定價權都交給了富士康,充分發揮了富士康集成組裝的能力。

因此,在蘋果公布的全球156家官方產品和零部件供應商之外,還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供應商,有的甚至只生產一個螺絲釘或者一種特殊塗料。

蘋果通過這樣有層次的供應鏈結構,減少了管控幅度和難度,提高了供應鏈的運行效率。

戰車上的產能、資金風險

全球供應商成就了今天的蘋果,其中大部分供應商來自亞洲,而中國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從手機產業來看,面板、電池、五金、攝像頭模組、電路板,中國供應鏈體系齊備,而且響應速度極快。

據Financesonline舉的例子,在2007年iPhone上市前幾個星期,蘋果需要為一組 iPhone 裝上玻璃螢幕。

美國的廠商說時間太短不可能做到,而中國的工廠立馬開工,在簽訂勞動合同前,這幫人已經奮戰了12個小時。

該工廠拿下這一項目之後,8000個工人就著餅乾和茶水,每天給 1 萬部 iPhone 裝上玻璃屏。

從組裝效率來看,中國企業招工極其容易,且數量龐大。

只要稍加培訓,便可在流水線上做重複勞動。

有一個數據是,要找到 8700 名工程師來管理 20 萬名工人,在中國只需要15天,而美國則需要9個月。

尤其是富士康對於蘋果貢獻首屈一指,可以說,蘋果在全球開疆闢土的過程中,富士康立下了汗馬功勞,它在蘋果產業鏈當中的地位不用多說。

富士康的企業發展戰略也是與蘋果深度捆綁,近年來更試圖強化這種關係,鞏固在蘋果產業鏈中的地位,包括富士康38億美元收購夏普,開發玻璃材質的智慧型手機外殼,而據傳2017年款iPhone正是採用玻璃機身,富士康還投資2000億日元來研發自家的OLED技術,為2017年搶到蘋果OLED顯示屏量產做出了許多努力。

對於全球手機供應鏈企業來說,蘋果這樣財大氣粗,旗下智慧型手機銷量又當之無愧占據市場半壁江山的企業,絕對是它們最大的「金主」。

它們只要抱緊大腿、背靠大樹,就能獲得一飛沖天的機會。

面對蘋果、三星等揮舞的「金元指揮棒」,每一家手機供應鏈企業都不可能按捺得住。

但與高額利潤、蘋果品牌光環背書等相伴的,也有將自己「綁架」在戰車上的產能、資金風險。

此前,蘋果iPhone手機觸控面板代工廠萬士達代工廠巔峰期有近2萬的工人,曾是蘋果iPhone 4時期的觸控面板主要代工廠。

但隨著蘋果新款iPhone5、 iPhone6因技術升級更換觸控面板供應商,從而導致代工廠迅速陷入運營虧損。

此外,蘋果藍寶石合作夥伴美國GT公司此前也宣布公司破產。

主要原因就在於蘋果原先計劃推動GT公司為其生產藍寶石螢幕,但最後卻沒有在iPhone 6上使用藍寶石螢幕,造成GT公司新建的代工廠被迫關閉。

最終,以蘋果為唯一大客戶的GT公司最後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太多手機供應鏈企業因蘋果等手機企業賺得盤滿缽滿,卻在被榨乾價值之後,一腳踢開。

向供應商舉起「砍刀」

另一方面,蘋果靠著全球供應鏈成功之後,其拿到了手機產業90%的利潤。

而中國供應商雖多,卻鮮有核心部件,參與部分往往都在供應鏈最底層,做著技術含量最低的人力組裝工作,生產著可替代性最強的附屬配件。

這些供應商大多沒有議價能力,過去由於蘋果業績利潤壓力下,蘋果試圖壓榨供應商而獲取更高利潤率。

根據台灣媒體的信息指出,蘋果希望供應商能在現有的基礎上下調10%至20% 的價格區間,目前包括螢幕面板廠夏普、LGD、JDI,觸控面板 TPK-KY、GIS-KY,鏡頭廠玉晶光和電聲組件供貨商美律等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有廠商透露,蘋果已對供應鍊表示,如果要保留訂單份額,就要接受蘋果的議價。

雖然廠商的接單價格不佳,但考慮到蘋果的整體下單量,以及讓企業的運作不至於空轉,所以多少都要再次進行價格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代工廠都遭到了蘋果的壓價。

有消息稱,為iPhone7獨家代工A10晶片的台積電,以及為iPhone7提供攝像頭模組的大立光電並沒有接到蘋果的降價要求。

有聲音指出,蘋果之所以沒有向這兩家企業壓價,源於晶片以及攝像頭模組在蘋果供應鏈中處於重要位置。

舉起砍刀的蘋果,希望從供應鏈里得到更多利潤。

在這背後,蘋果銷量的下滑似乎有些遏制不住。

去年7月,蘋果公司公布的2016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與凈利潤再度雙雙下滑。

其中,蘋果三季度營收為423.58億美元,比2015年同期下滑14%。

凈利潤為77.96億美元,比2015年同期的107億美元下滑27%。

蘋果市場萎靡,強勢壓價來獲取毛利潤,也許短期內會嘗到甜頭,但就長期來看,這勢必會影響與供應商們的合作。

供應商不傻,追求利潤才是合作的前提,蘋果的強勢已經破壞了這個前提,那合作也可以到此為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