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懼怕華為什麼?從技術焦慮到民族主義恐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宮一紙針對博通收購高通的禁令卻將華為推上風口浪尖,隨後而來的美中貿易戰又令其本來就步履維艱的美國市場雪上加霜。


從2001年登陸美國本土,到如今美國主流運營商、零售商渠道全面禁售產品,近二十年的時間裡,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全球前三的手機製造商。

然而華為全球攻城掠地卻難以攻破美國市場,這個標榜「自由、開放」的國度,一直對華為貼上「禁止入內」的封條。

美國到底懼怕華為什麼?華為在美國所遇到的一切,夾雜著美國對於失去創新高地優勢、全球話語權的擔憂,以及由此引發的國家安全、經濟利益、民族主義的恐慌,而與美國的這些情緒相對應的,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的自信崛起。

就是不同意!華為的全球「禁區」

美國市場一直是華為的「禁區」。

華為在美國進行了諸多努力,但無論是正面還是迂迴,無論是收購還是合作,幾乎均以失敗告終。

這其中,還伴隨著競爭對手以及美國政府的無端指責和打壓。

2001年,華為設立北美總部登陸美國,但直到3年後,任正非來第一次來到美國視察時,華為甚至還沒有與任何一家美國客戶做過生意。

相反,華為卻很快收到美國對手的「關照」。

2003年,華為首先受到思科打壓,思科以華為侵犯智慧財產權為由提起訴訟,請求法庭下令禁止華為出售侵權產品,這一請求最終被法庭駁回,雙方於2004年達成和解。

但在此過程中,華為的很多業務受到影響,進軍美國一開始便遇到阻力。

此後,華為開始嘗試「曲線入美」。

2006年,華為與加拿大知名電訊設備供應商北電網絡成立合資公司,開發超級寬頻產品,試圖繞道加拿大進入美國,但該計劃因北電2009年宣布破產而落空。

2007年,華為與美國移動運營商LeapWireless達成第一次合作,在運營商市場算是突破,但業務主要是集中在為中小運營商提供服務,仍未打進當時美國市場的四大主流移動運營商(Verizon、AT&T、Sprint、T-Mobile)市場。

自2008年起,華為開始嘗試通過參與資本運作交易進軍美國市場,但收穫的是一輪又一輪的失望。

2008年,華為聯合貝恩資本競購美國網絡設備供應商3Com公司失敗。

2010年,華為參與美國運營商Sprint招標,在價格明顯低於阿爾卡特朗訊、愛立信以及三星的情況下被拒之門外,同年高價競購摩托羅拉無線網絡設備業務,以及美國私有寬頻網際網路軟體提供商2Wire公司均告失敗。

2011年,華為收購美國小型創業科技公司3Leaf System的專利技術,最終也未能如願。

2012年,美國政府監管機構開始發布集中針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系列限制措施。

包括指責華為從事間諜活動,發起大規模針對專利侵權問題的「337調查」,以及國會發布報告,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建議阻止華為和中興在美開展貿易活動。

2013年左右,在華為公布的新增長市場名單中,並沒有將美國列入。

華為高層也表示,當時階段美國市場很難獲得大的增長,這被解讀為華為流露出不再留戀美國市場的意願,圍繞進軍美國市場的話題也暫時擱置。

近年來,特別是隨著華為手機業務的成長並在全球獲得認可後,華為再次謀求進入美國市場,但即便是面向消費者層級的手機產品,即便是與高通、諾基亞等簽過協議拜過「碼頭」,仍無法緩解美國的「焦慮」。

這樣的焦慮在川普上台後尤甚。

2018年1月初,美國電信運營商AT&T在CES開幕之前,單方面取消同華為已經簽好的合約,令華為損失慘重;月底,另一電信運營商Verizon也取消了在自有渠道銷售華為手機的計劃。

在2月份的國會聽證會上,國家安全局(NSA)等警告美國公民不要使用華為製造的手機。

3月,美國零售巨頭百思買禁售華為手機產品。

至此,華為的手機產品在美國主流市場渠道幾乎無望。

從通信設備到智慧型手機,從歐巴馬政府到川普政府,在限制華為這一點上,美國可謂前赴後繼、不忘初心。

如你所見,美國有多怕華為,在這樣一個標榜自由、開放的國度,十幾年來如此針對一家企業,全球罕見。

那麼,美國到底在害怕華為什麼?

