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私人僱主富士康:21億的「AI轉型運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年內,我們至少要投資100億新台幣(合21億人民幣),以招聘頂尖人才,並在所有生產基地部署人工智慧研究所。

」這是近日郭台銘接受媒體採訪時的回答。

據消息報導,富士康有意在全球招募100位頂尖的人工智慧專家,同時招募數千名有志於此的普通開發人員,致力於構建機器的深度學習技術。

這家全球「蘋果代工廠」的富士康正在逐漸從一個硬體公司向軟實力的平台公司開始轉型。

登錄A股,撕下「代工廠」標籤

去年12月,鴻海發布公告,擬由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近日,鴻海舉行股東臨時會,股東大會批准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的上市計劃。

在鴻海集團看來,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一個「三年之約」。

登陸A股是鴻海精密「掌門人」郭台銘幾年前就提出的設想。

2015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他表示,考慮未來三到五年分拆中國內地的業務並在A股上市。

時隔三年,登錄A股有望,不過這背後是一個傳統製造企業急於轉型的表現。

回想10年前,當2007年6月29日首發的iPhone受到全球追捧之後,富士康的命運就真真切切地和蘋果聯繫在了一起。

根據台灣元大證券顧問公司Yuanta的計算,蘋果每年售出的2.1億部iPhone 里,有70%都是富士康代工生產。

雖然除了iPhone、iPad、富士康也為亞馬遜生產KindleIn、為索尼和任天堂生產遊戲主機、為軟銀生產機器人Pepper、為惠普生產伺服器,但是只要蘋果手機有多大的動作,都會適當性地影響到富士康。

就比如去年iphone X的推出,當時行業里傳言稱新一代iPhone 會使用OLED 螢幕,而富士康將會主要負責裝有OLED 螢幕iPhone 的生產。

於是從2017年年初到7月,富士康的股價就上漲了40%,接近120新台幣一股。

從公司市值來看,富士康的市值也在當時達到20萬億新台幣(約660億美元),比索尼和任天堂的市值還高。

但隨著整個手機行業的飽和與蘋果銷量的下降,2017年11月公布的鴻海精密財報顯示,去年三季度該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39%至約6.96億美元,創九年最大降幅。

同時iPhone X採用的新3D傳感技術、較低的代工利潤率都成為了利潤下滑的問題所在。

轉型,對富士康來說雖並不能稱得上「迫在眉睫」,但已經是「近在咫尺」。

郭台銘明確指出,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將是工業領域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其將在北京、上海、南京和深圳建立人工智慧實驗室,如果A股上市成功,所募集的資金將用於網際網路科技研發。

從子公司入手打破固有格局,登錄A股是一劑良藥。

不斷「砸金」,步步跟緊AI領域

富士康曾在一份公開聲明說,他們找到了未來增長的幾個關鍵領域,包括移動設備、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生活、工業4.0的自動化、機器人和現金的電視機顯示技術。

而AI無疑是貫穿這幾個關鍵領域的突破點。

按照郭台銘的構想,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物聯網,未來會憑藉大數據導向、AI分析及機器人驅動工業運作。

而若實現當下的目標,只能利用資金獲取強大的「外援」。

從近期富士康的資本動作中會發現,在AI領域,富士康早已步步跟緊。

1、合作吳恩達:用AI復興製造業

2月初的國家會議中心工業網際網路峰會的演講台上,富士康就被吳恩達當著上千位觀眾的面喊話。

富士康等幾家領先的製造企業與吳恩達的Landing.ai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而吳恩達這一次在公眾場合積極擁抱富士康的態度可見一斑。

行業所有的人都在說:吳恩達是站在了巨人「富士康」的肩膀上,建立AI帝國。

但是,反過來一想,更像是富士康搭上吳恩達的「AI列車」。

根據吳恩達的描述,Landing.ai旨在幫助企業在人工智慧時代實現轉型。

Landing.ai將開發一系列的AI轉型項目,從提供新技術、幫助調整組織結構到員工培訓等等。

Landing.ai公司將首先從製造業切入。

吳恩達認為,AI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改善質檢流程,縮短設計周期,消除供應鏈瓶頸,減少材料和能源浪費,並且提高產量。

而富士康無論是從製造業公司的體量、規模、生產方式都很符合被改造的要求。

像富士康這一類型的製造企業要想真正抓住「人工智慧的機遇」,就需要進行相應的職業培訓。

而這正是Landing.ai可以解決的痛點。

2、投資曠視科技:加快AI落地

富士康於去年12月,跟投了曠視科技的4.6億美金的C輪融資。

人工智慧時代新的壟斷者還未有定論,但從創投圈的火熱中我們可以一窺其雛形。

曠視完成了全球AI公司單輪融資最大單,而背後的投資方不僅有螞蟻金服、還有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國風投)的支持。

