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國產手機熱映「漲價潮」後將殺得更殘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它的意境如果跟當前國產手機的環境融合到一起,應該變成「漲價還是不漲,這是一個更加值得考慮的問題」。

國產手機儘管發展迅猛,但沒有自建工廠做鋪墊,沒有專利技術開路,還想越走越遠,顯然是不現實的。

曾經欠下的總是要回頭補上的,硬體免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國內手機廠商正在不知不覺地掀起一輪漲價潮。

「2017年手機行業的主旋律是『漲價』」

這是在小米2月4日宣布紅米4和紅米4A所有版本均上調100元後,一加手機CEO 劉作虎發布的一條微博。

他的這一觀點不只表明一加正在籌劃漲價,而是道出了2017年手機行業的真相——漲價。

魅族是率先打響了2017年手機漲價第一槍的廠商。

1月3日,魅藍Note5悄悄地調整了售價,除頂配版外均提價100元。

魅藍Note5 16GB售價調至999元,32GB售價調至1099元,只有64GB版本售價保持不變為1499元。

並且,這一調整已於1月3日起,在魅族官方商城、京東、天貓、蘇寧官方旗艦店等所有線上渠道開始執行。

奇虎360的N4S驍龍版,也從1月9日開始調整了售價。

其在天貓和京東兩個平台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

甚至漲價早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進行了。

從去年3月開始,華為在國內發布的P9就比2015年時的旗艦機定價高了100元,此外麥芒5也比麥芒4上漲了300元。

7月,金立發布的M6系列手機也比M5平均高了400元左右。

如果說在2016年,這些漲價還在悄然地發生,但到2017年初手機行業的這種漲價大勢已不可逆。

2016年上半年,無論是國際機構GfK、IDC還是國內調研機構賽諾、智研諮詢,其公布的數據均顯示國產智慧型手機迎來了價格上揚期,諸如智研諮詢公布的2016年Q2數據就顯示,中國智慧型手機的平均售價已經從2015年同期的1256.11元上漲到了2016年Q2的1713元。

這一數據也與IDC數據吻合。

另據市場調研機構GfK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上半年,國產智慧型手機品牌在3000元—4000元價位段銷量同比上漲高達70%。

此前,華為終端CEO余承東曾表示,2017年將是華為終端的決勝之年,除了提升市場規模之外,盈利能力也要提升,提高利潤自然離不開高端機市場。

聯想掌柜常程也曾在接受專訪時明確表示,今年的手機會面臨全面的漲價。

與此同時,錘子科技CEO羅永浩也表示錘子今後不會再推出千元以下的手機,2017年要做高端。

曾經被貼上極高性價比標籤的國產手機真的要漲價了。

據悉,還有一些國產手機廠商也正在籌劃漲價。

而按照目前這個發展趨勢,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手機廠商加入到漲價的行列當中。

兩大關鍵詞:原料成本上漲、匯率震盪上升

手機行業價格戰曾打得如火如荼,甚至有手機廠商提出要做零利潤、負利潤手機——不乏有樂視這樣的身體力行者,它嘗試通過所謂的生態補貼來確保手機的價格競爭力。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理論上說誰漲價,誰就是逆勢而行,為什麼現在漲價卻成為越來越多手機廠商的選擇?

從小米與魅族對於漲價原因的官方說明,都透露出兩個關鍵詞——成本上漲、匯率因素。

目前,國產手機廠商的螢幕、處理器、內存、攝像頭、指紋識別模塊、晶片、電池等諸多元器件大都依賴於進口,而從去年下半年整個電子行業出現了元器件缺貨、漲價等現象。

比如螢幕,小米5、華為Mate9 Pro、vivo的Xplay 5等手機都採用的是三星的OLED面板。

而據rendForce 早前的研究顯示,三星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處於供求失衡的狀態中,最早的拿貨周期都已經排到今年的下半年。

