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楊元慶是合格的聯想CEO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春節前後,聯想頻頻上央視;而近期關於聯想的討論可謂甚囂塵上,楊元慶也進行了自辯。

然而「商業人物」認為,所有的討論都沒有觸及真正的核心問題——楊元慶是合格的聯想CEO嗎?更確切的說,楊元慶是聯想集團合格的領導者嗎?回答了這個問題,也就回答了聯想今天所遭遇困境的原因,同時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聯想到底會走向何處?

本文作者遲宇宙曾閱讀聯想檔案後撰寫出版《聯想局》一書。

【壹】楊元慶如何成為聯想CEO?

2001年6月1日,聯想集團完成了分

神州數碼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李勤成為其董事局主席,郭為則成為其總裁。

「此後,在『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從47支減至27支的情況下,神州數碼被納入為新增成分股。

」它的股票代碼是0861HK,聯想集團的股票代碼是0992HK。

兩個數字符號開始畫出各自不同的命運的K線,楊元慶、郭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命運的路。

聯想集團的分,於2000年春天開始籌劃。

的原因是楊元慶團隊與郭為團隊的衝突。

原聯想集團CFO馬雪征曾告訴我:「到了1999年底2000年初的時候,大家的業務都蓬勃發展,蓬勃之後接壤就多……」接壤,就意味著衝突,就意味著火併,就意味著聯想開始變成分裂之家。

柳傳志頭痛欲裂,剛剛過上省心日子又要面對新的命運選擇了。

聯想分的策劃者之一朱立南(現任「聯想控股」總裁)也曾對我說:「其實很早就開始談,談的不是分,而是如何解決內部業務衝突。

衝突當時已經蠻厲害,因為同一個企業,既做自己的產品,又賣代理產品,兩個不同的事業部,都有自己的渠道,分銷是分銷的渠道,代理是代理的渠道,都打著聯想的名號搶客戶,人員方面也會有一些衝突。

楊元慶跟郭為已經「沒法在一個屋檐下掄大勺」。

矛盾蓄積太久,已經不可調和,矛盾又引發其他矛盾,層層糾結,纏繞為一團亂麻。

「有總部跟子公司之間的矛盾,公司內部也有衝突,還有柳總自己規劃的問題,」朱立南說。

最終,他們只好進行分

整個2000財年都是一場過渡,聯想內部已確定分,一個叫聯想集團,由楊元慶執掌;一個叫聯想神州數碼,歸到郭為名下。

一年後聯想完成分,神州數碼失去了「聯想的前綴」,完成了上市。

神州數碼官方網站曾描述分往事,說是:「2000年4月,原聯想集團進行戰略分,神州數碼正式成立,由原聯想科技、聯想集成和聯想網絡整合而成,媒體對此評價『柳傳志將聯想的未來交給了郭為領導的神州數碼』。

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是神州數碼的自吹自擂,還是令柳傳志苦笑不得的自我安慰。

「聯想」是無形資產,合法的聯想只有一個,合法的聯想未來也只有一個,它屬於那個叫楊元慶的年輕人。

【貳】楊的聯想業績如何?

我們先來看一張表格。

這張表格統計的是楊元慶執掌聯想集團15年來的「稅前利潤」統計,單位為「萬美元」,數據來源於「同花順」股票軟體中「聯想集團」(HK.00992)的利潤表。

聯想集團完成分後,楊元慶領導的聯想,業績一直保持增長,雖然增速呈下滑狀態,但他的CEO也幹得有聲有色。

為了使聯想集團能有一個好的戰略格局,楊元慶主導推動了聯想收購IBM電腦業務的大併購。

他敦促柳傳志決定在2004年最後一個月下了17.5億美元的大賭注。

柳傳志在12月8日代表聯想集團宣布以6.5億美元現金、6億美元普通股為代價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及高達5億美元的負債,同時還宣布了一連串與這樁併購相匹配的人事變動,楊元慶出任新聯想董事長,原IBM高級官員史蒂芬•沃德擔任CEO。

2005年5月1日,聯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楊元慶正式接替柳傳志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

