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關鍵時間節點,美國制裁中國公司的說辭與用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海康威視、大華、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8家中國明星科技企業,被美國列入了商務部實體清單。

上了清單,意味著若想購買美國技術與產品,企業必須向美國政府申請許可證,但後者有權拒絕申請。

美國給出的理由實在無厘頭,前述企業「侵犯新疆少數族群人權」。

不過鑒於8家企業集聚人工智慧及安防領域,有外媒將甚至這次劃入清單行為稱為「美國將中國人工智慧企業列入黑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清單發布的時間點是中美新一輪談判前夕。

套路如此老舊,時間點如此微妙,美國意欲何為?

「榮膺」清單的企業具體做什麼領域?

有的關注城市安防、商業物聯,有的研究語音及語言、人臉及圖像文字識別,還有的鑽研大搜索技術、搞智能可視化管理。

涵蓋領域都是未來高新技術的核心要塞。

先說科大訊飛,這家企業因為語音應用程式而被不少人熟知,它的語音合成核心技術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再看曠視科技,它自2017年初以來在多項國際人工智慧頂級競賽中累計攬獲22個項目的世界冠軍,還先後在2017年和2019年躋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新發布的兩項「50大最聰明公司」榜單。

海康威視與大華股份更是不得了,前者在全球視頻監控設備市場的份額高達37.94%,連續七年坐穩頭把交椅,後者緊隨其後,以17.02%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

商湯科技則是中國科技部指定的「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自主研發並建立了全球頂級的深度學習平台和超算中心。

被制裁的是這樣一群企業。

而美國的理由是,它們涉嫌侵犯中國新疆部分少數民族人權。

社科院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呂祥覺得這個理由很荒謬:

「這些企業都是在相關領域具有世界領先地位的企業,美國政府一直在找理由打壓這些企業。

所謂『侵犯新疆少數族群人權』,完全是站不住腳的藉口,當下唯一的『作用』就是為中美談判釋放不和諧氣氛。

中國國家反恐辦10月9日也指出,新疆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國家無權干涉。

新疆根本不存在美方指稱的所謂人權問題,有關指責只不過是美方為干涉中國內政蓄意製造的藉口。

此外呂祥認為,鑒於制裁舉動發生在中美新一次談判前夕,可以理解為美國通過此舉表明,除了貿易層面,美國在其他層面也有能力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

因此,這很顯然是美國在談判前的施壓手段。

不過,呂祥稱,美國這一做法絕對損人不利己。

美國企業的優勢在於上游部分零部件而非下游成品,科技產品領域零部件供應商預計遭受損失將會較大。

一年多來,美國高科技企業一直是貿易制裁及其他制裁的最明顯受害者。

英偉達、高通、美光等大型晶片公司的股價多數伴隨制裁消息的傳出或放緩而動盪起伏,足見制裁本身對美國科技企業具有巨大的殺傷力。

幾個月前,華為也被列入「實體清單」、遭遇斷供危局。

彼時美國的理由是出於「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這一說法模糊且值得玩味。

回到實體清單的創造初衷,含混其辭的背後,美國的真實意圖逐漸清晰。

1997年2月,美國商務部首次發布實體清單,目的是限制用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物品的出口。

時至今日,實體清單的標準變得越來越模糊,只要從事與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相悖行為的公司或個人,都有可能被列入實體清單。

但是,由於美國沒有任何一條法律對「國家安全」或「外交利益」進行界定,因此對「危害國家安全」的判定變得主觀。

「實體清單其實就是一份黑名單。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程慧曾撰文指出。

「一旦進入此榜單,實際上是剝奪了相關企業在美國的貿易機會。

「雖說企業有正常程序可走、也有脫離清單的可能,但前提是契合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和外交政策需求(一切由美國政府說了算)。

並且由於歐盟、日本等往往與美國的出口管制步調保持一致,所以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也會受到較大的衝擊。

