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銷量斷崖式下跌 誰之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小米手機這座曾經固若金湯的城池已然失守。
IDC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僅有4150萬台,市場份額跌至8.9%。
與2015年的近8000萬台銷量相比,小米手機仍沒有遏制住斷崖式下跌的態勢。
在上周的一場企業家年會上,小米創始人雷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我自己擁有最強大的武器是什麼?就是網際網路思維。
」並打趣說,「華為手機做得好,也是小米的貢獻」。
不爭的事實就是,小米手機這座城池恐怕難以禁得起一輪又一輪的瘋狂進攻。
在手機業務線失利的局面下,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等產品線是否會被波及呢?這可以說是業界人士和粉絲們頗為關注的話題。
成也營銷,敗也營銷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是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
同樣,小米手機銷量大幅下滑的窘狀,與韓信的經歷有些應景:成也營銷,敗也營銷。
或許很多人都熟知小米那句「為發燒而生」的口號,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小米手機銷量下滑同樣是拜營銷所賜。
雷軍高明的藉助網際網路平台,打破了手機製造與消費者之間距離鴻溝的同時,也讓手機的價格變得透明起來。
接連不斷的價格戰後,倡導低價高配的小米博得了消費者的好感,一大票消費者支持小米亦是情理之中。
在網際網路為小米印象加分的同時,一系列的負面事件同樣讓小米背負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小米3手機擅自將發布會公布的處理器換掉,紅米Note2換屏門等事件,以及營銷上因失誤產業的誤會,都在腐蝕小米剛剛積累下來的良好口碑。
加之小米官方對這一系列負面事件處理不力,事件不斷發酵,最終影響到了小米手機的品牌美譽度。
與此同時,激烈的競爭之下,小米的低價高配也被對手們終結。
以榮耀、魅族、樂視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手機新銳們,正複製小米的打法來打壓小米。
由於小米手機是輕資產模式,沒有代工廠,在供應鏈的話語權也相對弱小,各方面矛盾積累後,出現了小米手機接連跳票,搶購也越來越難。
如果說小米把手機行業的價格拉到了行業的冰點,那麼小米的對手們用更兇殘的價格,把小米逼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不久前,小米手機漲價,這意味著在低價的聲勢下小米已經敗了。
顯而易見,前期網際網路放大了小米用低價積攢的美譽度,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放大了小米的一些戰略失誤。
更讓人擔憂的是,擅長營銷的小米,面對來勢洶洶的輿論討伐仍舊束手無策,這已經成為小米成長道路上的一顆雷。
輕資產模式軟肋顯現
客觀地說,小米手機當下的不利局面,除營銷外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輕資產模式的弊端。
一直以來,輕資產曾經是小米手機高速前進的核心競爭力。
殊不知,智慧型手機的市場競爭是長跑,比拼的是綜合實力。
來自IDC等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在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華為、OPPO和vivo的市場份額已經是市場前三。
這三大手機品牌,與小米最大的差異就是,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自己的供應鏈體系,以及斥資幾十億建造的生產線。
而小米,紅米系列的研發外包給聞泰等第三方機構,生產是交給富士康。
從表面來看,小米手機銷量下滑與研發和生產環節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殊不知,在智慧型手機競爭不斷升級的格局之下,自己的研發團隊不僅能夠按時完成研發任務,還能保證方案的質量。
如果研發團隊是第三方外包,一旦遇到問題需要修改,來回的溝通都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成本。
產品上市時間一旦拖延,最佳的銷售旺季將被對手搶去,損失無法估量。
同樣,代工模式同樣不適合小米現有的規模。
在業績最鼎盛的時候,小米手機一年銷售了近8000萬部,這些手機完全出自代工廠。
由於代工廠並非只為小米服務,生產周期和供應鏈等環節一旦協調不到位,同樣會影響手機的銷量。
眾所周知,小米手機一直是搶購,而華為、OPPO和vivo這些擁有自己生產線的手機品牌,在新品上市前已經備足了貨。
不可否認,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斥資幾十億打造生產線,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小米的代工模式似乎更好。
可幾年的競爭下來,殘酷的現實告訴了小米,智慧型手機輕資產模式只適合小打小鬧,這種模式難以支撐小米的高速發展。
歸根結底,營銷、研發、生產等多個環節存在的問題,是小米手機銷量下滑的原因。
一味信奉網際網路營銷和輕資產模式的小米,讓高速發展的小米手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複製了小米手機運營模式的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未來會重走小米手機的錯誤之路。
所以,小米要重新思考一下未來的路如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