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明:從跟隨習大大訪美的企業看第四極的崛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事情總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

在這次跟隨習主席訪美的企業家代表團里,32歲的滴滴打車CEO程維赫然在列。

僅僅在3年前,這家公司才剛剛成立,但現今在出行領域創業,所有的投資人都會丟出一個殘酷的問題:如果滴滴也做,你們怎麼辦?聽著很耳熟吧,幾年前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一個類似的問題也盤旋在創業的天空——如何避開騰訊?

被稱為BAT的百度、阿里和騰訊三巨頭統治中國網際網路的格局已經形成幾年,誰會成為BAT之外的第四極?小米、京東、美團和攜程都被提起過,現在,這幾家公司都還在和競爭對手苦戰,滴滴卻成為最意外的候選者一馬殺出。

成為第四極,規模雖然重要,但是不可替代性和壟斷性更是必要條件。

BAT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們在網際網路的必經之地——搜索、電商和社交占據了絕對壟斷的地位,而滴滴也在出行這個絕對高頻大市場中占據了統治性的份額。

再加上背後有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的加持,以及資本市場給予的巨大信任和資金,滴滴不但在國內出行領域展開全面布局攻城略地,在國際市場也開始合縱連橫,對抗百度支持的Uber,一招一式之間,一個新的巨頭已經呼之欲出。

馬後炮來看,滴滴的迅速崛起首先是找對了戰場。

滴滴打車的模式,幾乎就是移動網際網路絕佳應用場景——規模大、頻度高、痛點多,還天然集成了位置、支付、通信功能和個人信息,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BAT鞭長莫及的領域。

所以雖然作為新生事物啟動頗為艱難,但一旦啟動,再加上後來在騰訊巨額補貼的刺激下,滴滴迅速就到達了億級客戶的規模。

但這時才體現了程維的能力和眼光,他抓住了這個高速發展的窗口機會,請來了柳青。

可以說,這是巨額補貼能帶給滴滴最好的結果。

因為如果按照慣性的發展思路,在補貼減少之後,出行市場難免會陷入客戶活躍度下降,團購、旅遊和電商領域我們熟悉的價格戰和口水戰必然重現。

柳青加入滴滴的意義,可以和蔡崇信加盟阿里和施密特加入谷歌相比,她帶來的完全不同的資源和視角,直接促成了後續快速的巨額融資以及與快的的合併,完全打開了滴滴的發展空間。

當然,滴滴與快的的合併,還要感謝一個功臣,那就是一旁虎視眈眈的Uber。

所有這些偶然因素,造就了一個第四極的雛形。

滴滴是一個傳奇,它的成功不可複製,但還是可以帶給我們兩點啟發:

第一, 巨大的機會在移動網際網路和線下的正確融合;

第二, 頂級職業經理人與創業者的化學反應會帶來驚喜。

(本文來自BT傳媒·《商業價值》雜誌10月刊,網絡獨家首發鈦媒體,作者劉湘明,為《商業價值》出版人兼主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