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背後的十個男人 他們成就了iPhoneX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09-13 10:00:00 作者:薄志強

十年前,賈伯斯創造了iPhone;今天,庫克帶來了iPhoneX。

然而無論是iPhoneX還是之前的任何一代iPhone,都絕非僅僅屬於庫克或賈伯斯一人,也並非僅僅屬於蘋果,而是屬於整個龐大的產業鏈。

iPhoneX之所以能夠誕生,除了蘋果CEO庫克的功勞,還因為其背後還站著數十個「好基友」的鼎力相助。

庫克背後的十個男人 他們成就了iPhoneX

■三星——聯席CEO:權五鉉、申宗鈞、尹富根

(左)權五鉉、(中)申宗均、(右)尹富根

三星是蘋果最大的競爭對手,然而,商場就是這麼奇妙,只有共同的利益,沒有絕對的敵人。

蘋果iPhone的成功也要給三星記一大功。

就iPhoneX而言,這個異型全面屏似乎前所未有的刷新了「三星元素」在iPhone當中的存在感。

堅持多年LCD面板以後,蘋果終於開始採用三星近年來發展極其迅速的AMOLED面板,並且讓其成為了iPhoneX的最核心部件之一。

而實際在此之前,三星與蘋果的「來往」自蘋果iPhone誕生時就已經開始。

最典型的比如蘋果A系列處理器與當年三星蜂鳥處理器的淵源(詳情請見《性能大跨步? iPhone5S之A7處理器猜想》)等,再比如在iPhone6s系列的A9系列晶片當中,三星也是蘋果的核心代工廠之一。

此外,三星也是蘋果iPhone快閃記憶體供應商之一。

當然,這也要從多面去看,三星「支持」蘋果的同時,除了能夠分得一杯羹之外,還能夠對這個強大的敵人進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分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

三星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不是說說而已,其滲透力可能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能把三星擠成「備胎」的男人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上面提到,蘋果A系列晶片的核心代工廠之一是三星,那麼另一家就是台積電了。

為了最大程度的擺脫三星基因在iPhone身體里的存在,如果有其他可行性選擇,蘋果更願意將三星作為備胎存在,所以近年來,蘋果A系列晶片的代工廠商首選都是台積電。

當然,台積電的主動爭取也是其拿下蘋果這個巨頭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2011年蘋果狀告三星抄襲事件為導火索,蘋果開始大舉去三星化,此時台積電便開始為了爭取蘋果而提前建廠和抓緊進行製程升級等,終於在2014年iPhone6的A8晶片代工中爭取到了蘋果的大部分訂單,在蘋果和台積電你情我願的合力「擠兌」下,將三星擠到了「備胎」的位置。

不過如上所說,在A9訂單當中,台積電16nm工藝製程以30%-40%訂單敗給了三星14nm獲得的60%-70%訂單。

好在情況在iPhone7這代出現了大轉折,台積電依靠更好的工藝製程和封裝技術(後端整合扇出晶圓級封裝)、更高的良品率獲得了蘋果的再次青睞,一舉拿下了蘋果的全部晶片代工訂單。

並且,這一高潮持續到了現在還在繼續,如果消息屬實的話,那麼iPhoneX的A11代工也全部是由台積電的10nm工藝製程完成。

富士康——CEO:郭台銘

富士康CEO:郭台銘

這麼多年來,郭台銘帶領下的富士康顯然是iPhone成功背後的最大助推者之一。

談到蘋果幾乎避不開富士康這個話題。

庫克和郭台銘

歷代iPhone當中富士康的貢獻不可估量,絕不僅僅是一款iPhoneX而已,富士康的自我發展情況幾乎與蘋果進行了深度捆綁,如果用「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這句俗話來形容蘋果和某個品牌的關係,似乎除了富士康沒有第二人更適合了。

對於其他蘋果的合作廠商來說,要麼是對於蘋果的單方依賴極強,要麼沒有蘋果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前者很多,比如台積電;後者寥寥無幾,能最快想到的或許只有三星了。

