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鴻蒙作業系統,有幾成把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對於如今的硬體終端產品來說,核心層面基本可以分為兩種,軟體層面以及硬體層面,但兩者又是如此密不可分,同時又都屬於所謂的高精尖產品,在這一方面,我們確實比較薄弱,晶片層面至少還有比較優秀的企業,但在系統層面,幾乎是全軍覆沒。

微軟時代,我們就想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早在微軟的市場份額還沒有如此強大的時候,面對作業系統這個核心層面,我們就想推出自己的作業系統,以防止受制於人。

所以華為今天的備胎思想,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輩們也是這麼認為的。

而這些帶頭人就是當年和柳傳志產生絕對分歧的倪光南院士,無論是方舟CPU、永中Office,還是NC瘦客戶機和Linux作業系統,這都是倪光南院士高瞻遠矚的產物,儘管它們最終以失敗告終,卻證明了,前輩和我們今天的想法仍然是一致的。

在2000年左右,以倪光南院士為主的有識之士,在中國研發出了方舟CPU,緊接著就開發出了紅旗Linux作業系統,與此同時,紅旗Linux非常明白,對於一款作業系統來說,最重要的其實是生態和軟體層面,於是又緊接著成立了永中Office,而紅旗Linux短短時間裡,裝機就已經超過一百萬套,這在2001年前後絕對是個大數字。

但遺憾的是,即便當年的作業系統市場還沒有到塵埃落定的時候,國產作業系統還是敗在了軟體層面。

首先是國產的永中Office以及當時比較火熱的金山軟體,都存在和微軟office無法兼容的問題,甚至於國內專家窮其所學,也沒有破譯出來。

而微軟,也開始了它的壟斷之路,2007年微軟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自己的office標準OOXML,國產軟體也推行了自家的標準,但最終國家投票結果是微軟仍然以51票支持、18票反對獲勝,只留下倪光南奔走相告為中國標準搖旗吶喊的背影,何其心酸。

從這以後,無論是作業系統還是國產軟體,都無力回天。

諾基亞用塞班開了個頭,卻也用塞班結束了自己

作為功能機的老大,諾基亞其實在作業系統有很多故事可以講,功能機時代的塞班幾乎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觸的作業系統,儘管當年是如此的的簡陋,不過在Java時代,諾基亞手機的效率並不算低。

要知道,早在2002年,諾基亞就推出了第一款搭載塞班智能系統的手機諾基亞7650,彼時的賈伯斯剛剛回歸蘋果不過幾年而已,而改變整個智慧型手機格局的iPhone第一代,還要等到五年後的2007年。

所以事實上來看,諾基亞不僅僅是功能機的絕對老大,也是智慧型手機的率先開拓者。

但遺憾的是,諾基亞並沒有持續堅持,因為功能手機的市場實在太過於火熱,一直持續到2010年改變世界的iPhone4上市後,才急轉直下。

所以從某種層面來說,也不能完全怪諾基亞,誰讓功能機賺錢如此簡單呢。

在此之後,諾基亞還陸續發布了幾款搭載塞班智慧型手機,包括諾基亞N70等等,但到了2012年,代表著塞班智能系統徹底沒落的諾基亞808發售,至此,世間再無塞班智能系統。

究其原因可以發現,諾基亞最燃有著智慧型手機的想法,但並沒有對智能作業系統的規劃,也始終無法從功能手機里跳出來,即使是當時賈伯斯已經帶來了iPhone,諾基亞依舊不以為然,直到iPhone4的來臨,徹底將不可一世的諾基亞擊敗。

而塞班系統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原罪,甚至可以說諾基亞成也塞班,敗也塞班。

老款的塞班系統其實完全沒有改進的價值,同時改進的難度工作量都是驚人的,塞班系統本身優化能力不足,這與之後的安卓iOS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上塞班的編程相對來說比較難,在iOS已經有60萬款軟體支持的時候,塞班還在諾基亞的規劃之下,繼續走復古之路,自此,諾基亞也就錯過了下一個時代。