技術恐懼 美國不自信

美國市場拒絕華為的理由有且只有一條:「國家安全」。

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說辭,因為通信技術的屬性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

華為早期的一些做法,給予了美國懷疑的理由。

2012年以前,華為屢次進軍美國的嘗試擱淺,主要原因來自華為公司的透明度。

作為一家完全獨立的非上市民營公司,也是世界500強中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企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從軍經歷,以及較為低調,全員持股,不進行詳細的股東結構披露等運營方式,一直讓美國心生疑慮,懷疑中國政府以及軍方對其秘密資助。

這是那幾年美國政府和企業一直咬住不放的理由。

而在此之後,美國方面又「自我」加劇了這種懷疑。

2012年美國政府稱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聲稱中國軍方在兩者的設備中植入了監控程序。

為此還專門成立調查組搜集證據,試圖坐實這一說法,但結果從未公開。

但在後來泄露的美國官方文件中被「打臉」,調查小組稱沒有明顯的證據證實華為等從事間諜活動。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自家後院著火,2013年斯諾登事件爆發,後來披露的文件顯示,美國情報機構經常利用國內運營商(如AT&T)對他國進行監聽和信息搜集。

也就是說,美國政府的指責,是因為它曾經親身實踐。

美國一直活在由它親手編織的,由己度人的「噩夢」中。

在那個夢裡,國家關鍵的基礎設施,會因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預埋的後門而在某些時刻遭遇線上攻擊,不是水壩被炸就是電站癱瘓。

對於一個在全球開展業務的世界級通信設備廠商而言,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硬體或軟體中安裝間諜後門,無異於一種自殺。

而美國政府指責他國對其國家安全的危害,不但給不出足夠的證據,反而一直從事的間諜行為被曝光在公眾面前。

如果說4G時代之前,美國對於華為等中國通信企業的擔憂來自國家安全,那麼進入5G時代,美國的擔憂更多來自中國的崛起。

通過華為在美國發展的梳理可以發現,近年來,美國政府對華為的一些集中限制和針對往往是伴隨著通信技術發展演進的關鍵節點。

2012年在4G技術即將在中國大規模開展建設時,美國政府開始密集動作。

同樣,在明年5G即將迎來全球實現商用的節點,又是一波集中的限制措施,同時伴隨著川普政府整體對華的貿易針對政策。

2G時代中國在技術標準等方面完全沒有話語權,3G時代僅開發了適用於中國的標準,4G和5G時代,中國則由部分參與到成為重要參與者和標準制定者。

數據顯示,在全球4G LTE市場上,華為早在2016年便以29%的份額領跑全球,而除去美國市場之後,這一數值更是高達40%。

5G帶來了全新的技術,全球統一的標準,對此前4G標準的智慧財產權以及專利等較少依賴,這給與了華為等中國企業參與的機會。

同時,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企業很早的投入研發,都使得中國企業能夠較早占據5G技術方面的主動權。

因此,美國對華為的擔憂,主要是來自技術的焦慮,中國科技企業的不斷崛起,讓美國愈發感到不自信。

從美國自身的層面看,隨著全球創業環境的改善,加之美國現行的移民政策等因素,導致技術移民不斷外流,這也使得美國在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競爭力正在不斷喪失。

美國研究機構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017年有關5G的1450項必要專利中,10%掌握在華為等中國企業手中,高通擁有15%,諾基亞和愛立信分別擁有11%和8%。

相比之下在4G時代,2011年,華為和中興共同擁有的專利數量為7%,高通達到21%。

更重要的是,目前3GPP凍結的標準只是第一階段Rel-15的工作,應用場景和支持的主要業務與4G接近,華為主導的Polar碼已成為eMBB(增強型寬頻)場景控制信道的編碼方式,與高通各有收穫。

而在接下來的Rel-16中,才是涉及5G核心網絡的重要部分,包括物聯網、自動駕駛等一系列全新標準,這其中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公司還手握大量提案。

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在未來5G專利中的比重還可能會上升,如果能夠被採納成為國際標準,也意味著在中國的技術在5G時代具有更大的話語權,也將帶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華為已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具有5G晶片-終端-網絡能力的企業,目前在5G晶片、終端、網絡等方面的研發進展也領先於高通。

正因為華為在5G產業鏈上滲透之深,掌控之廣,美國才由總統出面終止博通對高通的收購,將在5G方面能夠與華為抗衡的高通保護起來,從而牽制華為未來可能在5G領域的一家獨大。

優越感喪失 美國鬧情緒

憑藉5G方面的巨額投入,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在發力趕超。

截止目前,華為在5G方面的投入已經達到6億美元,並承諾今年將追加8億美元。

最近研究機構IHS Markit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華為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的電信設備製造商。

在所有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華為是唯一一家電信基礎設施市場份額有增加的廠商,其市場份額由2016年的25%增加到了28%。

這種優勢隨著5G的時代的到來可能將進一步放大。

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及中國均計劃在2019年下半年開展5G網絡的商用部署,到2020年正式進行商用。

當然,這其中也存在各個國家、地區間的競爭。

中國移動今年就將建成世界最大規模5G試驗網,從中國方面對5G的重視以及強烈推進的意願看,很有可能在全球領先部署5G。

如果中國占據了5G上的先發優勢,憑藉最廣泛的覆蓋以及龐大的用戶基數,將會給全球帶來示範效應,也將帶動一系列網絡設備商、終端廠商等的跟進,這意味著巨額的訂單,以及更大的經濟利益。

一位業內專家表示,依靠龐大的中國市場體量,華為很有可能在5G時代以中國市場作為槓桿,撬動全球市場,華為產品在性能以及價格方面的優勢將進一步分食愛立信、諾基亞等通信設備廠商的市場份額,進而在系統設備領域取得像高通一樣在晶片領域的地位。

