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漁村小廠到5G霸王的成長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87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此後數十年,華為逐漸從世界諸多電子通信公司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通信設備公司。

華為數十年的的快速發展,反應的正是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趨勢,儘管現在面臨一些難題,但相信不久的將來,都會迎刃而解。

2019,5G 的春風吹的正勁,吹到了紫禁城中,將故宮博物院吹成一座集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於一身的「5G 智慧故宮」。

紫禁城的朱牆,矗立了 600 年後,被 5G 技術洞穿。

通信技術的壁壘,發展了 40 多年,被來自中國的華為打破。

朱牆易倒,壁壘難破。

通信壁壘由大量技術和專利搭建,入局難,破局更難。

那麼進入通信行業偏晚的中國企業是如何實現後發制人的呢?他們在過去的時代里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

1 沒有故事的人更需要故事



1987 年 9 月,在深圳——那片八年前還是一個小漁村的土地上,一個名叫華為的香港交換機銷售代理公司誕生了。

一個經歷重重打擊的 43 歲中年人,以他僅有的 2 萬塊作為註冊資金,拿到了勉強踏入網絡通信行業一紙船票。

當時不乏感慨的是,在相對低起點,財力、技術雙重缺失的背景下,這家企業真的能夠攪動市場,參與全球網絡技術制高點的爭奪嗎?

此前不久的 1983 年,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貝爾實驗室推動了 1G 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誕生與演進。

1G 網絡的出現開啟了全球網際網路的大門。

但顯然,1G 並不是一個成熟的網絡。

頻段不同、缺乏統一標準等導致系統容量小、無法全球漫遊、同頻干擾、系統干擾、保密性差、業務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在催促人們推進研發下一代網絡技術。

華為自然是看到了這片土地里掩藏著可以深耕的種子,看到了這場可能席捲全球網絡的風暴,也渴望分一杯羹。

但實際上,以華為當時的實力,參與全球通信技術推進與落地非常之難。

而積累資金與技術,發展自身業務才是當時華為的關鍵。

我國廣袤的農村交換機業務的空缺正好給了華為崛起的機會,華為也不負眾望地開始了他的網絡攻堅戰。

錯過不是過錯,但想後發制人就必須投入更多。

1992 年,華為的事業開始步入正軌,自行研製的 2000 門網用大型交換機設備 C&C08 機和萬門交換機相繼獲得成功,這兩款設備也成為了農村通信的核心,華為的企業實力得到了快速成長。

而第一個影響華為發展的決定就在 1992 年制定了——華為決定每年將 10 % 以上的銷售額用於研發投入,這種做法也奠定了華為在網絡市場上競爭的基礎。

然而,華為發力的時間依然是慢了。

全球網絡發展已經進入了快車道,華為還沒搭上 1G 的車,2G 便滾滾而來。

1992 年,人們受夠了 1G 通信的不移也不通,2G 通信網絡 GSM(Global System Mobile) 系統應運而生。

2G 的最大變革在於能夠提供少量的數據流量,並且實現了技術標準的統一,這就讓移動網際網路真正開始出現並完成連接。

同樣,2G 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單節點容納用戶數太低和網速太慢依然會困擾著用戶。

因此屬於 2G 的時代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2G 如流星般閃過,很難有人真正抓住,但 2G 的核心 GSM 系統卻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我國也是其中之一。

已經積累了一定資金的華為敏銳的抓住這一關鍵點,投入大量成本開始研發 GSM 系統和下一代的蜂窩網絡。

這個動作並不大,但影響卻頗為深遠,華為研發的 GSM 解決方案將會撬動華為,撬動整個通信行業。

世界網絡技術發展的風向變化雖快,但作為攪局人,華為不會介意。

他們本來就是要攪動通信行業競爭的格局,發展越快,變化越快,華為上車的機會就越高。

2 狼性的覺醒

華為想上車,就需要一張車票,內部的改革就是華為搭上順風車的那張車票。

機會也好,研發也罷,一個公司想要達到國際級別,內部文化的發展一定必不可少。

1996 年,華為的營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企業發展卻非一帆風順。

內部職能的滯後、管理經驗的不足都讓華為遇到了瓶頸。

在任正非的眼中,華為絕不只是一家局限於眼前高度的企業,他們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就必須先杜絕人浮於事的問題,否則公司的每一步都是在負重前行。

