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世界知名電子廠開始做鞋,現在情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耐克預估2023年,電商客制化平台所銷售的鞋子,25%要來自像是偉創力這樣的在地工廠在地供貨。


最不可能被自動化威脅的百年鞋業,在近幾年產生驟變,也讓40年來根深蒂固的亞洲製造神話破滅。

而在2017年就要結束的今天,它們到底發展得怎麼樣了?

傳統鞋業,很危險

2015年,Nike宣布跟美國電子代工大廠偉創力策略聯盟,要革新製鞋業的供應鏈。

無獨有偶,兩個月後,adidas宣布要取代人工,用機器人在德國製鞋,預計設立兩座快速工廠,聘請160位工程師。

2016年,一張Nike下在墨西哥的訂單,撼動運動鞋供應鏈,當機器人取代人工,它對傳統鞋業帝國打響了第一槍。

2016年下半年,已經有不少製鞋代工廠與鞋材廠接到Nike通知,要把機台與原料送進墨西哥,一群群台灣代工廠高層「奉命」到墨西哥,把經驗傳承給偉創力,教他們如何用機器人生產出跑鞋。

而更讓人意外的是,從Nike到阿迪達斯,這群大廠發展自動化,所挑選的新合作夥伴名單,竟未見台商蹤影。

新競爭者從不同角落冒出:

如曾經是幫戴爾、摩托羅拉生產手機的電子代工大廠偉創力;原本只是幫維多莉亞的秘密生產胸罩的維珍妮國際;幫蘋果做面板清洗設備的德國設備商亞智科技

「傳統鞋業,很危險」,Under Armour(UA)創辦人普朗克接受專訪時,不客氣的說:「我們產業實在是太懶了,永遠在追逐低價的人力,是時候該『破壞』這樣的供應鏈流程。

他說,大廠已決意擺脫,因為低價人力而只能在亞洲生產的限制,將一次破壞百年的遊戲規則

商業中的蝴蝶效應,現在回頭看來,總會讓人詫異其巧合。

2012年,Nike推出針織鞋的同時,全球以手機為主的科技業,卻陷入低毛利。

這讓科技業者以史上未有的高意願,湧入製鞋產業。

全球製鞋龍頭寶成的故事

數年前,接班的執行長蔡佩君意識到,隨著 Adidas 等運動大廠越來越擁抱自動化和客制化,她必須重新分配生產線資源,算出最佳產能使用方式才能即時回應需求,提高服務價值

當時蔡佩君在會上表態,從今年第二季開始,把全球每個產區的精英員工找回台灣駐點參與轉型大計,每次開會事必躬親,甚至還為這些員工另開辦公室,跟其他部門分割開來,避免相互干擾。

「領導人必須聚焦在大格局,而不要糾結小細節

這是哈佛兩位教授,在討論轉型必備視野時,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

當關鍵絕非技術跟錢時,你跟你同業的競爭點最終只在於:

你是否比別人早一步看清現實,做出取捨

三年過去了,偉創力的影響力如何?

台灣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賴奇見說,「偉創力雖然是一張製鞋業白紙,但靠著耐克團隊在背後支援,又要求台灣鞋廠必須技術轉移,雖然有人認為專業電子代工的偉創力要跨入鞋業,是隔行如隔山,但我認為偉創力是有可能成功的。

實際成績有哪些?

以產量來說,耐克預估偉創力靠近北美的主要鞋廠,明年在北美市場的客制化鞋款,出貨將達三百萬雙。

以寶成集團年產量超過三億雙鞋子來看,這樣的數字還不算太多。

不過效益卻開始浮現,隨著傳統通路逐漸式微,偉創力擅長的網路客制化Flyknit鞋款,是未來耐克強推的主力鞋款之一。

若消費者買單,偉創力的影響力可能提升,產量有可能逐步提升。

耐克預估2023年,電商客制化平台所銷售的鞋子,25%要來自像是偉創力這樣的在地工廠在地供貨。

現在,耐克已經可以在1周內,客制化生產特定鞋款,並且運送到消費者手上。

「我們當初預估的供貨時間是10天,但很多消費者其實3、4天就收到鞋子,」史普朗克說。

快速搶位,別被自動化快車拋下

台灣製鞋公會青出聯誼會副會長林喬中觀察,這一波的自動化浪潮下,現在單機的自動化與智慧化已經很普遍,下一步是自動化產線的整合,並發展智慧物流系統,而擅長自動化與降低成本的電子廠加入,的確帶來不小的衝擊。

客制化的製鞋,偉創力不僅要掀起鞋界的破壞式創新,還讓全球製鞋產業煙硝味四起。

多位業界人士提到,近一年偉創力在一個關鍵製程無法突破,急挖台灣製鞋業人才,引起鞋界側目。

甚至還驚動台廠高層,直接向耐克投訴,也要求旗下員工簽競業條款。

展望未來,賴奇見分析,品牌鞋廠的供應鏈布局,將朝在地化的方向發展。

而且自動化潮流像是停不下來的火車,從鞋廠到台灣的鞋機供應商,都必須加緊腳步,才能在這一場競賽中,占據有利的位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