當然,蘋果也在極力避免讓自己對別人廠商過深的依賴,所以經常可見在同一個領域,其總會有意培植新生力量、即現有合作夥伴的競爭對手來避免自身受到太多牽制,比如iPhoneX在選擇富士康代工的同時,還選擇了和碩聯合科技,甚至新增了緯創這個新的代工廠商。

但即便於此,富士康同樣在採取自己的方式降低對蘋果的依賴,或者加深蘋果對自己的依賴,包括近期收購夏普、又牽頭組團拉攏蘋果一起收購東芝內存業務等,都是在希望從底層代工廠向上轉變,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一方面能夠有自有新業務,二者對蘋果可以有更多話語權,三來也能夠更好的為蘋果提供新的服務。

ARM——軟銀CEO:孫正義

軟銀CEO:孫正義

在移動晶片領域,ARM架構被廣泛採用,無論是鼎鼎大名的蘋果、還是叱吒風雲的高通,亦或是華為麒麟、聯發科等等,均是基於ARM架構實現,只不過蘋果採用的是基於ARM平台、自主設計的新架構,比如swift架構等。

此外高通也同樣具有類似方案,比如現有驍龍835採用的是其具有ARM平台、自主設計的Kryo架構,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核心意思是,蘋果iPhone的誕生與ARM基因脫不了關係,另外,事實上,還不僅僅於此。

其實ARM的誕生就有蘋果參與,1990年ARM公司建立,是由蘋果、英國艾康電腦公司和美國晶片製造商VLSI科技公司聯合創建的合資企業,為蘋果個人數字助理Newton開發晶片是當時ARM的一個主要任務。

如果在2016年7月之前,庫克背後這個掌管ARM的男人的名字應該是彼時ARM CEO西蒙·希加斯(Simon Seagars),不過由於之後的一個震驚行業的收購案讓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7月18日,軟銀宣布以243億英鎊巨資並現金收購ARM,讓ARM歸屬軟銀旗下,軟銀公司CEO孫正義也和蘋果間接產生了更多聯繫。

另外,實際上,在軟銀之前,蘋果也曾意圖收購ARM,只不過由於蘋果不能保證ARM的自主權,所以並未成行。

康寧——董事長兼CEO:魏文德(Wendell P. Weeks)

康寧董事長兼CEO:魏文德(Wendell P. Weeks)

iPhone十年,蘋果和康寧的合作也達到了十年之久,兩家的「友誼」顯然足夠深厚,並且目前除了蘋果之外,其他品牌絕大部分手機也均採用了康寧大猩猩玻璃。

不過蘋果和康寧之間的友誼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14年前後蘋果投資了藍寶石生產廠家GT Advanced,並與其攜手出資建廠,用藍寶石螢幕取代康寧大猩猩玻璃的意圖逐漸浮出水面,這也讓康寧開始醋意滿滿,雖然作為「一家之長」的魏文德忍住了耐性,但其高級副總裁Tony並沒有淡定對待,開始公開吐槽藍寶石玻璃的諸多缺點。

好在由於種種原因(包括GT Advanced內部技術不成熟和規章制度的不健全,以及蘋果方面的強勢等),最終藍寶石玻璃這條路並未走通,連GT Advanced都走到了末路,申請破產。

這才讓康寧放了心,並且更加加深了蘋果和康寧之間的關係。

今年5月初,蘋果便投資康寧2億美元,使得二者的關係達到了新的高潮。

索尼——CEO:平井一夫

索尼CEO:平井一夫

某些方面和三星有點相似之處,索尼是站在「生態鏈頂端」的廠商,其在影像傳感器方面的作為是業內少有人能夠替代的。

其為蘋果iPhone提供的影像傳感器是使得早期iPhone的拍照質量優於其他品牌的一大原因,當然,這其中少不了蘋果自己的優化功勞,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索尼製造了最強大的移動影像傳感器,卻自家手機很少是拍照最強的原因所在了。

