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退出美國市場,對華為有多大的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中國的科技大牛企業華為,在國內我們都知道其手機最近這幾年是賣的非常的好的,而且質量也越來越好。

在國內有超越蘋果的架勢。

通過2017年華為的年報我們可以看出華為在中國市場17年的收入3051億元。

這3000多個億中消費者業務也就是比如手機,電子設備等業務占了39%左右,還有運營商業務,類似通信設備,基站,伺服器等領域占了49%左右。

華為在國內的手機業務

但是華為不甘心只有國內的市場,始終想進入以美國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

華為為了進軍美國市場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但是卻被美國頻頻的阻擋。

美國曾多次警告消費者不要購買華為和中興的電子設備,還說中國會通過華為的手機來監聽他們的個人信息。

尤其是對使用了華為自己產的「麒麟」晶片的手機,有更多的限制措施。

我個人都不會相信中國會傻到如此地步,會拿這個打入美國市場的好機會來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我想不會。

其實我認為更多的是美國擔心中國科技的崛起,怕中國的企業占領了美國市場後,對美國本土企業的衝擊,比如高通等晶片公司。

美國自己限制華為,美國還對澳大利亞進行遊說,禁止採購美國的電信設備,說會對他們的信息進行監控。

可以說華為在美國是吃夠了閉門羹。


華為在美國的手機旗艦店

為什麼華為會花這麼多心思進軍美國?因為進入美國對華為是非常有利的,美國(8.5%)是除了中國(30%),印度(11.6%)外全球排名第三的智能機市場。

其實華為手機品牌在美國不算一個知名品牌,華為手機想要在美國站穩腳跟,首先要取得美國消費者的信任。

所以除了美國的干擾限制外,華為手機要在美國取得好成績還有一個過程。

雖然美國有一定的市場在,但是由於美國的長期打壓和美國干擾華為和美洲其他國家的合作,導致華為在美洲的收入只占華為總收入的6.5%左右(2017年的數據)。

可以說華為開闢美洲大陸是異常的艱難。


華為的全球化戰略,除了美國市場,華為在歐洲的進軍之路是比較順利的。

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等國家,華為的NPS(凈推薦值,可以理解為口碑)值均實現了翻倍式的增長。

包括芬蘭、荷蘭、比利時、波蘭、西班牙、義大利、捷克等歐洲主流國家市場份額均已超過20%。

西歐和東北歐在業務基礎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基礎上,銷售收入和發貨量規模依然實現100%左右的增長態勢。

華為在歐洲的市場曾一度超過了蘋果的份額。

P10剛出來的時候,就現身歐洲主要商業廣場

華為在中東市場份額也是不可小覷的,在中東的代表杜拜,手機市場是以三星、華為、蘋果三分天下的一個格局,這三家品牌占據了整個手機市場80%以上的份額,而華為是中國品牌中份額占比最高的一家。

華為在中東的旗艦店

在非洲地區華為的銷售業績也不錯,非洲主要銷售100美元至200美元的低端智慧型手機。

在非洲,傳音(也是一個中國的品牌,國內很少人熟悉)和華為排名第一和第二占領著非洲市場。

除此之外華為在緬甸等亞太地區,銷量也很好。

在緬甸的市場份額為38%,僅次於三星。


2017年華為在全球各個地區的銷售占比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到,華為除了在美國的銷售比去年在下降,其他地區都在增長中。

所以美國這個骨頭對於華為來說是很難啃的。

會花費話費掉華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從投資上來說的話,就是投資於產出不成正比,而且存在有很多不確定的風險。

所以華為也有打算退出美國市場的計劃了,把對美國的市場轉向鄰國加拿大。

這種調整是一種無賴,也是一種求實的決定,正如華為的輪值ceo徐直軍說: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所以不要看到太重。

從華為最近陸續解僱美國的員工來看,應該是有所開始調整業務了。

最近華為也開始和加拿大多家運營商簽署協議如羅傑斯通信,貝爾,Telus,Fido等。


我認為從華為在全球各個地區的擴展勢頭來看,假如退出美國的這個市場,也不會對華為自身有多大的影響。

當前華為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做後盾,擴展迅速強的歐洲中東市場,新興的亞太市場,都是華為不斷強大的基礎。

而且華為的產品眾多,從電子產品到通信設備,市場範圍也廣,不會因為某一個市場的退出而對華為有多大的波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