這也是美國擔心的一個方面,即美國運營商只能選擇華為的設備。

5G將帶給中國未來新的發展機遇。

自動駕駛、VR、AI等在內的全新應用場景以及所帶來的價值,都將伴隨5G的到來得到進一步的釋放。

目前,這些領域的集中創新在中國呈現加速聚集之勢。

而物聯網、智慧城市等也將全面提升中國的信息化社會進程以及工業化程度。

隨著十三五規劃在2020年即將完成,中國將進一步奠定科技強國的地位,成為下一代ICT技術的領導者,而快速大面積部署的5G網絡,也有助於產業升級以及經濟健康增長的願景儘快達成。

這同樣引起美國政府的民族主義恐慌。

美國擔心,華為以及中國企業的崛起將引發世界創新中心的變遷,美國人曾引以為傲的矽谷將被深圳等中國城市所替代。

5G助推中國崛起的同時,美國也將失去全球創新高地的優勢,這對於美國人民來說,從情感上不能接受。

可以舉另一個例子。

在3GPP的不同技術項目分組中,中國公司代表任主席或副主席的數量近年來顯著增加,2017年的數據顯示,在總共57個領導職位中,有10位中國公司代表擔任主席或者副主席職位(5個來自華為,3個來自中國移動,1名來自中興,1名信通院)。

在2014年,趙厚麟當選國際電信聯盟新一任秘書長,成為國際電信聯盟150年歷史上首位中國籍秘書長。

為此,美國專家甚至因此上書政府,表達對於中國在ITU中不斷增加的人數的不滿,認為美國對於通信產業的貢獻沒有得到充分尊重,中國在科技領域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和領導力正在加重美國的悲觀情緒。

失去美國會怎樣?無礙成長但存隱憂

儘管華為方面不斷表示,不會放棄美國市場,會對美國市場保持耐心。

但目前而言,從電信設備,到智慧型手機,從運營商到零售商,甚至近日傳出華為在美國農村的網際網路業務也被限制,美國禁售華為已成愈演愈烈之勢。

目前僅在少量公開市場以及電商平台還在出售華為相關的智能終端產品,但存在進一步被扼殺的可能,華為基本上已失去了美國市場的機會。

「中國的崛起越快,美國對華為的擔心就越多。

既然中國崛起不可逆轉,華為進軍美國的夢想也就很難實現。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如是說。

但華為真的需要美國市場麼?

在美國網絡設備市場,華為的市場份額不到1%,諾基亞和愛立信占據九成份額,但並不妨礙華為成為全球第一的通信設備廠商。

在同樣市場份額很小的智慧型手機方面,但華為已經做到了全球前三,未來兩年內,華為的目標是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然後向三星發起衝擊。

華為此前同美國運營商商談的合作,有一些甚至是美國運營商方面主動伸出「橄欖枝」,但美國政府的禁令,讓美國運營商失去了兼具性能和價格優勢的設備產品,這無疑將推高他們的運營成本。

而美國消費者也失去了對於全球高端智慧型手機的體驗機會和選擇權。

部分美國媒體甚至表示,相較而言,美國更需要華為而不是華為更需要美國。

近日華為發布的2017年報中顯示,2017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6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凈利潤為475億元,同比增長28%。

今年,華為將向千億美元的營收目標邁進。

儘管美國市場的遇挫並沒有影響華為的成長,但也存在幾點隱憂。

包括博通在內的多家美國廠商仍是華為重要的合作夥伴和供應商,可能存在的一種情況是禁令進一步擴大時波及更多的美國企業,終止同華為的合作。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情況可能不會發生,因為那將意味著中美貿易戰的全面升級。

此外,很有可能發生的是美國市場的恐慌情緒有可能蔓延至他國。

這其中不排除美國向其盟友利用政治經濟等手段施壓,要求他國禁售華為的相關產品,在抑制華為的同時,同時也保護愛立信等西方廠商。

「目前主要的設備商都在歐洲,包括愛立信、諾基亞,因為中國5G的進度更快,如果歐洲廠商能夠在5G時代的中國市場分得一杯羹,那麼未來限制華為的可能就不大,但目前短期內是否會有大面積的影響,尚需觀察。

」該人士指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再次遇美國阻力,中國何時能有反制措施

美國時間1月8日下午,美國權威媒體《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美國運營商AT&T已經撤銷了銷售華為手機的計劃,具體原因尚不詳。對此消息,AT&T和華為官方並未發表評論。據了解,華為原本將在...

為什麼你會認為華為只是一家做手機的公司?

上個月筆者一同學跳槽去了華為,其他同學在群里調侃說以後買手機就找你咯,拿個內部價!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華為作為一個手機品牌也逐漸為人所知。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對華為產生誤解,認為它只是一家手...

諾基亞或將壓低電信設備價格

2015-04-15 15:58 新浪科技 顯示圖片導語: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今天撰文稱,諾基亞與阿爾-卡特朗訊(以下簡稱「阿朗」)的合併雖然可以擴大規模,但由此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反而會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