在當了多年聯想集團的「儲君」之後,楊元慶終於在眾望所歸中即位了。

此時的楊元慶領導的聯想集團,已經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全球第三的PC製造商,它也將在紐約設立總部,在北京和北卡羅來納州的羅利設立主要運營中心。

對於聯想集團來說,它正面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全力反擊的「臨界點」。

聯想需要一場大冒險,贏了,他們將贏得時間;輸了,他們會輸掉一切。

投資者似乎不願給柳傳志面子,更不願給「新君」面子。

收購完成後兩天,12月10日,星期五,香港聯合交易所,表現最差的藍籌個股聯想集團股價下挫12.14%,報收1.086元。

雖然這筆交易被認為是中國公司進行全球併購的一座里程碑,但投資者的憂慮卻不斷增加,他們擔心這座里程碑最終會變成一座墓碑:利潤受到拖累不斷下降,股東的股權權益會被稀釋。

收購IBM的當年,便是聯想集團的巔峰。

它只在那一瞬間達到了高潮。

體現在聯想的財報中,這場併購最終推動2004財年稅前利潤達到聯想集團分以來15年最高的112750.70萬美元,自此便開始呈現斷崖式下滑。

數字不會撒謊。

聯想集團的新君楊元慶,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在他的楊氏聯想元年裡,到達了輝煌。

2005年12月,聯想集團CEO史蒂芬·沃德辭職,由戴爾前高管威廉·阿梅里奧接任。

阿梅里奧就是那個被楊元慶稱為「當時的CEO」的那個人。

阿梅里奧擔任聯想CEO,其所被寄予的厚望是整合供應鏈、渠道、銷售等資源。

楊元慶試圖領銜建立「一套班子、一套人馬」,由阿梅里奧負責渠道、營銷,劉軍負責供應鏈,賀志強負責研發。

這一體系隨著劉軍2006年中離職、戴爾系逐步強勢,以及阿梅里奧與楊元慶的戰略分歧而矛盾重重。

2009年2月5日,已經確定2008財年的數據將會極其難看後,聯想集團宣布:柳傳志將重新擔任董事局主席,現任主席楊元慶將轉任CEO,原CEO威廉·阿梅里奧將在擔任公司顧問至今年9月後離職。

2008財年是聯想集團歷史上的首次虧損財年,它直接導致了阿梅里奧的出局和柳傳志的復辟。

柳傳志重新出山,而楊元慶又退回到了聯想集團CEO的位置上。

這次權力的更迭,究竟給楊元慶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陰影面積,我們日後會再行求解,但毫無疑問,楊元慶作為聯想集團的君主,又重新被太上皇打回「太子」的原形了;聯想同時成立由八名聯想高管組成的「聯想執行委員會」,重回「八王議政」,楊元慶地位岌岌可危。

2011年,在聯想集團開始恢復元氣後,柳傳志再度將董事局主席位置交給了楊元慶。

在接下來的幾個財年裡,聯想集團一直保持比較好的利潤態勢,雖然再沒回到2004年的巔峰狀態,但好歹還有給10億美元上下的稅前利潤。

然而聯想集團的好日子突然間走到了頭,截至2015年12月31日,聯想集團2015財年Q3稅前利潤為-47007.40萬美元,如果不能在最後一季彌補虧損,聯想集團史上第二次虧損即出現,而這次虧損的額度,恐將遠超上次。

2008財年的巨虧公布前,柳傳志復辟,楊元慶重新成為「太子」;倘若2015財年的巨虧坐實,柳傳志將如何處置楊元慶?楊元慶將何以自處?

聯想集團的兩次巨虧,都在楊元慶擔任董事局主席任上;2015財年的巨虧出現時,他還兼任CEO,掌握了聯想集團不可撼動的權力。

他已經無法再將責任推給「原來的CEO」了。

15年時間。

楊元慶用了15年時間,帶領聯想集團創出利潤新高,又不斷刷新虧損新高度。

10年前,聯想集團成為了「最好」,10年後,聯想集團達到了「最差」。

人們還相信它有未來嗎?人們還會相信楊元慶可以給聯想集團一個未來嗎? 【叄】聯想集團值得投資嗎?