然而,這並非索尼和蘋果兩家僅有的淵源而已。

往深了說,早期iPhone的設計甚至是受到了索尼設備的影像。

而這裡就不僅僅要講到庫克了,還要挖出喬幫主的時代。

挖出喬幫主還不夠,還需要挖出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

在索尼最鼎盛的年代,賈伯斯曾到索尼工廠參觀,並且後來盛田昭夫還送過賈伯斯一部Walkman,賈伯斯從中學習到了非常之多,不能不說蘋果受到了索尼很大的影響。

甚至賈伯斯曾直言:「如我所言,我們欽佩索尼,我們愛索尼,我們渴望變得像索尼一樣優秀。

」1999年盛田昭夫去世時,賈伯斯更是感言:「一個對我和很多蘋果同事都影響很大的、索尼公司盛田昭夫本周日去世了……我希望今天我們所做的一些事情能夠讓他倍感欣慰。

賈伯斯懷念盛田昭夫畫面

足見,蘋果和索尼之間的淵源早已不是不是庫克和平井一夫領導下的兩個品牌之間的合作關係,而且要追溯到泉下相聚的喬幫主和盛田昭夫兩位創始人之間的交情了。

大立光電——CEO:林恩平

大立光電CEO:林恩平

提到iPhone的攝像頭組件你可能容易想到索尼,也可能想到早期的OmniVision,但或許很少有人想到大立光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索尼和OmniVision都是以提供核心的感光元件CMOS為主,而大立光電主要是為iPhone提供鏡頭部件。

大立光電是手機鏡頭領域的龍頭型企業,來自於台灣,主要專注於研發鏡片。

早在iPhone誕生之前,其已經在鏡頭研發領域頗有成就,並曾為當時的手機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品牌手機提供鏡頭。

2007年iPhone誕生後,大立光電又開始成為蘋果鏡頭供應商,並且之後的每代iPhone均採用的是大立光電的鏡頭產品,這一狀態持續至今,幾乎沒人能夠動搖。

不過正如之前所說,蘋果為了避免受到供應商牽制太多,所以會私下培植新的供應商,受到過蘋果這一策略影響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康寧,還有下面即將提到的富士康的競爭對手等,大立光電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目前蘋果鏡頭供應商除了大立光電,還有玉晶光、康達智等品牌,好在大立光電一直占據核心地位。

今年6月份,大立光電曾宣布其正積極為下半年3D深度感測鏡頭的進行出貨準備,雖未指明供應給哪個品牌,但現在似乎已經基本可以確認,iPhoneX的3D感測前置鏡頭就來自大立光電了。

iPhoneX的面部識別認證功能就是基於該3D深度感測鏡頭進行的研發,顯然,iPhoneX確認大立光電和蘋果的合作又上升了一個級別。

高通——CEO:史蒂夫·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

高通CEO:史蒂夫·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

如果不是今年高通和蘋果之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專利紛爭,或許知道蘋果採用高通晶片的人還不像現在這麼多。

高通在數據機的技術實力上行業上無人能敵,當今的手機廠商,無論是蘋果還是三星亦或是其他絕大多數品牌,都少不了對高通數據機的依賴。

實際上,不同於Android品牌爭相採用高通數據機可商用的較新版本,蘋果採用的數據機一般均是高通的入門版(《竟藏得這麼深? 其實蘋果也在用入門晶片》),當然,這也是題外話。

除了數據機,高通還在為蘋果iPhone其他晶片支持,比如射頻收發晶片、電源管理晶片等等組件(《看看五臟六腑如何 iPhone6 Plus拆機賞》)。

無論蘋果和高通之間是否現在存在一些矛盾,二者私下還是該合作合作,況且,半年的「爭吵」後,近期高通CEO莫倫科夫都出來表示,高通與蘋果的紛爭可能最終將在庭外和解。

我猜這並不是為了給庫克個面子。

和碩聯合科技——CEO:廖賜政

左:和碩聯合科技CEO廖賜政

之所以本文選擇了和碩聯合科技,是因為其是少有的可能撥動蘋果和富士康「那根繩兒」的廠商,雖然相比富士康而言,其僅為蘋果代工少量份額(有消息稱現階段不到10%)的iPhone,但能從富士康口中奪食實屬難得,畢竟是它讓蘋果和富士康的多年「感情」最先產生了一絲絲裂痕,之後加入的緯創資通也是個後繼者。

