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動駕駛做準備 軟銀或通過收購加碼出行版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對與Uber商談很感興趣,同時也對Lyft商談感興趣,我們還沒決定跟誰談。

至於最後要投資Uber還是Lyft,尚無最終定論。

」孫正義在業績發布會後的採訪中表示。

從孫正義的話中,不難看出,孫正義對出行圈的濃厚興趣。

此前,軟銀集團曾就眾多垂直領域進行分析,表示看好金融、房地產、汽車、旅遊和教育。

對於汽車垂直領域其定義為3萬億的市場。

近期,孫正義也表示共享出行領域的服務將會在共享經濟和自動駕駛領域中占據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在出行圈,軟銀集團實際上也早有布局。

有人分析,此次,軟銀向Uber、Lyft拋出橄欖枝,意在布局美國出行版圖,也為今後自動駕駛做準備。

以下為軟銀集團部分投資布局:

在中國,軟銀已經投資滴滴出行50億美元;在東南亞,軟銀投資Grab7.5億美元;在印度,軟銀投資Ola2.5億美元;在巴西,軟銀投資99 1億美元。

同時,像文章開頭提到的,軟銀確實還沒有對美國出行市場布局,而作為「全球最激進共享出行服務投資者」,軟銀不可能會放棄這樣一個市場。

另外,在自動駕駛領域,軟銀也有涉足。

從孫正義的言論中,能明顯感覺到其出行布局的下一個目標是自動駕駛。

他表示,通過把業務範圍擴大到Uber或Lyft,軟銀可能會幫助確定該行業採用自動駕駛技術的方向。

他還斷言這項技術一定會到來,屆時這種共乘業務將變得更加重要。

眾所周知,在市場內,出行公司涉足自動駕駛早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因為自動駕駛的實現能夠幫助計程車公司降低人力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另外,出行公司在自動駕駛路測階段占有數據優勢。

綜合以上因素,所以軟銀看中了Uber、Lyft兩家公司。

但是目前尚不確定要採用何種投資形式,他表示,美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市場。

綜合對比兩家企業,一家已經陷入支離破碎、傷痕累累的境界,另一家則正在積極擴張。

Uber之殤

2017年可謂是Uber的多事之秋,從估值超600億美元,淪為多為高管離職變成「無人駕駛」的公司。

從最初Uber員工在社交媒體上曝出性騷擾事件,到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 Waymo將Uber告上法庭,到先後有11位VP/項目負責人及以上高管確認從Uber離職,Uber命途多舛;2017年6月,在投資人的施壓下,CEO卡蘭尼克被迫提交了辭職申請。

8月,Uber宣布關閉在美汽車租賃業務。

這一系列動盪將Uber推向風口浪尖,而Uber未來發展也一直受到行業人士關注。

Lyft的追趕

可以說是,在Uber陷入一度混亂當中,其競爭對手Lyft則向開了掛一樣在美國迅速擴張,2017年年初其設定的目標是全年開拓100個新市場,但在今年3月,這一目標已經達成。

截至6月底,其已新進入160個美國城市。

同時,其剛剛完成6億美元融資,估值大約為75 億美元。

在自動駕駛領域,國外媒體曾經報導,自動駕駛公司排名Uber位居行業第二。

經歷動盪過後,現在Uber自動駕駛項目主要由BrianZajac負責,接管所有相關工作。

目前,Uber自動駕駛最新進展是正在進行路測,其新車將傳感器嵌到了外部,整體看起來更加無縫,可以一眼見到頂端旋轉的 64 通道雷射雷達傳感器,對Uber 改善其數據收集有很大幫助。

而Lyft要涉足自動駕駛領域是在2016年,當時通用汽車領投了Lyft 10億美元F輪融資,通用汽車總裁Dan Ammann在接受採訪時稱:「我們相信最早的大規模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應用將出現在按需駕乘網絡平台上。

」2017年7月,Lyft正式設立自動駕駛研發團隊。

至此,Lyft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包括通用、Waymo和NuTonomy;整機廠合作夥伴有通用、捷豹路虎。

如此看來,在雙方選擇上,軟銀都有考量。

一方面,Uber雖然正在遭受巨大危機,但它仍然在美國占有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估值一度超過600億美元;另一方面,Lyft作為「後起之秀」正在努力追趕Uber,具有發展潛力。

同時,滴滴曾經投資過Lyft,而軟銀又投資過滴滴,這或許也是軟銀考慮的重要因素。

軟銀集團最終把誰作為投資對象,億歐將拭目以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