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崛起!華為Mate 20帶熱產業鏈 中國供應商穩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陳興華 編輯 | 一鳴

北京時間10月16日晚,華為在倫敦發布了年度旗艦手機——華為Mate 20系列。

麒麟980、石墨烯、徠卡三攝、雙向無線快充、3D結構光…… 先進的黑科技使得華為Mate 20引起熱議。

由於華為手機受市場熱捧,國內手機產業鏈熱度也得到提升。

在Mate20系列旗艦機上,華為首次引入了京東方作為華為Mate 20 Pro的第一螢幕供應商。

而除京東方外,華為Mate 20的系列供應商相繼浮出水面,受到資本市場追捧。

(華為發布Mate20系列手機)

「窮則獨善其身」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華為身上。

在蘋果的iPhone和谷歌的安卓系統掀起智慧型手機革命以來,國內手機市場長期由三星、蘋果等外企統領。

同時,國外巨頭掌控了手機設備生產的核心技術,而國內手機廠商則遊走在低價值鏈條邊緣,在處理器、螢幕、攝像頭等關鍵技術上的市場份額及利潤微乎其微。

華為在進入手機領域數年後,開始意識到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2009年,華為研發推出了一款K3處理器試水智慧型手機,這也是國內第一款智慧型手機處理器。

由於初期海思處理器性能並不理想,華為手機仍主要採用高通處理器。

同樣,華為的螢幕來自三星,攝像頭來自索尼等。

華為早期也屬於「手機組裝廠」。

而彼時也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來,在生存下來同時,華為持續投入巨額資金研發。

華為晶片真正的為人所知是2012年華為發布的第一款四核手機華為D1,它採用海思K3V2,一舉躋身頂級智慧型手機處理器行列,讓業界驚嘆。

K3V2當時號稱是全球最小的四核A9架構處理器,性能上與當時主流的處理器如三星獵戶座Exynos4412相當,雖然存在一些發熱和GPU兼容問題,但不失為是一款成功的晶片,代表著華為在手機晶片市場技術突破。

由於晶片尚未成熟且沒有議價權,華為與一眾國產手機廠商仍在低端領域廝殺,部分廠商憑藉高性價比、與運行商高度捆綁進行補貼,在市場贏得一席之地。

國產手機市場逐漸形成了 「中華酷聯」四大天王與外資品牌分庭抗禮。

然而市場瞬息萬變。

在4G技術時代來臨,以及網際網路深入發展之際,酷派、聯想、中興等品牌在銷路上仍然高度依賴運營商,在核心部件上完全倚重高通、聯發科、三星、索尼等,由此,三家手機廠商在內外衝擊下,相繼陷入巨額虧損,迅速隕落。

(圖/搜狐)

此時,在營銷、性價比等層面大做文章的小米、OPPO、vivo迅速崛起。

華為在仍致力於技術研發同時,也拋出了余承東「大嘴」式等網際網路營銷以及線下推廣。

「華米OV」漸成為新晉國產手機四大天王。

在更富競爭力的新四大天王的擠壓下,外資品牌手機江河日下。

三星開始在中國市場大敗退,從巔峰的近三成市場份額跌至不足1%,蘋果也漸式微,進入發展瓶頸。

中國手機廠商日漸占據國內手機市場的主要舞台。

但智慧型手機發展十餘年來,中國在手機供應鏈上的處理器、螢幕、攝像頭等關鍵元器件仍由國外巨頭把控。

僅有華為在晶片技術實現一定突破。

國人似乎也為此壓抑已久。

「達則兼濟天下」

當華為MATE20系列旗艦機攜石墨烯、雙向無線快充、徠卡三攝、京東方AMOLED柔性螢幕等諸多業界領先技術在倫敦亮相時,迎來了國人和市場的興奮點,並帶熱了相關產業鏈,華為供應商業受到資本市場追捧。

此時,華為似乎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的階段,而為了這一天,又有無數中國企業為之付出努力。

2014年9月,華為推出Mate7,在市場熱銷,華為至此打入了高端手機市場。

而該機配備的金屬質感機身迅速成為外界的焦點。

但很少有人知道,當時華為找遍了全國,也沒有找到手機金屬殼加工工藝達到華為要求的企業。

最後比亞迪及時出現,它嘗試用汽車金屬大型衝壓設備加工手機金屬殼,在華為推動下通過聯合研發實現了技術突破,並成為Mate 系列金屬殼的供應商。

比亞迪在突破這一技術後更成為了三星金屬手機殼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另外,多數人印象中,高端旗艦手機的鏡頭、攝像頭都來自索尼。

事實上,華為高端手機的鏡頭和攝像模組,都是和萊卡聯合設計,並由中國本土供應商浙江舜宇光學生產(另有台灣光寶)。

在華為高端手機全面使用舜宇光學產品的情況下,2016年上半年舜宇光學高端鏡頭和攝像模組出貨猛增50%以上,2016年舜宇光學營收將會超過120億人民幣。

在這次再度掀起產業鏈熱潮的MATE20系列手機上。

由於同時搭載屏下指紋解鎖和3D人臉識別解鎖的雙解鎖機型,這對柔性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此,華為引入京東方作為華為Mate 20 Pro的第一螢幕供應商,這也是京東方AMOLED顯示屏在柔性屏上實現首次落地。