至於這個「裂痕」未來是否會加大,還要看蘋果、富士康、和碩聯合科技等多方的表現,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並非沒有可能。

或許有人不知,和碩聯合科技是原有華碩品牌旗下劃分出的代工廠商,此前的華碩是一個代工+自有硬體品牌並舉的廠商,而富士康之所以此前能夠與蘋果建立起「親密無間」的合作關係,也是因為早期郭台銘專注代工不打造自有品牌的策略讓蘋果更為放心,當然,現在其正在收購和聚合一些自有品牌積澱又是新形勢新背景下的後話了,所以如今和碩聯合科技、甚至緯創資通這樣的新晉成員能夠「見縫插針」,都是其多方相互作用的結果。

歌爾聲學——管理層:姜濱家族(董事長:姜濱;現任CEO:姜濱弟弟姜龍)

歌爾聲學董事長:姜濱

相信在A股浸潤的朋友對「歌爾聲學」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

但提起蘋果和音頻品牌之間的瓜葛,你可能會很容易想起之前的收購Beats大案,但實際上,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相比Beats這個耳機品牌,歌爾聲學這家中國大陸品牌對蘋果iPhone音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得多。

歌爾聲學是蘋果iPhone的聲學器件核心供應商,主要為蘋果提供微型電聲零件,此外也為蘋果代工有線耳機、為蘋果無線耳機提供聲學元器件等。

顯然,在iPhone的音頻或者說「聲學」方面,歌爾聲學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

三星、索尼、聯想等都是歌爾聲學的客戶,但近幾年,蘋果一直是歌爾聲學的第一大客戶。

我想這足以反映薑餅家族與庫克的深厚「交情」。

寫在最後:

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款iPhoneX、包括每一代iPhone的誕生都少不了來自全球的供應鏈的鼎力相助,僅憑庫克一人或者說僅憑蘋果一家,顯然不可能造出任何一款像樣的iPhone。

但庫克之所以是掌管蘋果生殺大權的CEO,除了其有心甘情願為喬老幫主移植肝臟的善意,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其一手建立了蘋果高效、嚴密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以上十家供應鏈僅僅是讓一款iPhone誕生背後的冰山一角,而在如此複雜的供應鏈背景下,如果沒有一個高效、縝密的管理方式,或許可能生產出一款普通手機,但顯然,最終產出一款為世人矚目和追捧的iPhoneX是極度不現實的。

相信你已經看出來,以上十個(組)男人和庫克的關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庫克領導的蘋果之外,這些「男人們」領導的企業也在「幕後」為蘋果iPhone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庫克背後的十個男人 他們成就了iPhoneX

十年前,賈伯斯創造了iPhone;今天,庫克帶來了iPhoneX。然而無論是iPhoneX還是之前的任何一代iPhone,都絕非僅僅屬於庫克或賈伯斯一人,也並非僅僅屬於蘋果,而是屬於整個龐大的產...

7nm驍龍845定了:這結果讓三星犯尷尬癌

高通、三星已經率先進入10nm工藝節點,接下來會是7nm,前者的首發產品有望是驍龍845。關於驍龍845的7nm代工問題,一直傳聞不斷,但總結下來無非台積電和三星兩種。據Digitimes報導,...

英特爾終於勾搭上了蘋果

以前蘋果習慣於用高通的基帶,而且高通目前也是蘋果一系列產品的無線LTE晶片供應商,但是這種單方面的合作蘋果並不喜歡,因為單個設備提供商對於蘋果生態鏈一點好處也沒有。這次蘋果iphone7發布,...

這些才是手機行業背後真正的巨頭企業

這幾個品牌才是手機行業真正的巨頭對於手機產品,大家可能更多的只知道蘋果、三星、華為等巨頭,但在他們背後還有一些可能並不被很多人所知,卻能影響產品設計、產能和設計的企業,以下就讓科技君和大家一起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