」程慧寫道。

面對突如其來的禁令,海康威視、曠視科技等公司做出了及時回應。

海康威視稱,強烈反對美國商務部把公司納入實體清單,該決定沒有事實根據,呼籲美國政府本著公平、公正、無歧視的原則,重新進行審視,將海康威視移出實體清單。

曠視科技也表示,公司遵守在提供服務所在區域的所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數據隱私與安全政策,對美國商務部在沒有任何事實根據情況下將曠視列入實體清單表示強烈抗議。

對於這8家中國科技公司來說,既然被列入清單,就會像華為一樣,他們的美國當地供應商將被禁止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向其提供源自美國的技術與元器件。

說到這兒,大家對美國的心思應該心知肚明了。

保護人權是假,打技術戰是真,而且這是一套系列行動。

咱們按時間線來說。

2018年5月29日,白宮承諾實行新的出口管制,並表示「為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美國將對中國個人和實體涉及重大工業技術的投資併購和出口加強限制和管制」。

2018年11月1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出台了一份針對關鍵新興和基礎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框架,徵求公眾意見。

這個框架限制人工智慧(AI)技術、AI晶片、機器人、量子計算等幾項正在蓬勃發展的核心前沿技術的出口。

時間來到2019年。

這一年的2月11日,川普簽字啟動「美國AI倡議」,提出確保其他國家向美國人工智慧企業開放市場,同時保證美國的技術優勢,保護關鍵的人工智慧技術不被戰略對手獲得。

從前述敘述來看,技術保護的思路一以貫之。

此後,美國斷供華為,將諸多中國科技企業納入實體清單,採用「精準打擊」終端用戶的做法對技術進行保護。

這樣真的有效嗎?

Roszel C. Thomsen II在其文章《人工智慧和出口管制:可以想像,但適得其反?》中,對美國進行人工智慧出口管制的效果和可行性做了分析。

Roszel是Thomsen和Burke LLP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專攻國際貿易和投資法,尤其關注信息技術及生命科學公司及其貿易協會法規、立法和執法事務。

他寫道:

「單就技術進行管制是沒用的,美國可以在《出口管理條例》框架下對技術進行管制,但用以訓練AI的絕大多數數據卻不是所謂的『技術』。

另外,中國在數據領域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他們有更多人,更多車,更多聯網的東西,也因此產生更多數據。

這一現狀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所以若對數據方面進行管制,很可能會使中國在該方面的優勢更加持久。

此外,若對中國在AI技術出口方面進行管制,很有可能促進其加速發展,用自研產品代替美國進口產品,從而削減美國企業在華市場份額。

Roszel C. Thomsen II還提出,若掌控不好對華AI技術出口管制的力度,美國國防力量可能會得不償失。

「試圖牢牢控制我們的商業技術,只會阻止私營公司與國防部合作,以保護其在國際上銷售其產品的自由。

」Roszel寫道。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管制清單在徵求美國企業和公眾意見時,反應最為激烈的恰恰來自人工智慧領域。

美國智庫數據創新中心在意見提交網站上說,絕大多數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是民用的,出口管制將極大程度限制美國技術公司的商業機會,減少公司收益。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認為,限制出口會讓美國公司更難保持其全球創新優勢,因為出口可以增加銷量,從而讓美國公司得以對下一代技術進行再投資。

美國智庫新美國(New America)的網絡安全專家薩姆·薩克斯則直言:

美國一方面要保護自己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不能因噎廢食,損害科研環境,那些對軍事技術來說非常關鍵的技術應該被控制,而不是所有那些被軍方使用的技術。

「如果一攬子全面禁止出口,將會讓美國公司無法為其他國家產品提供部件,因為美中的科技的研究和開發處於同一個互相關聯的體系。

」薩姆說。

此外,中國外交部也表示,「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正在履行內部程序,將於近期發布。

文/雲中歌

來源:俠客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