改革必須要壯士斷腕,那一年華為市場部集體離職、人財管理建設狠抓、任正非還提出了著名的「狼狽機制」來提高企業效率,而隨後這一機制也逐漸發展成華為更為知名的「狼性文化」。

狼,一定不滿足於眼前的青青草原,哪怕是灰太狼也會嚮往太空的生活。

內部改革後,華為的發力點就開始向外部拓展。

1997 年,華為潛心研發許久的無線 GSM 解決方案全面推出,華為的主戰場開始從農村轉移向城市。

而藉助香港回歸的東風,華為為香港電訊服務商和記黃埔提供網絡解決方案,並且與當時的亞洲首富李嘉誠展開合作。

此後,華為的腳步更快了。

1998 年,狼性文化的驅使下,華為進入了大破大立的狀態。

內部文化上,員工來來走走,華為長達十年的組織變革全面展開;研發投入中,華為相繼與美國德州儀器、摩托羅拉、IBM、英特爾、高通、微軟等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成立聯合研發實驗室,將技術打磨到極致;市場拓展中,華為終於走出國門,把業務拓展到海外,哪怕第一筆訂單還不到 40 美元。

但有了第一步,就不怕後繼無人。

2000 年,華為的海外市場銷售額達到了 1 億美元,並且相繼拿到了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上千萬美元的 GSM 設備合同和美國 3797 公里國家光傳輸線訂單;2002 年,海外銷售額達到 5.52 億;2005 年,華為海外合同銷售額首次超過國內合同銷售額。

狼,只要嗅到了獵物,就一定會群起而攻,不到口中,決不罷休。

3 中國通信網絡的崛起



狼,餓了。

到華為崛起的時間,中國通信網絡技術已經餓了近 20 年。

80 年代,中國的網絡基礎與歐美相比實在差太多了,甚至與日韓也無法相提並論。

但現在,我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市場,這其中經歷了諸多的波折。

1987,華為成立的那一年,我國從瑞典引入 1G 網絡並在廣東投入商用,但不幸的是,1G 網絡本身就並不成熟,再加上國內缺乏認可度,因此用戶數量增長緩慢,一直到 1994 年的時候我國行動電話用戶數量僅有 157 萬。

而隨著 2G 網絡的崛起,我國的通信行業也在不斷抬頭。

但受限於市場壓力和開發能力的不足,我國最終引入了較為成熟的 GSM 系統。

華為研發 GSM 系統,也是在這個時間點嗅到了商機。

2G 網絡給我國的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春風。

上世紀末期,騰訊、百度、搜狐、新浪等公司相繼成立,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隨著網際網路需求的增加,2G 網絡無法高速接入網際網路的問題越發明顯。

但國內網際網路發展迅速,通信網絡問題猶如一柄利劍懸於頭頂,一刻不解決,便一刻不得安心。

因為,我國加大了通信研發力度,終於在 2000 年 5 月我國提出的 TD-SCDMA、歐洲提出的 WCDMA 和北美提出的 CDMA2000 一起被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批准為 3G 的國際標準。