2001年6月1日,神州數碼分交易後,聯想集團的總股本是751396萬股,按當日收盤價3.812元計算,總市值為286.43億元。

2004年12月9日、10日,聯想集團連續兩個交易日大跌,股價跌至1.086元,對應747486萬股總股本,總市值跌至64.28億元。

2009年3月3日,聯想集團股價創出新低,以最低的0.301幣計,對應921139萬股總股本,總市值到了27.72億元。

就在9年前的2000年3月24日,尚未分的聯想集團還一度衝擊千億市值(未果,最高市值975.53億元),被認為是一個帝國;此刻,它已經變成了一家遭人輕忽的公司。

有哪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腦公司,總市值不到30億元?

2015年4月9日,聯想集團股價創出歷史新高,達到14.035元,對應1110865萬總股本,總市值最高達到了1559.10億幣;這個數字,它在15年前就曾有機會觸碰過。

市值創了新高,股價創了新高,但利潤卻未創出新高,並且有可能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虧損。

這樣的聯想集團,還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嗎?

數字不會撒謊。

投資者可以選擇用手或者用腳投票。

15年前,千億元的聯想集團可謂是一個帝國,如今聯想集團重新跌破千億元,它的市值只及騰訊1/20。

昔日的老大哥,如今成了小弟弟;馬化騰昔日仰望的大兄楊元慶,如今成為垂垂老矣的過去式。

看到2015年烏鎮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合影,以及幕後的聚會,有人曾感慨說:楊元慶,你怎麼好意思還跟那些大佬們在一起,還以「大哥」自居呢?

面對馬雲、馬化騰、丁磊、賈躍亭,甚至周鴻禕、雷軍這些人的時候,楊元慶該如何自處?

【肆】楊元慶的併購眼神兒如何?楊元慶及其聯想,從來沒錯失任何一個機遇。

在每一次戰略機遇期,他們都踩對了步點。

柳傳志從1998年開始關注網際網路

1999年4月,在聯想集團年度誓師大會上,柳傳志向聯想人發出「網際網路,你準備好了嗎?」的信號。

2000年,新世紀開端,聯想集團大舉進入網際網路:成立FM365網站,購併贏時通,組建新東方網校,後動的聯想仿佛要在一夜之間一步跨入網際網路時代。

網際網路的門戶時代里,聯想集團投資的FM365,被認為有機會建設成中國的網際網路領袖

聯想集團還在2001年6月11日與AOL(美國在線)進行了合作,各出資1億美元,以FM365為基礎組建合資公司聯想翱龍。

AOL在當時號稱擁有網際網路最成功商業模式,聯想集團希望能夠複製AOL的成功模式,「把聯想未來的賭注下在了寬頻設備的廣泛應用上,下在了在線支付手段被消費者廣泛接受上,下在了AOL的成功商業模式在中國的成功拷貝上,更下在了中國加入WTO之後政策的調整上」。

這一次賭博,被我們稱為「聯想賭命」。

我們在《經濟觀察報》的特別報導中說:「聯想賭命,未來命運仍不在自己掌握之中。

現在,FM365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FM365網站於2000年4月18日正式推出,並在2001年初進入中國門戶前五名。

聯想翱龍成立後,文化衝突及網際網路冬天接踵而至。

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後,FM365先後經歷了裁員、轉型,依舊無法扭轉困局,終至跌斃。

聯想踏對了步點,卻賭輸了。

FM365的失敗只是聯想集團「多元化轉型」失敗的一個縮影。

2001年4月20日,聯想集團新財年「員工誓師大會」上,「新世紀、新聯想」的口號喊破天。

剛被委任為聯想集團CEO的楊元慶意氣風發,宣布了聯想從2001財年到2004財年的三年規劃:

在2001財年將實現280億元的營業額,以後年增長率將達到50%,利潤的年增長率將達到40%。

這樣,到2003財年,整個聯想集團的營業額將達到600億元。

在5至10年內,聯想要跨入世界500強的行列。

聯想遠景目標是「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

這次誓師大會標誌著聯想正式啟動一個「從單純生產電腦的硬體廠商,向全方位的IT服務提供商的轉變」。

三年過後,所有人都承認了失敗。

人們提起聯想的時候,記起得還是只有PC,楊元慶的承諾,「聯想將以網際網路為核心,以全面客戶導向為原則,以滿足家庭、個人、中小企業、大行業大企業的需求為目標,從產品和服務兩個維度來構築我們多元化的業務」,最終變成了一句空話。