此後諾基亞倔強的不選擇跟隨安卓,而是賣身微軟,攜帶著微軟的Windowsphone作業系統,再次殺回智慧型手機市場。

憑藉著諾基亞殘存的餘光,但剛開始的一兩年,表現是相當出色的,Windowsphone一度也是取得了不少市場份額。

但新系統與成熟系統的差別隨之而來,軟體層面的優化包括適配疊代,遠不如安卓iOS的體驗,最終微軟也是沒能扛過這一關,微軟的移動端夢想就此破滅,而諾基亞也徹底失去了重回巨頭的機會。

當智慧型手機來臨之時,我們其實也面臨機會

在那個時候,國產手機同樣後知後覺,還在跟在諾基亞後面,繼續在功能機上忙活,全然不顧新的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還是手機作業系統混沌未開的時代,理論上國產手機作業系統迎來了一個絕佳的時機,因為所有的標準都還未建立,所有的生態都還未成熟。

但讓國產手機難以拒絕的是,安卓的開源系統。

也就是說,拿來主義比起自己做研發,要簡單容易的多,同時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國產手機自此迎來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遇,也造就了國產手機今日之繁榮,遺憾的是,在核心層面,國產手機喪失了非常好的機會。

所謂在商言商,今天我們回過頭再看那段時光,可能依舊覺得,直接使用開源的安卓應該是廠商們風險最小,效率最高的解決辦法了。

時也命也,無論是微軟還是谷歌,在策略方面都何其相似,放任自流,隨其普及,等到規模巨大的時候,再將權力收回。

這期間,包括中國移動以及沃phone都嘗試過另闢蹊徑,但結局都是慘澹的。

這其中最成功的嘗試其實是阿里雲OS,雖然這款作業系統和安卓一樣,基於Linux所開發,甚至於安卓之父魯賓只認為阿里雲OS是安卓的一個旁支而已,並不能稱之為作業系統,只能稱為OS。

雖然這款作業系統有種種的質疑,但阿里還是非常強勢的去推廣,甚至直接去投資魅族,來為阿里雲OS找載體,這期間魅族和阿里面臨著谷歌巨大的壓力,但這款作業系統在巔峰時期仍然收到了7%的市場份額,這已經是挑戰者們最好的成績了。

但隨後,由盛轉衰,阿里雲OS不僅丟失了市場份額,還淪為其他硬體產品的作業系統,與手機的聯繫越來越淡,直到今日,已經很難再看到阿里在手機層面為其站台。

華為的鴻蒙會重蹈覆轍嗎?

場外因素的影響,已經讓無法保障華為能夠繼續使用安卓系統或者優化疊代,這就逼迫華為不得不提前推出自己的作業系統鴻蒙,而根據余承東的發言,這款作業系統很有可能在第三季度與消費者見面。

從華為這麼多年的表現來看,作業系統的難度相對來說減少了不少,尤其是華為在安卓系統的努力已經接近十年,這十年間,積累的經驗學到知識不在少數,尤其是方舟編譯器之後,我們看到華為是有能力在底層系統做出修改的,這也就意味著華為在系統層面的積累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外界一致認為,以華為這樣的風格,作業系統或者說相對比較完整的鴻蒙作業系統,對華為的難度其實是不高的。

但問題在於,這款作業系統的軟體運行環境是否會重蹈Windowsphone的覆轍。

這款作業系統的最關鍵點在於軟體廠商們的開發,以及後續的適配疊代。

令人驚喜的是,為了避免更大問題的發生,華為的作業系統是兼容安卓的,這也就讓鴻蒙作業系統成功的幾率大大增加。

加上華為本身兩億多部的手機銷量,是完全可以支撐支款作業系統不被邊緣化的,甚至可以開闢一個單獨的品牌,在配置和價格上讓利消費者,來共同完成新作業系統的優化疊代。

所以歷次的失敗並沒有讓我們放棄對核心技術的追求,天時地利人和的華為作業系統又能否超越前輩的榮光,圓了我們的系統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中國作業系統往事

作者:姚心璐編輯:安心本文來源於全天候科技(ID:iawtmt),謝謝。20年沉浮過後,作業系統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中國國產作業系統會迎來突圍機會嗎?「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