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張希:NFV如何釋放網絡雲轉型為紅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月 29日消息,以 " 新技術 · 新架構 · 新網絡 " 為主題的 "GNTC 全球網絡技術大會 " 第二天,NFV網絡功能虛擬化專場,華為分組核心網營銷總監張希發表了主題演講。

▲華為分組核心網營銷總監張希

演講實錄如下:

隨著NFV作為雲化轉型的一個關鍵技術,全球的運營商都在逐步的跟進NFV技術的演進發展,無論是對於國內的三大T,還是海外的諸多大T來說,他們紛紛站在新架構以及業務、服務生態等不同層面,去對NFV的雲化轉型進行一個戰略布局,同時提出了各自的戰略。

有了這個戰略以後,從戰略的生成到戰略的執行,實際上是越來越能夠清晰一個我們未來網絡的雲化轉型之路。

嘎納作為業界知名的諮詢公司,發布過一個技術操作曲線,NFV已經跨越了商用,進入了穩定上升期,對於NFV技術本身而言,我們經過了全球大規模的部署,以及現在的諸多商用實踐以後,現在對於無論是從標準到生態,或者從運維的挑戰以及運營的層面來看,我們認為當前網絡已經克服了非常多的挑戰。

有一個統計在2020年的時候全球NFV領域投資將會高達157億美元,大規模的商用逐步臨近,我們的運營商或者產業夥伴有沒有做好各自的準備呢?

今年2017年年中在上海舉辦的全球移動通信大會上,我們面向超過200位參會的運營商客戶,去做了一次調研問卷,我們設計了一些題目,我們想看看運營商在雲化轉型過程中,最為關注的技術,或者對於未來面向5G未來的演進,又有哪些新的技術點需要關注。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對於電信級的可靠性來說,有超過60%的運營商客戶,多堅定地認為電信級的能力,一定是NFV或者雲化轉型之路中,第一個要征服的難題,而且再三強調我們不僅要的是硬體的三個9,更要的是整個系統的5個9。

如何使NFV的部署更加高效?我們知道隨著軟硬體的分層建設,我們其實帶來網絡的更多外部的廠商以及更多的生態,都在互相獎勵,帶來的問題是我的運維變得更加複雜,而且速度是成幾何速度增長的。

我如何去選擇一個更好的技術,能夠讓NFV的部署變得更加高效?很多運營商接近60%的運營商選擇了CICD,持續的集成交互能力。

面向5G的未來演進,有什麼樣的關鍵技術是對於客戶來說是非常關注的?在這裡面有超過40%的運營商客戶選擇了DIAWKS。

我們講了這麼多技術和這麼多面向未來演進的能力,非常關鍵的是我的NFV商業價值如何呈現,我的NFV如何更好的去行業賺更多的錢?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客戶選擇了行業和企業市場,認為我們在面向未來5G演進的過程中,垂直市場一定是我們非常關注的重點。

華為的應對之道,全雲化的軟體架構和分布式的網絡,以及多種業務的實踐,我們認為是邁向網絡雲化轉型的必經之路,下面我將會對這幾個點逐一介紹一下,我們在這裡的思考和實踐。

我們剛剛清晰了我們的網絡雲化的轉型必經之路以後,我們再看一下通過哪幾種方式,或者現在運營商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整理歸納了一下,現在有兩種雲化轉型的切入方式,一種是平台信任策略,另外一種是業務驅動策略,這兩種策略沒有對錯,兩者也互不矛盾,平台驅動策略是從下至上,而對於業務驅動策略是從上至下,怎麼去理解這兩種不同的策略?對於平台驅動策略,全球的一些領先的運營商,他們實際上都是對於I層進行統一建設,驗證成熟以後,按照按需部署、分批引入上層應用,這個是需要有相應的組織以及人員的能力去匹配的。

而對於業務驅動策略來說,對於我們在英國EE,現在的BT英國電信,我們部署的PCF,以及在印度我們部署的EPC,都是很典型的應用,我通過單廠家,或者單業務的引入,逐步發展,進而最後達到一個統一電信雲,最終生成的是這樣一個模式。

我們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這兩種路線都是我們現在雲化轉型過程中,都是運營商經常會選擇到的兩種路線。

明確了我們的切入方式,我們的架構應該發生怎樣的變化,或者我們華為公司從第一天開始,我們進行了架構設計以及產品的上市,我們逐步向NFC進行演進,我們歸納總結出了四點它的關鍵商業價值,分別是健壯、彈性、高效和敏捷,怎麼去理解健壯?我們都很清楚,我們在多點故障、多點故障如何自愈以及發現的過程中,我們期望的是做到通過軟體的能力,去把硬體的3個9的基礎設施,我們能夠把它變成5個9,真正整系統5個9的可靠性。

彈性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叫做業務彈性,一個是體驗彈性,業務彈性根據業務的需要,還有一種是根據體驗的需要,我可以跨DC的靈活生成用戶面的網關,進而部署到離用戶更近的位置,這樣更好的提升用戶體驗。

對於高效來說,隨著NFV技術的不斷推進,我們對於多廠商的硬體,還有不同的I層,對於我們無論廠商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運維複雜度呈幾何度的指數增長,在這個時候,迫切地需要有一個自動化智能運維的工具鏈,幫助廠商更好的完成一些集成驗證的工作,還有一個業務發布的工作。

