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比去年低五成!智能手錶真要不行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Apple Watch是有史以來我們所創造的最貼近個人的設備。

——Tim Cook

【PConline 雜談】兩年前,第一代Apple Watch的發布會上,庫克這樣說到。

如果說空間上的距離,那智能手錶的確是最貼近我們身體的數碼產品,但若是換成與生活的距離,它們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兩年前,如果你的手腕上戴著一個智能手錶或者智能手環,坐在旁邊的妹子肯定會滿臉好奇地借過去把玩兩下,然後表示她也想買一個。

而2年後的今天,妹子很也許並沒有真的去買,甚至連妹子本人,可能都不在你身邊了(Endeavro Parteners諮詢公司的調查表明,約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設備用戶是以禮物的形式獲得可穿戴設備的。

)。

銷量狂跌的背後的行業洗牌

10月24日,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了一組數據,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只有270萬支,與去年同期的560萬支相比,下降了51.6%。

當然,這樣的結果肯定和統計截止前兩周才發布,產能又一直跟不上的Apple Watch Series 2有關。

儘管蘋果表的銷量排名仍然是第一,但其市場占有率已經從71%下滑到41%,狂跌近72%。

有人把蘋果表的銷量下滑原因歸結為,老產品已經過時,新產品又姍姍來遲所造成的市場真空,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現在已經是11月份,雖然在不久前的IFA大會上,三星等廠商都推出了旗下新款智能手錶,但和Apple Watch Series 2一樣,這些手錶都沒那麼快能在市場上見到。

如果你打開國內的電商網站,選擇智能手錶或者智能手環品類,就會吃驚地發現,除了Garmin等專業運動設備外,幾乎所有叫得出品牌名字的產品,比如三星Gear S2、Huawei Watch,都是今年年初,甚至去年發布的。

這樣看來,市場上缺乏重磅新品,確實是銷量下跌的重要原因。

智能手錶缺乏重磅新品

仔細看這份表格,不難發現,排名前五的智能手錶生產商中,蘋果、三星、聯想(Moto),同時也是智慧型手機的廠商。

這三家在2016年,都沒少在一片紅海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耕耘,為我們帶來了諸如iPhone7、Galaxy Note 7(如果沒出事的話)、Moto Z等明星級別的產品。

然而在還是藍海的穿戴市場中,它們的腳步似乎都變慢,甚至停滯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2015年迎來小爆發之後,市場上的產品本該更加豐富,現在為什麼反而少了呢?市場還在增長,廠商為什麼就不推出新品了?

在這裡我們先不把手錶和手環分得那麼清楚,把眼光放到整個智能穿戴,或許在一些其他的事情上,我們能看出些許端倪。

2014年,曾經推出過FuelBand健身手環的耐克毫不猶豫地砍掉智能手環業務。

2015年11月13日,Misfit毫無徵兆地宣布被時尚品牌Fossil收購,其產品也逐漸轉型為面向市場的首飾產品。

去年年底,Jawbone宣布裁員15%,同時關閉在紐約的辦公室,基本等於宣布放棄智能手環。

穿戴設備大廠Fitbit,今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凈利潤同比大降77%。

10月早些時候,微軟宣布停產Band 2手環,市場上普遍期待微軟會在今年的秋季發布會上推出其換代產品,然而這款期待中的「Band 3」卻並沒有出現,有傳言說該項目團隊已經被解散。

穿戴市場是新興市場,具有巨大潛力,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者的對於生產的調節應該相對滯後,也就是說,就算出現減產,也應該是在銷量降低之後。

然而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看起來似乎是因為廠商不推出新品,消費者無產品可買,銷量才降低的。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專利資料庫中的數據顯示,截止至2014年7月7日,2014年全球智能手錶專利申請數量僅為23項{從專利申請到專利公開有18個月或者更長的滯後期,因此2014年統計的當年數據可能並不準確},而2012年的專利申請數則為1249項,兩者相差近50倍!

