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Intel 10納米技術及摩爾定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節選自新浪

今年10月3日,英特爾官方發來噩耗:前CEO保羅-歐德寧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66歲。

歐德寧是英特爾第五位CEO。

在他掌舵的8年時間裡,英特爾在財務方面的業績持續飆升:從2005年的340億美元升至2012年的530億美元。

同時,也就是這8年,英特爾錯失了移動網際網路。

在2016年6月27日,Marvell以6億美元的現金收購了英特爾通信與應用處理器部門,獲得了英特爾的XScale產品線。

這一舉動意味著英特爾真正放棄了移動市場。

雖然它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生產手機和其他手持設備晶片,但終不敵高通等競爭對手,多年來一直未公布該領域的業績,常年虧損的可能性很大。

與主動放棄移動時代不同,在摩爾定律上,英特爾始終在堅守,甚至可以說誓死維護。

楊旭之所以「吶喊」,動力來自英特爾公布的10nm工藝技術,這項技術對於「摩爾定律已死」的言論給予了正面回擊。

摩爾定律並非自然規律,而是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所提出,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約每隔2年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也就是說,同樣的成本下,每隔2年性能將提升一倍以上。

這一定律誕生後的幾十年,半導體製程技術基本按照定律發展。

最明顯的是體現在命名上,以前一代製程的0.7倍命名下代產品,所以英特爾的工藝命名為90nm、65nm、45nm、32nm、22nm等,也基本是遵循每兩年升級一代的規則。

然而,英特爾又慢了。

在22nm升到14nm、14nm升到10nm的過程中,其周期都超過了兩年。

尤其是後者,英特爾在工藝上遭到了挑戰,其Tick-Tock策略停擺,一年提升工藝一年提升架構的步調被打破。

時隔3年後,英特爾才發布10nm工藝,這比競爭對手足足晚了近1年,同時導致外界對摩爾定律是否失效產生了疑問。

實際上,在眾多媒體看來,近些年,三星和台積電才是這一定律的推動者。

在去年年底,這兩家就推出了10nm工藝。

當業內談及英特爾,通常的說法是技術遇到瓶頸,「氣數已盡」。

英特爾當然不認同這一觀點,許久不發聲的高官們終於坐不住了。

在一場技術交流會上,英特爾高管Mark T. Bohr直指友商在命名上的貓膩,並認定友商為了搶奪市場,採取了製程上的數字營銷遊戲。

Mark T. Bohr直言,一些公司背離了摩爾定律對於製程工藝的命名法則。

即使電晶體密度增加很少,但仍繼續推進採用新一代製程節點命名,「這也導致了製程節點名稱根本無法正確體現這個製程位於摩爾定律曲線的哪個位置」。

「英特爾一直要求自己前瞻三代製程,這意味著要提前看到7年後的技術,會領先友商很多年」,Stacy Smith的表態明顯更加強硬。

英特爾內部員工向筆者透露,公司內部十分不贊同友商的命名,三星和台積電明顯在熱炒7nm工藝,今年年初還炒5nm工藝,「7nm還沒量產時間,5nm從何談起呢?」。

該員工進一步解釋到,從技術的角度來說,要用柵極間距乘以邏輯單元高度,如此可使面積縮小,密度提高,「我們測算的數字,14nm到10nm微縮技術更強」,換句話說,友商去年的10nm技術和英特爾的14nm技術類似,「同樣的10納米製程,我們比友商的密度大兩倍」。

不論摩爾定律是否已經失效,但這一定律英特爾依然是最忠實的守護者,也是鞭策各晶片公司技術創新的動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英特爾10nm工藝發布,正面PK友商

上月,國際半導體巨擘英特爾在北京舉行了其近十年來在華的首次製造工藝的技術介紹。此次會議英特爾眾多高管悉數出席。會上英特爾首次公布了自家最新的10nm工藝技術細節,並深度解析摩爾定律,並揭示目前關...

英特爾怒懟三星台積電:我比你們領先三年!

以前幾個月來,三星、台積電都在不斷宣告10納米甚至7納米製程上的量產展開,與此對應的是,英特爾10納米工藝製程的量產計劃卻一貫沒有落地,這讓英特爾一度遭受外界質疑。但就在9月19日,英特爾總算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