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談全面雲化網絡如何構建:商業驅動、逐步演進、統一架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C114訊 4月19日專稿(蔣均牧)在人類社會邁向智能社會的過程中,無論市場倒逼還是主動擁抱,實施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電信運營商的共同選擇。
作為運營商最核心資產和智能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網絡的轉型與重構也已成為牽動整個產業界神經的重要命題。
「『黑天鵝群飛』,單純從技術角度重構的網絡是不是我們想要的網絡?未來的目標網絡如何定義、從今天的網絡怎麼走向目標網絡,恰恰是當前最大的挑戰。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汪濤在2017全球未來網絡發展峰會的主題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解決之道唯有回歸商業本質,以雲化網絡擁抱不確定性的未來。
華為所提倡、推動的網絡全面雲化即是圍繞應用場景,新技術演進與商業需求實現的有機結合。
而針對「如何真正構建一張全面雲化的網絡」,這家公司提出商業驅動、逐步演進、統一架構的觀點:「未來網絡的頂層架構設計需要回歸商業本質,網絡規劃部署要以商業價值實現為核心。
」
同時,他在演講的最後還向產業界大聲呼籲,雲化網絡需要上下游產業鏈的全面參與,來共同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攜手推動這一與以往大有不同的網絡架構的成熟落地。
智能社會主要挑戰:不確定性
隨著人類對數字世界的探索不斷取得突破,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為特徵的智能社會,終端是萬物感知的觸角、網絡連接萬物,而雲則是萬物智能的數字化大腦。
華為公司的使命和戰略即是做多連接、撐大管道、使能數字化轉型。
華為預計,到2025年,全球連接數將達1000億、智能終端數將達400億、年產生數據量180ZB、人日均流量4GB、有85%以上的企業應用將部署在雲端。
數字化和智能化蘊含著無限的商機與紅利,但在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產業變革與重構。
「走向智能社會的過程中,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不可否認這將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任何組織唯有數字化才能不掉隊」,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2017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這樣說到。
「在未來,你的對手不再是友商,取而代之的是不確定性。
」汪濤指出,電信運營商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業務不確定性、商業模式不確定性和技術標準不確定性。
業務形態方面,過去多年來,ICT業務的主要業務形態是確定,比如語音、簡訊和數據(含固定和移動),運營商只要遵循技術標準按部就班投資網絡就會有收益。
但IT與CT的深度融合、萬物互聯,以及4K/VR/5G/AI等新技術的出現,令基本業務形態更加豐富多樣;另一方面,用戶個性化需求持續爆發,全面數字化下,市場將會繼續細分,導致業務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從商業模式上看,當下全球經濟形勢低迷、人口紅利和流量紅利漸逝,運營商大都面臨盈利能力下降、收入增長乏力的困境,需要不斷尋求創新的商業模式,構築合作發展、生態共贏的商業版圖,才能服務好消費者和行業客戶,得以更好地生存發展。
技術標準領域,ICT技術的迅猛發展,使運營商一貫遵循的技術標準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面,各種新技術新標準層出不窮,卻僅限於概念的熱炒,對於電信網絡能帶來哪些價值說不清楚。
比如SDN/NFV從2014年開始概念驗證,儘管業界對於SDN/NFV寄予厚望,但其在電信網絡中的應用尚欠成熟,互聯互通和兼容性等仍存在一些問題,標準化和商用進展還較慢:「由於缺少一個在應對新技術方面的有權威性的標準平台,使得我們現在很多新技術的進展在過去幾年並不是很順利。
」
以雲化網絡擁抱不確定性未來
「全球運營商的網絡部署長期以技術驅動為主導,標準化的技術演進路線可以有效支撐確定性業務的價值實現。
然而隨著未來業務發展方向的極大不確定性,過去的網絡部署邏輯已被徹底打破。
只有以『商業價值實現』為核心規劃未來網絡,才能在不確定的未來占據先機。
