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任在肩,玉汝於成:海思一夜「轉正」,開啟華為科技自立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秉文

今日凌晨2點14分,華為旗下海思公司的總裁何庭波女士向全體海思員工發布了一封信。

但她可能沒有想到,這封給海思員工的「打氣信」會在一夜之間傳播至全網,持續發酵,引發億萬中華兒女的共情,意外地「轉化」成了華為致以全體國人的「燃情信」。

​何庭波女士在信件中表示,海思其實很早就未雨綢繆,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

如果有一天,華為所依賴的來自美國的晶片技術變得無從獲取,他們還是會盡全力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基於這一假設,海思便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嘔心瀝血為公司打造「備胎」,以防不時之需。

這就像球隊中長期坐等板凳的替補球員,他早已具備一名合格球員所需的技能,卻只能坐在角落裡看著隊員們在球場上騰挪轉移、為隊立功,不知何時才能像他們一樣去向球迷證明自己的能力。

​而現在,自己的團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卑微」的幕後英雄終於被時代推向台前,一夜「轉正」,連過渡的「喘息之機」都沒有。

也許,海思會暗自「竊喜」不用隱於背後;也許,海思會陷入「焦灼」有苦自吞。

但不管怎樣,海思的「轉正」是歷史的選擇,雖無奈,但必行。

​而海思從「備胎」到「轉正」的根源,就在於最近持續僵化的「中美關係」。

由於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華為一直以來引用的美國先進晶片技術將不可獲取,這就意味著華為在晶片方面的研發製造將完全「自立」。

顯然,這是美國政府出於政治目的打壓華為的最新舉措,但既然局勢已定,前路再難也必須勇敢前行。

所以,海思就這樣被歷史推到了關乎民族企業命運的轉折點上,這無疑是華為和海思的「至暗時刻」,但也孕育著「涅槃重生」的希望。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疑惑,這個「海思」究竟是什麼?為何對華為有如此重大的意義?

​海思,全稱為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是1991年成立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現在是華為的全資子公司。

海思的總部位於深圳,並在北京、上海、瑞典、美國矽谷等地都設有設計機構。

海思主要致力於無線網絡、固定網絡和數字媒體等領域的晶片研發製造及解決方案,科研實力不容小覷。

發展至今,海思已經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領軍者,也是國內排名第一的晶片製造商,開發了上百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晶片,擁有數百項專利。

眾所周知,晶片技術在當下乃至未來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對像華為這樣的科技型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通俗的說,晶片技術就像華為的「核武器」,是其繼續為大眾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基礎。

​所以,海思從成立的那天開始,就背負著艱巨的重任。

而且,晶片這種產品對普通大眾而言,猶如一種「無形」的概念,不會被用戶直接接觸,但對它所「附身」的產品卻至關重要。

這就使海思成了只能立於華為背後的低調「王牌」。

但即使只能處於幕後,海思的所有工作人員依然全心為華為在台前的光鮮亮麗努力著。

但是,雖然華為擁有海思這個晶片研發團隊,但其實目前華為的很多產品和服務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託美國先進的晶片技術,還沒有實現百分之百的科技自立。

​然而,多年「隱忍」,一夜「轉正」,當初所有人都以為永遠不會成真的「極限假設」突然就成了現實,無數海思兒女一夜「化身」時代英雄,擔負起帶領華為實現科技自立的重任。

這也應了那句真理:時勢造英雄。

​「前路更為艱辛,我們將以勇氣、智慧和毅力,在極限施壓下挺直脊樑,奮力前行!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

」正如何庭波女士所言,華為和海思已經踏上真正的自立之路,縱使前路氤氳籠罩、坎坷密布,所有華為人都需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民族企業為了自身發展所必須做出的突破,更是中國向美國、乃至世界自證的關鍵時刻。

本文由大話企業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

違者必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