「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三個目標當中,只有「國際化的聯想」實現了。

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宣布收購IBM電腦業務,意味著「國際化的聯想」出現了。

聯想集團開始在紐約設立總部,在北京和北卡羅來納州的羅利設立主要運營中心。

更主要的是,楊元慶他們突然發現,做大比起做強來,太容易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全球第三、世界第一,這樣的詞彙過於誘人。

以前曾鳴曾問柳傳志:他究竟是希望先做大還是先做強?柳傳志沉吟半晌,說:「還是做大吧。

收購IBM的2004財年稅前利潤達到聯想集團分以來15年最高的112750.70萬美元。

這個數字與收購無關,而自此便開始呈現的斷崖式下滑,毫無疑問是這場併購推動的。

在收購IBM之後,聯想集團又進行了一系列收購,最耐人尋味的收購來自聯想移動。

2008年1月31日,聯想集團發布公告,宣布以1億美元的價格轉售手機業務給由弘毅投資為首的私募資金。

「鑒於預期手機業務需要大量資本投資,於是做出該項出售決定。

2009年11月27日,聯想集團宣布買回聯想移動,收購總額約為2億美元。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從21世紀初聯想進行多元化戰略時就涉足手機產業,2002年和廈門廈華電子合資成立了聯想移動科技有限公司。

2005年以7200萬元現金收購了聯想移動科技有限公司的剩餘股份。

聯想手機一直在諸多挑戰中求生存。

2008年1億美元賣掉聯想移動,然而到了2009年11月,聯想卻以2億美元的價格買回了移動部門。

「低賣高買,也說明了移動業務對這樣一家大型PC公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楊元慶表示:「在聯想全球PC業務繼續穩步發展的同時,我們將移動網際網路視為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

問題是,花了將近兩年時間,一億美元的直接成本和稅費、服務費等交易成本,卻只為楊元慶買回了這樣一個結論。

雖然在2005年,聯想研究院就成立研發小組,開發類似「黑莓」的手機,並製造出一台樣品Beacon,但運營商認為它的設計導致無法商品化,最終沒有投產。

2009年初,楊元慶給研發小組的指示是用10個月的時間搞出一台能抗衡iPhone的手機,希望以「價格是iPhone的一半加中國市場」作為市場突破口。

為了做到差異化,聯想研究院的合作總監世傑也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應用程式開發商。

第一代樂Phone是一個產品更是一個標誌,它開啟了聯想正式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帷幕,也肩負著國產智慧型手機的希望。

五年過去了,「肩負著國產智慧型手機的希望」的變成了華為,聯想用不斷下滑的數據證明了自己肩膀的孱弱,而K系列手機失敗,也宣告了聯想移動動開拓高端手機市場計劃的破產。

為了拓展移動業務,聯想集團又收購了摩托羅拉。

2014年1月30日凌晨,聯想集團證實以29億美元從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摩托羅拉移動3500名員工、2000項專利,品牌和商標,和全球50多家運營商的合作關係都歸入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由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劉軍執掌。

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價格並不高,2011年,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價格是125億美元,在出售了一些非核心業務之後,谷歌收購成本仍然在100億美元左右,如今卻三折將其甩賣了。

分析普遍認為,這是一場雙贏的交易,聯想集團能獲得大量專利授權以及全球運營商合作關係,在未來手機外觀和其他關鍵部位有充分的話語權;摩托羅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是一個有廣泛知名度的手機品牌;谷歌甩掉了摩托羅拉移動這個大包袱,同時與聯想共同推進其Android系統。

有時候,動聽的話語反過來說也具有同樣效果。

谷歌三折甩賣摩托羅拉移動,也可以視為後者已經「爛透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摩托羅拉移動每年10億美元的虧損,對誰都是一種壓力;賣掉虧損,換回現金,對於谷歌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聯想集團收購摩托羅拉,據稱是其「全球擴張」的野心,與收購IBM屬於同一行徑。

在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聯想集團發生了什麼?