三星所供應的螢幕漲價比較嚴重,主要是因為Note 7事件讓三星虧損了一大筆錢,此前業界普遍認為Note 7爆炸事件給三星帶來了至少50億美元的直接損失。

但其去年第四季度營業利潤卻同比增長了50%,正是由於其供應鏈環節的各項業務收入增長的原因所致。

同時,在OLED面板供應上,三星肯定先要滿足自身與蘋果方的出貨以及訂單需求。

因此,螢幕有可能成為今年手機中較為稀缺的配件資源,從而導致國產手機廠商陷入了被動的局面。

另外,主要由於國產手機廠商的產品線在由中端向高端提升過程中,OLED面板的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加,更加劇了面板的緊缺。

再如,去年內存條的漲價幅度也是令人咋舌。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價格就猛漲,經過了兩輪漲價,幅度已經超過了20%。

而2017年,元器件的供應狀態依舊不容樂觀,已有行業預測稱:今年供應緊張的手機零部件包括顯示屏、內存、快閃記憶體以及光學傳感元件,而OLED螢幕將是鐵定短缺。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國產手機元器件都依賴進口,所以關稅政策變化、人力成本上漲、美元匯率波動以及供需關係變化等綜合原因都將刺激原材料價格上漲。

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從2016年3月的6.44左右水平持續震盪上升,到6.9左右水平,並有觀點預測還可能在今年達到7.1水平。

也就是說,美元攀升將不可避免地提高國產手機的物料成本。

去年9月,蘋果發布iPhone 7,國行價格5388起,相較於iPhone 6s 起步價上漲了100元。

美國市場定價則是649美元起,與iPhone 6s齊平,中美的定價差異體現出匯率變化的影響。

不要再玩價格戰了

此前,樂視手機所倡導的硬體免費,服務補貼硬體的思路可謂給國產手機的發展打了一針催熟劑。

一方面,高性價比手機層出不窮,國產手機廠商也是被逼著跟樂視一起賠本賺吆喝。

另一方面,前幾年手機市場增量兇猛引得如今手機市場迎來飽和。

手機市場環境迅速變化,也讓資本注入變得搖擺不定,阻礙手機廠商的可持續性發展。

雷軍曾在談論小米低價時堅決表態:「你們別勸我,我不會漲價的。

」再看這句話,如今已啪啪打臉。

手機漲價是事實存在的,但原因並非單一,而是多種情況綜合而來,這其中對於國產手機廠商而言,既有得也有失。

從近來來國產手機的發展狀況來看,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確保性價比的基礎上,國產手機的品質確實也不斷在提高,產業鏈也變的高度成熟了。

上下游主流的玩家、產業鏈分布已經相對透明,大家在高位競爭,無形中抬高了一些門檻。

但我們要看到的是,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

競爭的焦點,開始從過去的硬體、系統轉向應用與品牌營銷,殺得殘酷。

以華為為例。

過去一年半時間裡,它的品質、品牌影響力確實提升很快,跟其技術儲備、整體優勢有關。

但它前一段也陷入因成本高昂的營銷吞噬了毛利,並沒真正賺到錢的尷尬局面。

華為總裁任正非對此有些抱怨,余承東則歸因於讓利渠道太多,其實這裡面充分反映了競爭的白熱化,不是單純的渠道原因。

再看小米,在去年增加廣告投放、簽約代言人、推廣小米之家、推出小米MIX這樣的高端概念手機,這系列做法的目的無非就是一個,就是改變大家對於小米手機的傳統認識。

雷軍想告訴大家,小米是讓普通消費者也能享受科技的魅力,而非是一家靠薄利多銷的廉價品牌。

其實雷軍的初衷一直沒有變,只是最初的小米沒有將這一理念廣泛的滲透到消費者的眼裡。

當前,從整體趨勢來說,手機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步入了存量市場,遊戲規則已經改變。

價格戰已經難以為繼,千元機本身的盈利能力並不強,甚至可以說是貼地飛行,手機廠商不應該再為了搶用戶而賠本賺吆喝。

同時,從市場現實來說,消費者在經歷了多次產品使用後,消費者已經從對性價比的追求轉向對品牌、產品、服務、工藝等各方面的綜合考量,願意為「品牌溢價」買單,這勢必會推升企業的成本。

「咱們不要再玩價格戰,今天市場環境不再允許咱們玩價格戰。

」羅永浩的言論或許代表了現今國內手機行業的主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