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針對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5月17日凌晨,華為旗下的晶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發布了一封致員工的內部信稱,海思將啟用「備胎」計劃。

這封內部信在網上廣為轉發,人們稱道華為的先見和韌勁,還有網友表示讀來「熱血沸騰」。

這封信的行文的確很有感染力,比如:「今天,命運的年輪轉到這個極限而黑暗的時刻,超級大國毫不留情地中斷全球合作的技術與產業體系……」「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

比這封信引發的情感共鳴更值得關注的,是華為提出的「科技自立」。

就像《英雄本色》里的小馬哥一樣,范兒是次要的,戰鬥力才是關鍵。

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須有真本事。

這一年來,從中興到華為,一次次的外部衝擊使得技術自主的呼聲越來越強。

與此同時,那個樸素的道理也被反覆驗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很多事情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

下雨了,許多人才知道羨慕出門帶傘的人。

未雨綢繆,需要的不僅是憂患意識,更要有鍥而不捨的執行力和不求短期回報的苦幹精神。

所謂「星夜兼程,艱苦前行」,中途沒有迷茫、疑慮、動搖是不可能的,但是荊棘之路一旦走過去便成了光榮之路。

不過,科技自立的內涵依然是值得辨析的。

科技自立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鬥,更不是夜郎自大。

任正非自己便說過:「我們要正視美國的強大,看到差距,堅定地向美國學習」。

自立自強與清醒自知不僅是兼容的,而且互為支撐。

還可以注意到,華為海思打造和啟動「備胎」計劃是基於清晰的市場邏輯,「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

」創新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市場而創新,為基業長青而創新。

這一點同樣具有啟示意義。

中國高科技企業遭遇「卡脖子」,提醒我們全球化不是一望無垠的坦途,從個人、企業到國家都要居安思危。

而另一方面,當一扇窗戶想要關閉,我們要努力打開更多的大門。

科技自立理應建立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基礎上,與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夥伴協作、共贏,才能遏制經濟全球化逆流。

孫子曰:「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科技自立便是下苦功夫為自己做一套「護具」,讓任何勢力都卡不住我們的「脖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