九個月後,2014年10月30日,聯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這段姻緣修成正果,我們如願以償把MOTO迎娶進門,成為聯想大家庭的一份子!」楊元慶說。

綜合摩托羅拉的市場份額,聯想也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廠商。

十年就如同一個輪迴。

十年前,2014年12月8日,聯想也是通過收購IBM電腦業務成為了全球第三。

2015年,聯想手機業務開始下滑,有分析認為,「聯想採取的與併購來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直接和間接關聯的舉措則是導致聯想手機業務不增反減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1日晚間,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移動業務集團總裁、摩托羅拉移動管理委員會主席劉軍被宣布離職。

截至2015年9月30日,聯想集團第二財季稅前利潤虧損7.90億美元,凈利潤虧損6.09億美元,創歷史虧損新高。

2016年2月3日,聯想集團公布2015財年第三財季業績顯示,移動業務成功扭虧,聯想集團稅前利潤減虧至-4.70億美元,凈利潤減虧-3.08億美元。

「聯想集團特別指出,移動業務已經扭虧為盈,實現了此前提出的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4到6個季度內移動業務收支平衡的目標。

完成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交易後的2014年11月,聯想CEO楊元慶曾做出這一承諾。

「不過,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白熱化,聯想移動業務也並非一帆風順。

當季,聯想智慧型手機總銷量2020萬部,同比下滑18%。

聯想移動的扭虧,是在其壓低成本的基礎上完成的,而非通過擴大銷量,贏得市場。

這意味著,聯想集團的三個手機品牌,聯想、摩托羅拉和神奇工廠,並未形成合力,反而因為相互牽制,而導致了整體銷量下滑。

市場在下滑,這樣的扭虧,其價值到底有多大呢?只是數字上的扭虧,還是具備競爭力的扭虧?相信人們會作出自己的判斷。

有人對比聯想與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後,對聯想進行了質疑。

在聯想集團第三財季財報溝通會上,楊元慶說,聯想在2005年—2008年研發投入的確比較少,這應該與當時的CEO有一定的關係。

「不過,在2009年以後我上任CEO以來,聯想的研發投入持續增長,當年我們研發投入2億美元,此後每年都在增長,到2014財年已經在研發上投入12億美元,在2015財年的前三季度也已經投入11億美元,2015財年整體投入將超過2014財年。

2005年—2008年間,史蒂芬·沃德和威廉·阿梅里奧是聯想集團「當時的CEO」,楊元慶是聯想集團的董事局主席,最高領導者。

楊元慶也提到,「把聯想和華為做比較不公平,因為大家在不同的行業無法進行對比,比如華為的研發費用投入占比跟軟體公司和服務公司就沒法比。

華為的確是一家好企業,但中國只有一個華為就夠了嗎?我們需要更多的華為。

聯想也希望在國際上成為一個擁有很好聲譽的公司。

誠如楊元慶所言,把聯想和華為做比較不公平。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2月31日公布,受智慧型手機銷售強勁增長提振,2015年全年收入較前一年增加35.3%,至人民幣3900億元。

「華為輪值CEO郭平在公開信中對員工表示,華為2015年利潤和現金流強勁增長。

他沒有提供進一步的細節。

依照華為2014年9.7%%的凈利潤率估算,華為2015年的凈利潤為377.6億元人民幣,而聯想集團呢?

2015年第三財季虧損3.08億美元,整個財年即使扭虧為盈,也很難出現大奇蹟;而聯想集團歷史上,利潤最高的年份,其凈利潤總額,也不過是華為2015年預估利潤的20%。

依照華為的利潤水平和技術驅動能力、市場的超高增速,如果它是上市公司,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甚至兩千億美元,達到聯想集團的10—20倍並不為過。

所以,把聯想和華為做比較不公平。

可是,十年前雙方進行比較的話,楊元慶又會怎麼說呢?

十年前,2005財年,華為營業額59.82億美元,利潤6.81億美元;聯想集團2004財年營業額225.55億美元,稅前利潤11.28億美元;收購IBM後進行整合的2005財年,營業額為1035.51億美元,稅前利潤6.59億美元。

為什麼僅僅十年時間,一個被認為是「帝國」的聯想集團就衰落成了與華為比不公平的公司?