吸引資本巨頭的就是曠視科技手裡的技術:人臉識別。

在美國AI企業產品商業化落地仍不明朗,而在國內從銀行通刷臉取錢,到首都機場刷臉出關等,各個場景,這項技術已被廣泛投入使用。

2015年,在很多人工智慧新玩家還沒誕生的時候,曠視科技和支付寶就搶先推出了刷臉登錄功能。

後又陸續推出人臉身份驗證平台,一舉攻下了幾乎所有銀行、互金、網際網路應用的用戶身份審核市場。

就在幾個月前,曠視和螞蟻金服更是共同實現了全球首個「刷臉支付」的商用落地。

單單的一個人臉識別技術,就可以從智能辦公、智能生活、智能零售、智能安防等城市中的小場景切入。

對於看好移動設備、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生活等領域的富士康來說,曠視是最好的「互惠共贏者」。

3、入股小鵬汽車:智能出行領域的野心

2017年6月,富士康與崑山市政府簽訂「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50億元生產電動汽車充電裝置及多功能轉換接頭的研發及生產,還有鋰電池的研發及生產。

2017年10月,富士康與風險投資公司IDG資本擬籌資15億美元設立汽車科技基金。

2018年1月,富士康3億元人民幣入股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小鵬汽車母公司),獲得2.94%的股份。

早在2014年之前就有消息傳出富士康與某汽車製造商合作造車。

不斷傳出富士康與吉利汽車、裕隆汽車、江淮汽車、北汽集團等多家汽車製造商有所接觸,但富士康始終沒有承認。

去年在蔚來汽車第一款量產車型ES8發布會上,有媒體報導李斌與郭台銘商議了兩個小時之久,媒體紛紛猜測著兩大公司負責人正在商談「融資」、「合作」之事。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最終郭台銘沒有選擇騰訊的蔚藍,而是選擇了阿里的小鵬。

當然,選擇哪一家都是無關痛癢的,因為對於智能汽車領域,時間才能給出最終的勝負答案。

但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投資方,跨界賦能的富士康其實也在反哺自身,不僅獲取實打實的經濟利益分成,還能高效地獲取更多的高價值數據反饋,不斷優化算法模型,進一步提升人工智慧領域的企業競爭力。

在智能出行領域,富士康可謂用心。

投資AI能否讓富士康改頭換面?

在20多年的時間裡,富士康一直在謀求轉型。

此前就涉足電腦配件市場,建造自身品牌;收購賽博電腦城,試圖以銷售通路打開市場。

前幾日,富士康集團旗下的夏普公司正在談判,將收購東芝筆記本電腦業務。

不過這些動作都沒有為轉型帶來較大的推動作用。

當然,富士康也不斷在往手機領域上發力,2016年就有兩筆收購:3.5億美元收購Nokia品牌功能手機生產製造權、38億美元收購夏普。

現在也生產自有手機品牌富可視(InFocus)出海印度,但「蘋果代工廠」的刻板印象卻仍然存在。

最後尋求新的業務增長方向的結果,就是AI市場。

富士康大規模投資人工智慧,從成本角度來看,這是必然的選擇。

作為全球最大的私人僱主之一,富士康的員工數量曾一度高達130萬。

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每況愈下,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內的工資水平日漸提高,人力成本日益增長。

富士康無法改變現狀,從長期角度講,自動化是確保勞動力成本在可控範圍內的關鍵。

雖然目前自動化技術方面存在瓶頸,還是有大量人工作業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無法被機器代替,但是繼續進行自動化的研發是勢在必行的。

富士康目前有著全球領先的製造業經驗,因此利用傳感器嵌入生產線設備中捕獲數據,以支持生產線的AI自動化開發就成了富士康AI研發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語

被富士康投資的摩拜單車CEO王曉峰曾說過:「如果你把富士康稱為是『代工廠』,郭台銘先生聽到肯定不會高興。

富士康能否丟掉「代工廠」的刻板印象不可知,未來能否通過AI領域而改頭換面也不確定。

畢竟,當下的如火如荼的AI領域在不斷發展, 2018年整個AI行業將往前邁出一步,從熱炒的概念走向實戰落地,這將會對人工智慧提出了一個更大的挑戰。

投資AI雖然是富士康的一個轉型,不如說這是為了富士康的未來尋找出路的一個策略。

因為對於年近70的郭台銘而言,富士康不被淘汰就是未來最好的發展。

來源: 投資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