」汪濤指出,雲化網絡將是全球運營商應對不確定性未來的關鍵。
「三年前華為公司提出所謂的雲化網絡,我們認為IT包括OTT有很多的思想和技術是值得我們CT產業所借鑑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IT技術理念來重構我們的運營商網絡。
但也要分別來看,最底層的連接層相當於高鐵、公路,路不能斷;應用層則是以往被詬病最多的對象,特別是OTT的崛起甚至讓運營商在這個層面失去了主導權。
」他展開道,網絡雲化的目標就是要在這個確定的網絡連接層與靈活的不確定的業務應用層之間構築一個雲化的智能的適配層,三層在商業價值牽引下相互協同配合,最終支撐運營商商業成功。
在華為雲化網絡架構中,在最底層是一張大帶寬、低時延的泛在連接網絡,以數據中心為中心,實現家庭、基站、企業,包括園區、分支、物聯等場景的互聯互通,將人、物、數據和應用全面連接起來。
最上層則是一個靈活的應用層,即數字化業務與應用生態系統。
它可以是第三方的,也可以是運營商自有的。
這一層的目標是要支撐運營商的商業場景,通過網際網路化運營,為最終用戶提供ROADS體驗。
在兩者之間,雲化網絡提供一個商業驅動的網絡業務使能雲平台。
面向靈活的應用層,通過網絡能力的資源化和開放性,允許應用開發者方便地調用和靈活拼裝,實現業務和應用的持續快速創新,應對業務的不確定性;面向標準的連接層,屏蔽各種技術標準的不穩定性,用架構的確定性來管理技術的不確定性;同時,提供低成本快速疊代的能力,降低試錯成本,應對商業不確定性。
雲化後的網絡將具備敏捷、智能、高效、開放的特徵,以實現運營商網絡資產的價值最大化、應對智能社會時代的諸多挑戰,並讓網絡具備能力開啟下一個萬億的新商業版圖。
三方面著手推進雲化網絡落地
對於全面雲化網絡如何真正落地,汪濤在演講中提出要從商業驅動、逐步演進、統一架構三方面來著手推進。
首先是從商業價值出發,重點考慮投資規劃能否支撐商業成功,進而確定技術的演進路線。
也即是說,在考慮網絡演進的時候不能唯技術論,來一個技術,就馬上應用到網絡中,而是要從商業價值出發,考慮投資回報率(ROI)能否支撐商業成功,然後再去考慮技術的選擇和應用程度。
他建議運營商優先考慮B2B場景的增收,並為最終用戶提供ROADS體驗;同時,新技術引入方面應該優先考慮用以提升網絡資源利用率的,以及能夠實現低成本快速疊代以應對不確定性的。
其次是以目標架構牽引,實現網絡的逐步演進。
運營商現有的30多年來累積的網絡基礎,在向全面雲化進行遷移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充分考慮運營商現有的網絡基礎,並與商業規划進行匹配,採取逐步演進的策略,實現新老業務的充分互通。
典型的演進策略包括從Overlay到Underlay,從局部到整體;生命周期換代窗口來臨時,採用新技術重建網絡;擴張新業務領域時,採用新技術建設新網絡等。
第三是構建統一的雲化網絡架構。
雲化網絡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需要業界共同定義,才能實現穩定的統一架構。
業務層要吸收OTT/IT的靈活和敏捷優勢,屏蔽技術和協議的不確定性,支持業務靈活創新;網絡架構層要實現標準化,使能互聯互通,降低互通的複雜度。
因此,IETF、BBF、ITU-T等標準組織在雲化網絡架構的定義過程中仍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全面雲化網絡架構通過十大雲化解決方案對不同場景的網絡進行重構,包括CloudFabric、CloudFAN、CloudMetro、CloudBackbone、CloudOptiX、CloudEPN、CloudCampus、EC-IoT、CloudRAN、CloudCore。
在具體的實踐與探索方面,目前華為已經獲得了全球運營商、企業/行業客戶的300多個商用合同,在B2B業務創新、運營商廣域網雲化、數據中心雲化、垂直行業數字化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的聯合創新和商用實踐。
面向未來,華為將持續加強與全球客戶在雲化網絡領域的聯合創新,深度參與頂層網絡架構設計及現網部署,使能數字化轉型和商業成功。
「不能因為說CT網絡有它的這樣那樣的缺點,我們就把CT網絡拋棄,恰恰相反,我們應該把CT和IT進行很好的結合,傳統的標準組織和科研組織進行融合,然後加快形成一個統一的面向未來網絡架構,根據電信運營商的戰略,研究從今天走向明天的路線。
原則上第一商業驅動,我們認為瞄準商業機會,技術必須服務於商業,技術為商業所用,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第二就是當前業務要延續,當前網絡要延續,而且我們的未來網絡和現在的網絡要形成一個很好的互通;第三不可能一家廠家網絡端到端都做,必須實現互聯互通,要有標準架構來驅動。
」汪濤在發言的最後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