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公開接受採訪-華為的危局和解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華為任總接受中央媒體採訪的視頻刷爆朋友圈。

向來很低調,不願接受媒體採訪和公開露面的任總一反常態的出現在聚光燈下,談家庭,談華為,談教育,談自己的工作,談對國外一系列事件的看法。

縱觀整個談話,任總的表現很好,非常自信,洋溢著對於科學探索的強烈興趣和對工作的無比熱愛。

同時,任總也表示出對華為的未來和在全球發展的強大信心。

而在過去的2018年,華為也再創輝煌。

營收增長17%,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成為規模僅次於三星和蘋果的世界級電子公司。

在中國,無論資產,營收還是利潤,華為都是民營企業當之無愧的第一,常被媒體譽為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而從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來看,華為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多達百人以上的清華北大畢業生選擇進入華為。

如此看來,可以說華為是當今中國最炙手可熱的企業,正處於最輝煌的巔峰。

然而,古老的中國哲學告訴我們,「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正所謂「巔峰之下,必有險坡」。

華為的當家人一反常態的接受採訪,以及充滿自信的表述也許正反證著華為的一場危局。

毋庸諱言,近一段時期,華為在海外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方已開發國家,正遭遇著普遍的抵制。

從全球最有活力的第一大市場美國開始,到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到最近的挪威和波蘭,以及存在不同聲音的英國,法國,德國等。

如果說從4G時代就拒絕華為的美國是個特例,那在5G啟動建設的關鍵時刻,西方已開發國家中如此普遍的反對聲就不得不令人深入思考了。

而在國內,儘管華為的地位穩如泰山,近來也開始有了小米的雷軍,聯想的柳傳志與華為態度的各種傳言。

大家都知道華為是一家非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創始人任正非曾經有多年的軍旅生涯,44歲才開始創業並成功建立華為,個人的家庭背景和創業過程等傳奇都為人津津樂道。

創始人,與國家的關係,財務狀況,戰略和業務等信息都不是那麼透明公開,對外人來講都頗為神秘,尤其是重視自由公開的西方國家。

而多年來,華為倡導的狼性文化也的確為華為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攻城掠地,占據了國際通信業,占據了手機業,占據了企業雲,占據了安防。



華為進入的行業到最後基本呈現華為一家獨大的態勢,尤其在國內更是如此,原本相對穩定的產業鏈和利益分配被徹底打破。

無數被搶了飯碗的各種外企、民企被迫黯然離場,比如著名的北電、阿爾斯通、朗訊、諾基亞。



與狼性和加班文化著稱的華為對戰的結果,是原本相對和緩的生存環境解體,企業和被裹挾的員工都被迫加入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激烈的競爭中利潤越來越薄而失敗離場。

華為的模式讓海外市場,尤其是西方已開發國家,對華為很警惕,擔心華為對於市場穩定秩序和相關行業產業鏈的衝擊,力圖保護相關企業和員工,以及相對和緩的競爭環境,維護國家利益。

於是就有了不少以政府為主導,以安全為理由的拒絕行動。

而華為也未能充分並令人信服的解釋這一切。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華為毫無疑問將在全球市場上遭遇越來越大的壓力。

如果5G建設在西方已開發國家遭遇大範圍的抵制,由愛立信等企業接手,這個示範效應就會拓展到其他的一些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華為在5G之外的通訊產品,比如手機,必然會對華為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打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從任總接受公開採訪開始改變,希望能夠通過公開信息,加大公司和戰略的宣傳而應對外界的釋疑。

這當然是一個正確,積極進行解局的途徑。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行勝於言,筆者認為華為在當今的情勢下,需要對戰略和方式進行調整,尤其是跨國的情況下,對協作和利益分配採取更開放的態度。

也許,華為在某個資本市場上公開上市是解局的一個途徑,既公開了大家關心的信息,也讓相關利益方可以共贏並表達接受市場制約的良好意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任正非:華為不會遭遇中興的命運

任正非罕見地打破了沉默。1月15日,他在華為深圳總部接受了包括《華爾街日報》、CNBC等在內的一眾外國媒體的採訪。據彭博社的報導,任正非上一次接受外媒採訪還是在2015年——時隔三年再度開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