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之外,教你三種解鎖手機的「新姿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數千年來,梳理科技進化樹與人類的關係,「延伸人類身體」也許是最核心的脈絡,就好比電視延伸了雙眼,電話延伸了雙耳,汽車延伸了雙腿,工業文明幾乎延伸了人類所有外在器官,而當人類躍遷至信息文明,最欲求不滿的器官——大腦,也終於在人類分身虛擬世界時得以延伸。

無論以何種角度,當今智慧型手機的角色定位都無異於一個「外掛大腦」,在這大約五六英寸的掌上空間,潛匿著每個現代人的社會關係,性格,隱私,甚至是一份真實且完整的虛擬人格,它們是每個人在現實世界的鏡像——正因如此,人們對於這顆「外掛大腦」安全性的憂慮也日趨顯著。

記得之前看過一份中國中產階級(也許是對不安全感最有體會的群體)調查報告,在「不安全感」清單中,72.8%的中產階級認為「食品安全」沒有保障,第二位的就是54.6%的受訪者認為缺乏「個人信息,隱私安全」——從這個角度,直覺便知,當你與手機共享「秘密」越多,讓它正確解鎖的方式就愈加關鍵。

事實上,信息文明誕生伊始,人類便已知曉精準身份識別的重要,也不斷發明新的身份認證方式,譬如三星在紐約發布的Galaxy S8同時配有指紋識別,虹膜識別和人臉識別,這三種技術進展最快的生物識別技術。

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除了可以預期的提升安全指數,三位一體的識別方式,也能讓解鎖手機的姿勢變得迅捷和有趣一些。

這當然也是對未來趨勢的的迎合。

受過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理論上,不管多麼複雜,隨著計算能力的指數級提升,密碼都不再高枕無憂(6位密碼和10位密碼在電腦眼中處於同一難度數量級),人們必須在系統層面增加安全性。

目前看來,最大可能性就是生物識別的大範圍普及。

所以說,拆解上述不同的智慧型手機解鎖方式,也許可以窺見人機互動的未來一隅。

指紋識別與人臉識別

先來看普及度最高的指紋識別。

最近一段時間,產業界似乎達成了某種共識:用戶對智慧型手機的要求正趨向於「機身可以小一點,螢幕儘量大一些」,頗具視覺衝擊力的高屏占比成為價值光環。

於是我們看到,三星Galaxy S8後置了指紋識別模塊,以此換得正面一塊拋棄了Logo,「返回」和「多任務」鍵,屏占比高達84%的驚艷外觀。

此外與前代產品相比,技術進步也讓S8擁有了更快的指紋識別速度。

不過關於識別模塊位置,也有人擔心會誤觸和弄髒鏡頭,其實S8的指紋識別與Galaxy S7 edge的心率識別傳感器位置相似,稍加習慣之後基本就不會有誤觸的可能。

事實上,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S8螢幕正面底部雖採用虛擬按鍵,但導航欄部分的螢幕支持壓力感應,這種震動反饋充當了實體 Home 鍵功能,這樣的話,儘管已深入人心,但指紋識別其實不是「必須」的,用戶按壓底部螢幕,亮起後可以通過虹膜識別進行解鎖,此外Galaxy S8 還增加了通過前置攝像頭的人臉識別功能,解鎖速度甚至比指紋還快。

這就得說到三星S8第二種解鎖方式:人臉識別。

如上所述,長按熄屏或鎖屏狀態下的虛擬 Home 鍵,就可啟動前置彩色虹膜攝像頭來進行面部識別並解鎖。

要知道,不同於一般的圖像識別,人臉識別並非易事。

常識是,人類臉部結構存在極大的相似性,且表情易變(人類自己覺得容易,是因為由於祖先族群內原始的協作需求,大腦從上百萬年前就演化出了識別人臉的能力),但機器必須將人類的直覺轉化為數據分析。

簡單來說,它要實現人臉檢測——根據眼睛,眉毛,嘴巴,鼻子等器官特徵和幾何位置關係檢測人臉,以及將待識別的人臉特徵與已得到的人臉特徵模板進行比較,從而用來認證。

三星Galaxy S8就具備這種能力,而這只是通往主屏的一種比「滑動解鎖」更迅捷和有未來感的路徑。

換句話說,這種更快更有趣的解鎖方式,是一次讓概念落地的過程,就好像某位網友所言:「用戶一直在為iPhone製作概念機,而三星則一次次將概念變為現實。

技術的進化

最後來看更具科幻感的虹膜識別。

當然,虹膜識別的理論認證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並於90年代起實現商業化落地,目前在不少機構都已小範圍應用,如今遵循著與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等顛覆性技術的相似步伐,虹膜識別也正在從特定領域推廣至普通消費人群之中——而可以肯定,作為目前人類最重要的計算平台,智慧型手機是普及虹膜識別最好的載體。

簡單來說,虹膜識別基於紅外線反射原理,三星Galaxy S8正面螢幕上面最左邊的那個點就是用來產生近紅外線的LED,最右邊的那個點是配有特殊過濾器的相機,前者放出的紅外線穿透在虹膜表面的正下方,反射回紅外線相機,相機就可基於紅外線反射產生高度對比的虹膜掃描。

那麼問題是:將虹膜信息特徵作為密碼的意義何在?

事實上,在你知道的這些生物識別方式(包括指紋,人臉,聲音等)中,由於虹膜的精準性,防偽性,唯一性,穩定性,讓其成為一種更高級的識別方式——從結果上看,相比於指紋0.8%,人臉2%左右的誤識率,虹膜識別低至百萬分之一的誤識率看起來幾乎沒有任何蠱惑性。

相互錯雜的細絲,斑點和條紋,合力構築了虹膜獨一無二的信息特徵,讓其具備天然的不可複製性,這些動態特性讓偽造虹膜這件事幾乎不太可能。

此外虹膜具有超強的穩定性,人類在胎兒發育階段形成後,虹膜便終生保持不變,且幾乎不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

於是各種優越性的相加,讓虹膜識別成為不少科幻電影的標配,而欣喜的是,在三星這種科技巨頭的帶動下,這些技術正在迎來大範圍的落地。

頗值一提的是,它自己也在進行技術疊代。

Galaxy S8強化了虹膜識別技術,且有評測者指出,就算佩戴眼鏡甚至墨鏡也能通過虹膜解鎖。

而在識別路徑上,Galaxy S8隻需點亮螢幕並「看」一眼螢幕上方就可完成解鎖。

毫無疑問,三種生物識別方式,合力構建了三星Galaxy S8的安全體系,並讓解鎖這件事變得迅捷有趣。

嗯,追溯歷史,就像凱文·凱利所言,技術正以「進托邦」方式發展——今天身處的世界總要比昨天美好一些,但麻煩也同樣多。

尤其是事關信息安全的麻煩,看看吧,在用戶身份識別這件事上,我們經歷了各種密碼和數字證書等方式,有理由相信,身份識別的下一幕將由指紋,人臉和虹膜等生物識別技術替代,從而將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信任關係」升高一個維度。

不過,最後想說,若真有那麼一天,未來的黑客們掌握了模仿人類生物特徵的方法,也大可不必慌張,因為那意味著:將腦電波和基因組用於身份認證的時代已經不遠了。

畢竟相似的故事告訴我們,技術為人們帶來的困惑,唯有靠技術本身去解決。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