對於敏捷來說,樂高作為一個積木玩具,通過不同的拼裝可以生成不同的業務,我們雲核心網也做了類似的工作,我們發現對於雲核心網的基礎128種業務來說,可以通過不斷地去提煉,最後形成了100多個原子極的功能,我們通過不同原子極功能的拼裝,可以實現不同的業務,也就是說最後我們要去實現一個微服務的架構。

再看一下現在有這麼多新技術,無論是對於健壯、彈性、高效、敏捷來說,我們有很多技術支撐,業界有不斷的新技術引入,比如無狀態設計、CICD、自動化運維、微服務容器等等,這一些所有的新技術,我們是一把抓,讓它統一在我們已經非常成熟的領域直接試錯呢?還是區分一下成熟的業務,增長型的業務和全新的業務,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分階段去引入全新的技術呢?我們給出了一個觀點,我們認為這個應該是以商業價值的實現為核心,有序地引入,下面我提到的新的技術,商業價值實際上就是我們總結出來的圍繞四大商業價值。

無狀態設計是支撐健壯彈性和高效的最為核心的技術,如果沒有三層解耦的無狀態設計,這個只能是實現了一小半,還有一大半沒完成。

無狀態設計,對於我們數據的處理單元和繪畫管理單元,這兩部分做了一個解耦,意味著當我的數據邏輯處理部分出現故障的時候,我的繪畫可以快速恢復,不影響業務的體驗。

如何保證數據的處理,我通過多點的冗餘機制實現進行備份,達到我對於外來業務中斷之後的不感知,這樣一個設計。

我們可以看到,前面也提到健壯、彈性和高效,這些實際上都是作為我無狀態設計它們三者最重要的支撐基礎。

自動化運維,隨著我們分層建設的快速推進,網絡被我們分成三層,我們每一層上都有很多的廠商,都可以進來,我現在隨著我多GC的數據中心的建設,隨著網絡規模的增長,我運維複雜的程度也是呈幾何指數增長,我們考慮到了一個問題,這裡面會出現一個剛需,我總不能面對這樣複雜的網絡規模,或者需要通過去對於人力解決網絡的運維,我們華為公司想了一個叫做華為的自動化運維繫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大閉環,一個小閉環,核心上講,就是通過我們把更多的運維作為一種特性,而不是一種服務,把它呈現給最終的用戶。

高效和敏捷隨著網絡軟體架構分布式軟家架構的部署,還有分布式數據中心的網絡架構的調整到位,網絡架構和網絡功能在這兩個層面上已經都完成了面向5G演進的關鍵準備步驟,我們是真正面向未來5G演進的關鍵準備已經完成。

COLDNTI是我們架構的設計基礎,我們對於網絡的調整來說,也會同步進行一個開展,我們以前都是集中管控的,後面我們隨著新業務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訴求,新業務逐步快速引入,我們希望把C集中,我們控制面集中,而把用戶面不斷地下沉,越來越接近邊緣網關。

在我們的邊緣,我們期望的是對於一些要求低時延、高帶寬的業務,我們能夠真正地把它的體驗做到最優,進而去完成一個對網絡的改造。

第三個部分,我們在多網絡雲化轉型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進行摸索和嘗試,我們漸漸引入我們的雲化,和大網去混合,保證我們的業務穩定擴容,在這裡面我們希望強調,實際上在網絡部署的初期,我們很多業務都是從邊緣業務引入NFV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影響網絡正常業務的開展,需要混合完成一個構建,進而去避免對線網的用戶、線網的業務造成更大的影響,分階段、分布的引入NFV。

MEC是最近比較火的詞彙,它是邊緣計算結點,我們可以看一下,現在隨著新業務VR、AR、高清視頻的快速普及以及引入,終端用戶對於自己的體驗要求越來越高,而體驗已經逐步成為了網絡的第一生產力,我們就想,我們在拓展垂直行業,或者是聯合運營商做一些商業上的創新的時候,我們選取了幾個典型的場景,一個是園區場館,一個是企業工廠,一個是物聯網。

我這裡想重點說一下企業工廠,企業工廠我們聯合中國電信在已經做了一個商業項目的發布,這個商業項目主要圍繞著企業園區內的高清視頻的實時回傳,以及對於一個招商碼頭的一個遠程監控。

部署了這個以後,明顯地發現,我們的企業用戶對於我們的視頻回傳,或者對網絡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這個是我介紹了一下我們雲化MEC的引入,我們在邊緣做的一些嘗試和實踐。

對於華為公司來說,我們連續兩年在全球移動通信大會上和德國電信,聯合演示了多場景的5G網絡切片,驗證了低時延、高帶寬的諸多業務場景,同時我們在2017年全球移動通信大會上,也分享展示了基於服務和架構和容器的新一代網關。

在今年年中上海全球移動通信大會上,我們攜手中國移動全球首發了基於容器和微服務技術的首個5G核心網的樣機,我們華為公司和業界的領先運營商,都在積極的推動我們的COLDNTI,或者我們NFV技術,如何更好的去為我們的雲化網絡邁向5G在做積極的探索和準備。

華為現在都在做的事情,是擁抱未來,期望能夠打造一個穩定的雲化架構基礎,以COLDNTI為基礎的雲化架構,以及逐步完成的分布式網絡的一個調整和建設,最後在垂直行業以及多領域去進行一個雲化的部署,逐步地積累我們的網絡部署經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