京東方與華為結合,將為中國手機、OLED產業帶來重大突破。

(華為Mate 20系列旗艦手機)

華為MATE20系列手機受熱捧,也使得更多供應商浮出水面。

10月17日,信維通信在互動平台上表示,公司是華為Mate20系列產品中包括NFC、MIMO等天線以及無線充電模組的主力供應商;科大訊飛近日也表示,華為Mate 20語音助手包括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翻譯等技術能力均由科大訊飛提供;在光學和生物識別領域擁有領先技術的歐菲科技也在此前回應稱,新發布的華為Mate 20系列四款產品均使用了公司產品。

另據了解,聯創電子是Mate20主力供應商,提供3D sensing光學鏡頭,該系列手機搭裁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 ;主營指紋和觸控晶片的匯頂科技,給華為提供Mate20的電容指紋方案;國字號的中航光電公司,是華為連接器和線纜的供應商。

甚至有業內人士整理了近40家企業納入華為概念股名單。

華為Mate的大火也帶動了供應商股價的上揚。

據同花順軟體顯示,在華為Mate 20亮相之後,信維通信兩天高開高走。

值得一提的是,信維通信此前一個交易日就已漲逾6%,兩天累計漲幅超10%。

而其它相關供應商漢王科技匯金科技、東華軟體、立訊精密等全天均逆勢飄紅。

「路漫漫其修遠兮」

雖然華為手機,以及中國的手機供應商們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在關鍵技術領域仍然任重道遠。

晶片領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雖然華為採用海思晶片的手機占比已經達到了75%以上,但採用高通的占比為8%,採用聯發科的占比為17%。

小米則全部採用的是高通的晶片;國內另外兩大巨頭OPPO和vivo,一個主要選擇聯發科,一個主要投身高通。

2017年12月29日,市場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發表智慧型手機處理晶片市場統計報告,其中手機晶片市場份額排名:高通以42%市場份額高居第一;二梯隊的蘋果A 系列和聯發科市場份額分別為20%、14% ;三星和華為各占據11%和 8%。

(圖/新浪看點)

OLED螢幕是中國企業的另一個傷心地。

市場研究機構IHSMarkit發布報告表明,2017年第三季度,智慧型手機OLED螢幕市場的規模達到了4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36億美元相比,增長30%。

目前,三星電子在OLED螢幕市場的優勢明顯,其市場份額達到了34.1%,日本顯示器公司、LG和夏普分列2到4位,市場份額分別為13.6%、11.7%和8.2%。

榜單中幾乎沒有中國企業身影。

華為手機要攜手助力京東方在OLED螢幕領域發展,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目前除了華為擁有自己的晶片和較成熟的供應鏈外,不少廠商在螢幕、內存、快閃記憶體、攝像頭等多個關鍵性元件都重度依賴三星、LG、索尼、東芝、JDI、OV等國際廠商。

雖然國產手機擺脫了以往「山寨」手機的形象,在市場取得了成功。

但仍被質疑為「組裝機」,且營銷發力過重。

手機產品的核心技術、整體品質打磨以及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

可喜的是,中國企業已經在這些領域開始奮起直追。

8月31日,華為在德國IFA展會上發布了麒麟980處理器,這成為華為Mate 20系列的最強核心。

麒麟980處理器是首款採用7nm製程工藝的手機SoC,集成69億根電晶體,擁有8個全球第一。

相比上一代基於10nm的麒麟970,單從性能上來說,至少提高20%,而功耗可以降低40%。

在螢幕領域,據報導稱,目前京東方為 iPad 和 MacBook 提供面板,是大型 LCD 螢幕器件的頭號供應商。

同時,京東方正在爭取為 iPhone 未來的型號提供顯示器,預計最早將從 2020 年開始向蘋果供應 OLED 螢幕。

此舉將有助於中國在先進位造業中與日本和韓國競爭。

(圖/旭日大數據)

另根據旭日大數據統計,2017年,全球攝像頭模組出貨量高達52.1億顆,其中中國地區產量占比7成,是全球最大的攝像頭模組生產基地。

去年歐菲科技依然保持了的攝像頭模組出貨量位居冠軍的寶座,而舜宇出貨量僅次於歐菲科技居第二名。

在全球TOP20攝像頭模組廠中,中國廠商及市場份額均超過半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每天拿在手裡的手機,其實你根本不了解

科普一下手機配件小知識,你每天玩的手機你真的了解嗎?每天聽到國產,國產,國產 手機 , 真的是百分之百國產嗎?我們都知道一部智慧型手機,關鍵的零配件無非就是晶片、螢幕、攝像頭、內存自從中國進入智...

國產手機有多少是真正國產的?

一說起國產手機,大家都能說出好多個品牌:華為,小米,魅族,OPPO,vivo...,但是這些國產手機中,有多少零件是真正國產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高通面臨著四面八方的競爭對手

在智慧型手機領域,手機晶片已然成為廠商必爭之地。一方面智能終端領域「中國芯」版圖逐步擴大,一方面傳統晶片廠商繼續發力搶占市場份額。英特爾、聯發科技、蘋果、三星、華為等,這些企業都在進一步發展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