這是我國的通信技術發展的一大里程碑,也意味著中國的通信技術已經覺醒。

而隨後不久,華為也加盟 ITU,成為又一個站在世界通信舞台上的中國企業。

中國通信市場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的。

在我國得到 ITU 認可的那一年,一場席捲全球的波瀾也如期而至。

上世紀末的網際網路創業大潮創造了一批優質企業,但也有一大堆的跟風泡沫。

他們沒有盈利能力和技術實力,卻一次次靠著 PPT 和喊口號贏得資方的信任。

泡沫再美,終究是泡沫。

2000 年初,網際網路泡沫破碎的一聲巨響,摧毀了納斯達克的繁華,也幾乎摧毀了網際網路行業,作為毗鄰產業的通信行業,自然也沒能倖免。

我國受此影響,通信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滑,國內的電信行業進入了短暫的寒冬。

4 這個冬天不太冷

這個冬天,華為出乎意料過得還不錯。

他進行了抱團取暖。

3G 時代不僅網絡有高數據吞吐量提供高速數據服務,還要求運營商、系統廠家、終端廠家和內容服務商之間合作,為用戶提供完善的產業鏈條。

要求太高,不能一家單挑。

2002 年 10 月 30 日,華為、中興、聯想等 8 家企業發起成立了以智慧財產權為連接紐帶的 TD-SCDMA 產業聯盟,從系統設備到終端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吸引了數十家國內外通信公司先後加入。

這條鏈條不僅拯救了產業聯盟的企業,也讓全球意識到了中國力量的崛起,更詭異的是……這條產業居然還帶火了一個手機市場。

這就是華為過冬的第二招,他開始賣手機了。

此前,華為一直是做 ToB 生意的學院派,賣手機有點跨界玩票的意思。

但是,華為實在是太懂通信這個產業了,手機再硬核,始終也不能脫離了通信網絡。

儘管那個時代里,卓然天成的諾基亞,華麗起舞的摩托羅拉,性能出眾的三星和初露鋒芒的蘋果都是國內手機市場的常客。

但華為的手機依靠對網絡和通信極高的適配,技術持續不斷的創新,走到了執市場牛耳的地位。

華為過冬的第三招,是海外業務的不斷崛起。

想要在海外市場大力發展,正面對磕那些傳統的通信行業巨頭,技術必須過硬。

為了適應 3G 時代的爭奪,華為在歐洲展開研發合作,與西門子成立合資公司開發 3G 的標準 TD-SCDMA 解決方案。

研發很快得到了回報,2005 年,華為成為英國電信首選的 21 世紀網絡供應商,提供多業務網絡接入 (MSAN) 部件和傳輸設備。

這也是華為首次成為全球頂級電信運營商的網絡供應商。

第一步邁穩了,自然就能越跑越快,歐洲很快就成為了華為的主戰場,到 2007 年底的時候,華為已經成為歐洲所有頂級運營商的合作夥伴,隨後被商業周刊評為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企業。

華為的冬天為什麼能過的如此舒服呢?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統計,2008 年全球專利申請公司華為排名第一。

詩人以夢為馬,商人以專利為柴,柴多自然火旺,火旺的冬天很難說會有多冷。

5 物聯網萌芽與 5G 的雛形

華為征戰歐洲的那段日子裡,3G 技術不斷的成熟,「盛極則衰,否極泰來」。

3G 遇到的問題一如華為遇到的問題,手機再好,資源再優秀,網速跟不上始終都是鏡花水月。

所以 2007 年,ITU 將未來 4G 網絡 IMT-Advanced 劃分了頻段,官宣 4G 要來了。

4G 時代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徹底激活了移動網際網路。

手機智能化升級,華為賺的盆滿缽滿;生態的全面疊代,基於 Android 系統,華為不僅研發自己的晶片,還開發自己的軟體業務;移動網際網路引發的新興產業不斷疊代,華為各式智能設備相繼崛起。

