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億國產晶片巨頭突然宣布:從美股退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24日深夜一則大消息,又在微博朋友圈刷屏了。

中芯國際宣布從美股退市

5 月24 日晚,香港、美國兩地上市的中芯國際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主動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且已得到董事會批准。

按照計劃,退市生效並達到撤銷註冊條件後,中芯將於今年 6 月 14 日前後向美國證交會遞交表格 15F。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法,遞交表格 15F 90 天內,撤銷中芯國際在美國證交會的註冊和終止其申報責任的申報就會生效。

對此,國內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芯謀研究的創始人、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 中芯從美股退市的說法不準確,而是繼續保持 ADR(美國存托憑證),主動降級到 OTC(場外交易市場)。

"

簡單來說,中芯並不是完全從美股退市,而是退到場外市場,不會影響交易,美國投資者可以繼續持有或者在 OTC 市場進行相關交易。

在美國對多家中國科技企業發出「禁令」之際,於香港和美國兩地上市的中芯國際自願申請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

受該消息影響,中芯國際美股ADS周五盤前下跌超過4%,最新股價報5.24美元,下跌4.73%,總市值:52.93億美元(約362億人民幣)。

突然退市原因為何?

從中芯發布的公告看,該公司決定退出紐交所原因有二:

  1. ADS(美國存托股份或美國存托憑證)交易量與其全球交易量相比較為有限;


  2. 維持在紐交所上市、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並遵守交易法的定期報告,以及相關義務所要承擔行政負擔和成本都過大。


因此,中芯自願將其美國預托證券股份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並撤銷該等美國預托證券股份和相關普通股的註冊。

僅就目前來看,中芯主體其實是在港股,在 ADR 上市對公司財務方面的幫助確實有限。

中芯國際分別於2004年3月17日、18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最近一個交易日,中芯國際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收盤價為5.50美元,股本1.01億,市值僅為5.55億美元。

自上市以來,中芯國際股價逐步走低,最低於2008年不足1美元。

香港市場上,中芯國際總市值為425.22億港元,遠超紐約證券交易所。

市場認為,當上市公司估值不高,或者融資不暢,成交不活躍時,加上日常高昂的行政費用,很多公司會選擇從資本市場退出。

圖據中芯國際官網

為何這個時刻選擇從美股退市?

引市場聯想

本次中芯國際從紐交所退市,正值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之際,背後策略調整動向備受關注。

此前傳聞,如果華為遭美方封鎖生效,台積電一旦不再代工生產海思晶片14nm工藝,長期來看此部分業務有望轉交中芯國際負責代工生產。

中芯國際內部人士表示目前中芯國際可以代工部分14納米晶片生產,但還不包括更先進的14納米及以下產品。

業界認為,華為長於晶片設計,而中芯國際主業是晶片製造,兩家企業上下游合作可打造強大的產業鏈條。

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從技術禁運不斷向外擴散。

根據外媒的報導,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前顧問班農稱「要美國停止所有中國企業在美IPO,同時限制華爾街對中國企業的投融資,直到看到中方做出美意願下的根本性的改革」。

不過,納斯達克亞太區主席鮑勃·麥庫伊(Bob McCooey)對總統前顧問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切斷所有的IPO」做出了回應,鮑勃表示,這一言論沒有任何道理可言。

「像許多人一樣,我看到了川普總統名譽掃地的前顧問史蒂夫·班農發表的言論。

我認為這些話沒有任何道理可言。

美國資本市場是世界上最好的資本市場,具有透明度、深度流動性,擁有成熟的全球投資者以及納斯達克等交易所對公司的支持。

在2018年,來自中國的IPO有22起,今年已經有15起IPO。

我們期待看到大量中國公司來到納斯達克,我們視中國公司為我們全球領導人大家庭的一員,並且將給予他們支持。

」麥庫伊說。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領導了一個獨立組織,這個組織無需向總統報告。