這也解釋了蘋果為何時隔兩年才推出Apple Watch Series 2,並且更新並不大。

不是不想升級,而是蘋果自己也不知道要怎麼升。

其他廠商在2016年遲遲沒有推出新品,大概也是基於類似的原因。

這些事件的背後,是穿戴市場的一輪調整和洗牌,在這輪洗牌過後,智能穿戴的形態會更加確定,發展方向也會更加明確,而決定去留的關鍵籌碼,則握在消費者手中。

探索後的定型:主打運動,產品獨立化

與上面哀鴻遍野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立於1989年,一直推出比較小眾而有專業門檻的運動穿戴設備的Garmin,逆勢上揚,銷量在2016Q3實現了324.2%的增長。

早在2013年,百度發布《可穿戴設備用戶需求研究報告》,就曾指出消費者對智能手環、智能手錶類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需求以運動監測、健康監測和健康建議為主。

易觀智庫在2015年初公布的一份市場報告顯示,在其調研的328份有效被訪者中,有71%對可穿戴設備的興趣點都集中在健康指標的追蹤功能上,其次是提醒和GPS定位功能。

除此之外,被訪者對於通信、支持Wi-Fi、防水、防塵等功能的興趣程度也相對較高。

被訪者對支持SIM卡/支持App商店等功能的興趣程度相對較低。

Apple Watch Series 2主打運動

而Apple Watch Series 2的升級,主要就集中在運動健康、GPS、防水防塵等方面。

現在如果你打開蘋果官網的介紹頁面,對Series 2介紹的第一句,就在強調「為你的各種運動方式而精心設計」,三星和聯想(Moto)的新品現在也都主打運動功能了。

除了強調運動功能外,智能穿戴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獨立化。

智能手錶註冊專利數增長率在2008-2010年曾經歷小幅降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快速發展,如GPS等本來要放在手錶上的功能,都被放在手機上了。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智能手錶都無法脫離智慧型手機獨立使用。

比如運動追蹤、移動支付和通知提醒,手錶可以做到的,只用手機一樣可以做到;而手錶離開手機,就會立即變成半個「殘廢」。

而和手機相比,可穿戴設備的價值在於,由於可以長期戴在身上,因此提供了對用戶進行連續的數據監測的可能,圍繞其形成的連續性的數據的價值有望超過目前任何一個用戶資料庫。

理想中的情況是,我們只要隨身攜帶一個廣義上的計算機,就能滿足所有相關需求。

而智能穿戴和智慧型手機上的很多功能都是重合的,從本質上來看,它們可以說是同一種產品的兩個形態。

有人說,智能手錶擁有智能手環的全部功能,而且已經走在脫離手機獨立的道路上,總有一天會代替智能手環。

現在看來,如果智能手錶真的要獨立的話,它想要代替的可能並不是智能手環,而是智慧型手機,當然,只是一點點可能而已。

行業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分析行業所屬生命周期的主要指標是市場增長率、需求增長率、產品數量、競爭者數量、競爭壁壘和退出壁壘等方面。

根據行業生命周期理論,可穿戴設備行業目前處於由幼稚期向成長期過渡的階段,市場增長率經歷波動,需求逐漸明朗,技術逐漸定型,行業壁壘明顯提高到較高的水平,市場競爭逐漸向細分市場轉移。

易觀智庫將產品和應用的成熟度分為探索期、應用啟動期、高速發展期和應用成熟期四個時期,並在此基礎上細分為七個階段,在第三階段,行業盈利模式遇到挑戰,激烈競爭使得廠商收入微薄,資本退出,市場整合,廠商數量驟減。

按照這套理論來看,智能穿戴市場並不是不行了,只是在等待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出現。

不過另一個事實是,今年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智能手錶的關注度確實在不斷降低,即使是標題黨最喜歡的Apple Watch Series 2發布,也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調整之後到底是立即反彈還是會繼續走低,現在還不好說,不過從現實生活中消費者的反應來看,它確實沒前兩年那麼熱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