智能設備的崛起是一個不可阻擋的過程,但 4G 網絡偏低的速度和容載量卻把這一過程攔了下來。

物聯網的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網絡進行支持。

4G 網絡速度雖然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接入網絡的設備提升速度更快。

尤其是在物聯網產品增加後,單個區域內接入網絡設備急劇增加,4G 的不穩定性問題暴露越發明顯,因此物聯網的落地,更需要網絡的升級。

容量問題外,窄帶與寬頻的不兼容也是推進 5G 落地的原因之一。

4G 的標準在 LTE 的 R13 版本開始,針對低功耗、低速率和窄帶寬的物聯網設備發展處一種新的技術標準——NBIoT。

窄帶與寬頻的發展方向已然大相逕庭,換句話說,4G 開始被割裂了。

而且,如果大量使用窄帶的物聯網設備接入 4G 網絡,而 4G 必然會不堪重負,也就是說,5G 的時代即將到來。

6 華為的豪賭

5G 是什麼?9 個字來概括,高速率、多連接、低時延。

5G 能夠提供極快的傳輸速度,幾乎是 4G 網絡的 40 倍。

屆時,高速網絡勢必將會拯救當下的視頻行業,藍光將會成為普遍級別;而更值得開心的一定是 VR/AR 行業,以往受限於網速無法實現的全息投影以及實時的 VR 直播,在 5G 時代下將會更加的真實和立體。

5G 的多連接意味著高網絡容量,物聯網行業將會全面爆發。

5G 環境下,基站將會更多,網絡容載量也會隨之上升,以往人一多信號就會差的問題將大幅改善;這也就給上億台物聯網設備的接入提供了先決條件。

5G 的低時延不僅能拯救產業,還能救命。

自動駕駛一直未能落地的一大原因,就是擔心時延問題可能會導致緊急狀況無法迅速做出反應;而低時延也給遠程虛擬手術提供了可行性,優質的醫療資源將會觸達更地區;無人機預警提供消防、安防等能力都將會給予人們的生活極大的幫助。

華為知道 5G 會有多美好,所以華為是 5G 最早的玩家之一。

早在 2013 年,4G 時代尚未完全落地時,華為已經開始進入了 5G 發力期。

推動歐盟 5G 項目,發起英國 5G 創新中心 (5GIC),發布 5G 白皮書,與全球 20 多所大學聯合研究 5G 技術,在 2018 年前投資 6 億美元用於 5G 研發,並大膽預告用戶將在在 2020 年用上 20Gbps 的商用 5G 網絡,隨後,華為還在全球 9 個國家建立 5G 創新研究中心,大量的提案和專利從這些地方產出。

皇天不負有心人。

在 2016 年 4 月,華為率先完成中國 IMT-2020(5G)推進組第一階段的空口關鍵技術驗證測試,在 5G 信道編碼領域全部使用極化碼。

此次測試,同時滿足 ITU 的 5G 技術標準和應用場景需求。

也就是說,華為用自家主推的極化碼實現並完成了 5G 網絡的測試。

如此密集的動作投入 5G 研發,華為幾乎已經「瘋魔」。


7 5G 爭奪戰

華為並沒有勝利,想要真正在 5G 時代取得先機,就必須要獲得標準制定的權力。

「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在通信行業這句話就是亘古不變的法則。

那麼標準制定權有多重要呢?美國高通的崛起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2G 時代的 CDMA、3G 時代的 WCDMA/CDMA2000/TD-SCDMA、4G 時代的 LTE,每個時代的技術標準都被高通掌握在手裡,而手機生產廠商想要賣手機就一定繞不開高通手裡的基本專利,因此大多數企業每賣一部手機就要有 5% 的收入作為專利費用交給高通,這就是手機行業常說的「高通稅」。

標準制定權由誰決定呢?投票決定。

當然,沒有人願意使用性能差的標準,所以業界對於網絡技術評判和投票的不成文規定就是投給標準提案和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EP)提供多的企業。

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規定的存在,使得標準制定權的獲取成為了技術實力和背後綜合實力爭奪的焦點。

那麼華為在這兩方面的實力如何呢?標準提案數全球第一,SEP 排名第二,但……第一依然是高通。

2016 年 11 月 17 日,3GPP 第 87 次會議上,5G 標準的制定在中國華為主推 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美國高通主推 LDPC 方案、法國主推 Turbo2.0 方案三者之間展開較量。

結果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短碼方案由極化碼勝出,之前長碼由 LDPC 勝出,5G 技術底層規範由此得以確立。

華為贏了嗎?並沒有,華為只是取得了短碼方案的勝利。

華為勝出的是僅僅是 5G 控制信道 eMBB 場景編碼方案,而高通的 LDPC 碼則是數據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碼方案,5G 中長編碼也採用了 LDPC 方案。

