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摩爾定律到擠牙膏,英特爾終於承認自己落後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黃天然

英特爾終於承認自己落後了。


近日,英特爾財務長喬治·戴維斯在摩根史坦利TMT會議上對投資者發表講話時坦言,10nm晶片所帶來的利潤收益,將不及22nm,更不及14nm。

「10nm不會成為英特爾歷史上市場表現最好的工藝節點,它的產量也將低於14nm和22nm,我們預估在2021年年底前邁入7nm時代,並提供更卓越的性能表現。

」戴維斯說。

英特爾第一代10nm處理器Ice Lake 圖片來源:Intel

2019年5月,英特爾推出了第一代10nm處理器Ice Lake,而這距離其14nm處理器量產已有5年之久。

去年7月,AMD推出7nm製程的Zen 2微架構的銳龍三代處理器。

至少從名義製程上來看,英特爾已然落後。

AMD銳龍三代和四代處理器均為7nm製程,強勢挑戰英特爾 圖片來源:AMD

目前看來,英特爾要到2021年底運用極紫外光刻(EUV)技術推出下一代7nm晶片時,才能在工藝水準上追平競爭對手。

但是到了那個時間節點,台積電和三星可能都已經量產了製程更先進的5nm晶片。

從「領跑者」到「追趕者」,英特爾如今壓力山大。

英特爾製程工藝王座不保

2007年起,電腦處理器「行業老大」英特爾就定下「Tick-Tock」戰略,嚴格遵循著兩年升級一次處理器晶片架構及製程工藝的計劃。

這正是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每過2年,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就將增加一倍。

依靠這樣的疊代速度,競爭對手跟不上英特爾的腳步紛紛出局,電腦處理器廠商,只剩下AMD在苦苦支撐。

英特爾幾乎統治著全球電腦處理器數百億美元的市場,完全把控著市場產品更新換代的節奏。

英特爾從65nm-22nm的Tick-Tock戰略圖 圖片來源:Intel

2012年4月,英特爾22nm製程的 Ivy Bridge第二代酷睿處理器上市兩年半之後,台積電才上馬20nm工藝;2014年,英特爾推出全球首塊14nm晶片Broadwell之時,AMD由台積電代工的16nm FinFET處理器晶片正陷入「跳票」困境。

然而,在從14nm進入10nm製程節點的路途上,英特爾卻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大麻煩,兩年升級一次晶片架構和製程工藝的進程一再拖延,以至於落下「牙膏廠」的外號。

英特爾原有的計劃因10nm晶片進展而被延遲

直到2018年,英特爾才推出了10nm微處理器Cannon Lake,但這款產品並不成熟,僅用在一款中低端筆電中,由於性能不及預期且良率太低,這款10nm處理器最終沒有大規模量產。

與此同時,智慧型手機處理器市場卻異軍突起。

2016年10月,三星宣布量產全球首個10nm SoC晶片,搶先一步攻下10nm系統晶片製程。

2017年,台積電也成功量產10nm晶片。

自此,在手機SoC領域,三星Galaxy S8、蘋果iPad 2,iPhone 8以及iphone X系列都開始應用10nm製程晶片。

而在電腦處理器領域,「千年老二」AMD在台積電的加持下,也在製程工藝上反超了英特爾,於2019年1月推出了7nm銳龍三代系列處理器。

發布會現場,AMD展示了銳龍三代超越英特爾酷睿i9-9900K的性能跑分,英特爾終於敗下陣來。

各廠商晶片量產工藝製程路線圖 圖片來源:IC Insights

當電腦處理器晶片進入「7nm」時代,甚至向「5nm」衝擊時,英特爾才剛剛邁入10nm節點,巨大的工藝優勢幾乎已被消耗殆盡。

也許英特爾自己也沒有想到,從14nm到量產10nm晶片的歷程竟是如此艱難。

晶片工藝節點進程滯緩,也影響了英特爾的市場表現。

據Steam硬體調查報告統計的數據,從2018年9月到2020年2月,英特爾電腦處理器的市場份額呈下跌態勢,從83.5%下降到了78.1%。

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桌面處理器市場份額 圖片來源:Steam

AMD正在挑戰英特爾的市場控制力,尤其是在Linux系統用戶群體中,AMD銳龍系列處理器的使用比例已占到了27.4%。

玩不轉的「老大哥」

製程工藝陷入落後,一部分要歸咎於英特爾集成化的生產模式。

英特爾創辦51年來,一直是一家集成化的元件生產廠(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簡稱IDM),從設計到製造、封裝測試全都一手包辦。

1968年戈登·摩爾和羅伯特·諾伊斯創立英特爾,辦公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山景城的一座寫字樓里。