誰造成了「帝國的崩潰」呢?

難道是2009年「復辟」挽狂瀾於既倒的柳傳志?

【伍】楊元慶配得上那麼高的薪酬嗎?

楊元慶已經蟬聯好幾年的中國「第一高薪CEO」了。

根據「2015年福布斯中資股CEO薪酬榜」統計,楊元慶在2014年的總薪酬是11896億元,排名中國第一;聯想集團公告則顯示,楊元慶2015財年的報酬為1944萬美元。

在2012、2013兩個財年,楊元慶的報酬都超過了2000萬美元。

2015年福布斯中資股CEO薪酬榜楊元慶曆年年薪(單位:美元)

2000萬美元,意味著楊元慶的報酬,超過了世界上99.9%的CEO,在世界500強中也屬於頂級水平。

即使以近期稅前利潤最高的2013財年計算,楊元慶的2151.5萬美元報酬,也可占到稅前利潤總額10.05億美元的2.14%,在凈利潤中的占比甚至達到了2.63%。

作為對照,騰訊CEO馬化騰本財年報酬為2755萬元,而騰訊2015財年利潤,應在280億元左右,馬化騰的薪資,約為騰訊總利潤的1‰。

騰訊是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市值是聯想集團的近20倍,2015財年的利潤更是聯想集團所無法比擬的,而楊元慶的薪酬卻是馬化騰的5.5倍。

數字不會撒謊,但合不合理,應該由聯想集團的投資者評判。

根據「同花順」提供的新聞資訊,「聯想集團CEO楊元慶,這位2015中國A股上市公司CEO薪酬榜以及中資股CEO薪酬榜的雙料冠軍,卻一邊拿著1.19億元的天價高薪,一邊行著裁員之事……」

「市場人士認為,楊元慶一面向員工這樣提出警告,一面仍享受著1.19億人民幣高居上市公司CEO榜首的年薪。

身為聯想CEO,楊元慶應該主動降薪,和員工共度難關。

楊元慶做了什麼?

聯想集團的五大主要股東中,有三家聯想控股作為最終控制人的公司,其他兩家,一家是作為自然人的楊元慶,一家是楊元慶作為最終控制人的Sureinvest Holdings Limited。

根據公開資料,Sureinvest Holdings Limited,是一家設立於英屬維京群島由楊元慶全資擁有的離岸公司。

根據聯想集團公告,自2013年3月31日至2015年9月30日,Sureinvest Holdings Limited共減持1.972億股,期間未有增持行為;期間楊元慶反覆增持、減持後,大約增持了174萬股。

也就是說,在2013年3月31日至2015年9月30日期間,楊元慶總計減持了約1.955億股聯想股票,即使以8元均價計算,楊元慶也減持了大約16億元聯想股票,減持比例接近2%。

一位堅定看好公司未來的CEO,聯想集團的「主要股東」,會如此看空自己實際控制的公司嗎?如果說,楊元慶的減持跟樂視賈躍亭的理由相同,試圖以減持資金投入到公司擴張中,人們尚可理解;但楊元慶的減持意圖是什麼? 【陸】楊元慶帶出了什麼隊伍?

柳傳志的管理三部曲叫作: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建班子的事,柳傳志已經為楊元慶幹了;定戰略的事,素來不是楊元慶的長項,楊元慶在聯想15年來所定戰略,由結果進行推導的話,已經被時間檢驗為全部失敗。

不錯,就是全部失敗,全部,全部,全部。

所以,「定戰略」我們也無須討論。

我們且看楊元慶的聯想15年,究竟帶出了一支什麼隊伍?