也就是說,儘管華為獲得了一定的突破,但高通依然是 5G 的主宰。

不過華為這一步的突破,已經是創造了歷史。

5G 標準的競爭絕不止是三家企業的競爭,背後的大國博弈依然激烈。

以此次投票來看,華為取得的突破離不開我國通信行業實力的提升。

在關鍵投票中,華為在國內的競爭對手們,紛紛投給了華為。

中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大唐電信、小米、vivo、oppo、聯想、酷派,甚至一些歐洲的企業也把票投給了這位可敬的對手。

8 5G 來了,也別高興太早

在不久前,華為發布了自己的首款 5G 摺疊手機,而 5G 網絡預計也將會在今年年底實現商用。

但,5G 真的會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完美嗎?對此,我們應該保持一份謹慎樂觀的態度。

5G 的速度真的會有那麼快嗎?很可能達不到。

從 3G 到 4G,每次網絡升級幾乎都無法達到承諾的理論速度。

更何況 5G 天然具有信號的衍射能力弱的毛病,發送距離又很短,這就需要增加更多基站來實現全面的 5G 覆蓋,時間和錢都是問題。

5G 時代手機會告別無信號狀態嗎?可能也不行。

大家在乘坐高鐵時一定感受過信號很差的問題,這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 4G 網絡未覆蓋,而是因為基站變化導致手機 IP 變化需要重新連接網絡。

筆者認為,5G 時代基站更加密集,如果 IP 切換的問題不能解決,手機信號很可能會更渣。

5G 時代,真的會拔掉電子設備上除了電源線以外所有的線嗎?恐怕也不行,至少未來 10 年裡都很難實現。

運營商層面,他們一定不會迅速淘汰掉巨額成本建成的光纖和電纜;用戶層面,有線連接的穩定性和確定性依然有著大批的粉絲群體。

只有那些設計之初就只保留一條電源線的物聯網設備,才會配合 5G 發展拔掉多餘的線。

5G 會解決掉地鐵上、村子裡沒有信號的問題嗎?恐怕也是不行的。

5G 會優先在高頻頻段上部署運行,人口密集區也是主要針對點,但這就會導致網絡容量變大、覆蓋距離變短。

而在較低頻段上長距離上表現更好,因此運營商更傾向於部署 5G 的同時提高其 4G LTE 的覆蓋範圍。

所以地鐵和農村,恐怕依然是網絡上的弱勢群體,5G 不會是救世主。

5G 時代來了,我們需要換手機嗎?需要。

5G 時代的到來需要性能更適配的手機來獲得新的服務,但顯然這個時間節點並不是現在,目前來看除了華為外的大多數的手機生產商計劃在 5G 網絡部署就緒後再推出 5G 手機,這一時間點最早也要到今年年底,所以計劃換手機的朋友還是先把手頭的手機藏起來吧。

由上可見,5G 其實並不完美。

就像 4G 的容量問題、3G 的產業問題、2G 的網速問題、1G 的標準問題,每個時代的通信行業都有著他們不同的煩惱,每個時代的通信廠商也都為這些煩惱不斷的進行技術疊代。

我們自己也在疊代。

40 年間,深圳從漁村疊代為國際化大都市;30 年間,中國網際網路市場從一片空白疊代為全球第一;同樣在 30 年間,華為從一個交換機代理商疊代為 5G 網絡制定者。

時間或許會讓技術褪色,或許會讓企業死去,但技術疊代都會迎來更強的技術,企業死去會迎來更強勁的生命。

世界每一個角落的蝴蝶,都可能化作長風,席捲世界。

作者:賈凱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5G真的來了,這一次,由中國將引領世界!

全球第一個5G標準發布,我國在5G網絡標準上具備了引領全球的實力。有網友說,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可能會合併統一起來,再加上攜號轉網的火熱進行。還有就是5G來了,我們使用的WIFI網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