圖片來源:Intel

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可以嚴格保障晶片設計和製造的專利,留住大部分利潤,另一方面可以控制產業鏈上下游,建立起很高的行業壁壘,把控市場中產品更新速度,通過新品疊代節奏擠兌競爭對手。

然而,隨著晶片製程節點逐漸縮小,這種模式近年來有點「玩不轉」了。

當製程進入10nm、7nm,晶片工藝不可避免地受到微觀物理規律的影響,近乎物理極限的柵極距離有賴於新的工藝,製造成本也加速上漲,動輒上千億元的流片成本,新一代光刻技術的應用,都讓傳統IDM模式的廠商難以負擔。

AMD設計了銳龍Ryzen處理器之後,由格羅方德和台積電代工製造,而英特爾則受集成思維的限制,堅持認為晶片設計和生產製造應該處於永遠同步的狀態。

為保持較高良率和市場利潤,綜合考慮投入收益比,英特爾認為最佳的策略是堅持在原有模式上改進,而非投入風險較高的新製程處理器研發。

後續推出的14nm+的Kaby Lake、14nm++的Coffee Lake都是基於最初14nm Sky Lake版本架構上的更新,而沒有重構級別的製程疊代。

而智慧型手機處理器的爆發也讓英特爾始料不及。

智慧型手機處理器與桌面電腦處理器架構不同,但功耗更低、且性能提升的空間巨大,對於先進位程工藝的要求也更高。

受手機市場激烈競爭驅動,蘋果、三星、華為等廠商是以每年一代的速度更新疊代,這也讓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迅速崛起,進一步推動了晶片工藝製程的突飛猛進。

台積電目前已經可以提供5nm晶圓代工服務,目前將試產蘋果A14處理器,良率已突破八成。

2019年10月,由於各大智慧型手機廠商對7nm製程晶片代工需求激增,台積電市值一路高漲,以300億美元超過英特爾,位列全球半導體行業第一位。

台積電與英特爾的晶片戰 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英特爾也試圖涉足智慧型手機處理器領域,但耗資上百億美元也未成功,只能在巨虧中忍痛退出,基帶晶片業務也全部被蘋果收購。

如何找回昔日的榮光

在此次摩根史坦利TMT會議上,英特爾財務長戴維斯也表示英特爾將「迎頭趕上」,新一代改良的10nm+製程工藝的Tiger Lake處理器將會在今年底推出,同時會加快7nm和5nm產品的研發進程,重奪製程工藝的領導地位。

今年CES上英特爾展出電路板上的晶片Tiger Lake 圖片來源:AnandTech

英特爾公布的製程工藝路線圖來看,下一個十年將告別「擠牙膏」:

2021年,英特爾計劃應用極紫外光刻技術EUV進入7nm製程時代;

2023到2029,每兩年都將讓光刻技術實現一次升級,完成7nm+、7nm++、5nm、3nm、2nm的研發;

2029年,建立1.4nm製程的處理器晶片。

不同製程的晶片疊加在一起同時研發,意味著資金和人力都將倍增,而英特爾已經做好為此投入的準備。

英特爾發布的晶片研發路線圖 圖片來源:Intel、AnandTech

而據國外科技媒體TechRadar消息,英特爾正在也正在尋求模式轉變。

2021年,英特爾準備將6nm晶片製造外包給台積電生產,2022年進一步使用台積電代工的3nm晶片,目前正在對其進行測試。

分析人士預測,首款外包給台積電的晶片將是Intel Xe DG2圖像處理器(GPU),台積電在代工GPU方面已有經驗。

這一消息,並沒有得到英特爾台積電的官方證實,因此英特爾最終是選擇台積電的代工,還是自己研發生產還將未能下定論。

但對於英特爾而言,外包生產無疑是超越AMD等競爭對手最經濟、最快速的手段,是萬般無奈之下的最終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10nm製程良率不足 或將引起連鎖反應

根據蘋果以前的更新規律,將會在明年推出的新款iPad將會採用全新的A10X晶片,而不出意外,這顆處理器將會由台積電代工,工藝也應該使用的是10nm製程。可是現在卻傳出了一個壞消息,台積電的10n...

兩大本土晶圓廠宣布14nm,國內代工跨進新階段

日前,國內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官網轉載了《浦東時報》的一篇文章,在文章的開頭寫到:「位於浦東張江哈雷路上的中芯南方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南方廠)內,一顆顆晶片正「新鮮出爐」,「新」在於晶...

技術分析第55期:手機Soc工藝你知多少?

【PConline 雜談】對於選購一台手機而言,我們除了注重外觀,設計,螢幕大小之外,性能當然是必然著重考慮的因素,就像一般用戶買汽車,並不會選擇用30萬去買一個0.6排量的車子(非混/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