熟悉聯想的人都知道,聯想的官僚體系有多麼龐雜。

這也是聯想集團多年來遭受詬病的主因之一。

聯想集團經歷過多次裁員,動輒上萬人。

這樣的裁員,一方面說明聯想集團舉步維艱,另一方面也說明聯想集團長期處於冗員狀態。

聯想集團全球有約6萬名員工,2015年8月13日新一輪裁員3200人。

每年都會有聯想集團副總裁以上級別高管離職。

聯想集團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喬健2012年接受採訪時曾說,聯想集團高管離職率低於行業水平。

這或許是事實。

但我們可以看看,聯想集團歷史上五次影響重大的離職,都是些什麼人:

聯想集團CEO史蒂芬·沃德,2005年12月辭職。

2007年5月23日晚,最後一次解說完聯想集團(0992.HK)財報,馬雪征宣布她將從聯想集團CFO的位置上離職。

聯想集團CEO威廉·阿梅里奧,2009年2月5日,被宣布將在擔任公司顧問至當年9月後離職。

2011年10月11日,聯想集團確認高級副總裁陳紹鵬離職,並發表聲明。

2015年6月1日,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移動業務集團總裁及摩托羅拉管理委員會主席劉軍被宣布離職。

原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陳旭東將接替劉軍的崗位。

史蒂芬·沃德和威廉·阿梅里奧,是「當時的CEO」,他們不是「聯想大家庭」成員,其離職是一種職業化選擇;馬雪征的離職,或許更接近於其內心選擇。

但陳紹鵬與劉軍呢?

在聯想集團的發展史上,陳紹鵬和劉軍都屬肱股之臣,甚至被柳傳志認為是楊元慶的接班人選;尤其是劉軍,柳傳志曾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他的喜愛。

柳傳志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回憶說,劉軍1993年加入聯想,從底層一步步成長為管理層,柳傳志特別地強調,培養一員大將需要經過很多磨難,而聯想正是靠著這些歷經磨難的大將,一步步成長到今天。

這也不是劉軍的第一次離職。

2005年4月1日,劉軍出任聯想中國的COO,重回前台。

阿梅里奧繼任聯想集團CEO後,劉軍曾被迫去美國給自己「充電」——先後在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參加高級經理人培訓課程。

2007年10月26日,聯想集團宣布,任命劉軍擔任高級副總裁兼消費集團總裁,負責聯想全球消費PC業務。

阿梅里奧發了一封內部郵件表示祝賀。

「沒有人知道此時劉軍內心真實的感觸。

但是作為柳傳志的一員大將,作為楊元慶事業上的臂膀,作為血統純正的聯想人,他得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在這個新起點上,劉軍掙扎著往前走,最終成為了聯想集團的執行副總裁和移動業務集團總裁,成為聯想集團的「二當家」和楊元慶CEO位置的挑戰者。

在聯想集團內部,甚至在「聯想大家庭」內部,劉軍都被認為是聯想集團的「儲君」、楊元慶的接班人。

然後,我們都看到了,他離職了。

報導,楊元慶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到了這件事:「我希望能給這個團隊,給這個業務帶來更多的變化。

而這個變化要從頭開始,所以首先要從領導人開始,從調整一把手開始。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調整,給這個團隊注入更多的活力,讓變革來得更徹底,更到位,更猛烈些。

在聯想集團的發展史上,最有希望挑戰楊元慶位置的兩個人,陳紹鵬、劉軍都離奇地離職了。

他們都曾為柳傳志抱以厚望。

他們的離職都發生在2009年「柳傳志復辟」之後。

陳紹鵬已經在聯想控股和佳沃集團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1月18日,劉軍出任了肆拾玖坊(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開始了創業之旅。

他們都不會再回去了。

楊元慶的位置穩定了,他徹底斷了柳傳志為其「立儲」的所有念想。

我們可以想像,柳傳志的那一場復辟,到底在楊元慶內心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陰影面積。

這個話題,「商業人物」將會另文討論。

今天,我們只想問一句:楊元慶是聯想集團合格的領導者嗎?或者說,楊元慶還有資格繼續領導聯想集團嗎?

數字不會撒謊,楊元慶已經用了15年時間證明了一個真相。

真相是什麼?

聯想人,聯想大家庭,柳傳志,「聯想局」的局中人和出局者,你們難道不比我們更清楚?

*未單獨標註圖片均系我號購自cfp@視覺中國

作者:遲宇宙 來源:商業人物

——END——

關於【創業派】

關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正在影響的其它行業。

我們提供有種、有趣、有料的文章,以幫你應對變化的世界。

創業無涯,讓我們拉幫結派!

創業派微信公眾號:icypai (長按可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