我們的原則是:歡迎世界各地的公司,尤其歡迎中國公司。

中國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市場(market)。

」麥庫伊補充說。

據市場消息,高盛近日發布報告,報告引述中芯國際管理層,稱當前環境對公司不是逆風,也不擔心設備的供應問題,長遠而言,中芯管理層認為,中國半導體供需差距有上升空間。

內地最大代工廠的崛起之路

作為內地最大代工廠,中芯由原台灣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世大半導體創始人張汝京創辦。

2000 年,張汝京攜台灣 300 余名工程師到上海創立中芯,這一舉動被業界認為這是 " 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具有劃時代意義 "。

中芯國際代工廠分布。

圖據中芯國際官網

彼時,內地半導體市場整體發展落後,且行業正值遇冷之時。

張汝京憑藉個人行業人脈和經驗,大批量購入低價的二手設備,迅速為中芯建立了 3 條 8 吋晶圓生產線,趕在產業復甦前將產能準備做到完全充分,並創下了全球最快的晶片廠建廠記錄。

2003 年前後,為再次擴大規模,中芯先後北京幾乎同時開建兩座 12 吋晶圓廠,還低價收購了當時摩托羅拉一座位於天津的工廠。

這樣算下來,中芯創立 3 年多時間便建 6 座廠,且將初期集成電路線寬從 0.25 微米、0.18 微米一直做到了 90nm。

緊接著,為提高員工素質,為中芯儲備人才,以及充分利用產能,中芯開始入局 DRAM 市場,尋求給國際大型 IDM 公司的代工合作,也因此奠定了公司的代工基礎。

坐穩內地代工老大哥的位置後,2017 年年底,中芯挖來了行業領先專家梁孟松,一位在台積電任職時期僅個人參與發明的專利半導體技術就有 181 件,且全是最重要先進工藝的技術研發;出走到三星後,帶領三星晶圓代工直接從 28nm 製程升級到 14nm,甚至領先台積電半年實現了量產的 " 行業大牛 "。

到中芯後,梁孟鬆手腳大開,在迅速提升 28nm 晶片良品率的同時,還主導從荷蘭買來了最先進的光刻機,將 14nm 晶片良品率瞬間提升至 95%,即便是三星也為此警鈴大作。

人才及經驗積累的推動下,中芯已然躍居全球第四大專業晶圓代工廠,成為了中國半導體製造的核心之一。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產業的領軍者之一。

行業分析機構集邦諮詢此前發布的依照2019年第一季度營收排名的數據顯示,中芯國際為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商,市占率為4.5%

排在中芯國際之前的分別為台積電(48.1%)、三星(19.3%)、格芯(8.4%)和聯電(7.2%)。

目前在先進工藝方面,全球範圍內僅有台積電、三星已實現7nm製程量產,而格芯、聯電此前已宣布退出7nm製程研發。

目前,中芯國際14nm製程已具備量產條件,預計將於年內實現量產。

此外,中芯國際12nm工藝的開發也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2018年,集成電路產業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增速有所放緩,價格競爭壓力增大,產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芯國際在2018財年合計錄得創歷史新高的收入約33.6億美元,同比增長8.3%;錄得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11.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2%。

2018財年來自於中國區的收入(不包括技術授權收入)同比成長24.3%。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中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21財聞匯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基金報、南方都市報、中國經濟網、環球時報、鎂客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主要半導體代工廠發展現狀

首先介紹下何為晶圓代工呢?晶圓代工就是幫別的公司生產晶圓片。而晶圓呢,即製造各式晶片的基礎。對晶片製造來說,這個基板就是接下來將描述的晶圓。目前,大家熟知的晶圓代工廠大概有台積電、格芯、聯電、中...

三星將強化代工業務

日前,三星宣布將在半導體業務部門新設晶圓代工部門,計劃在全球半導體需求旺盛之際,擴大其在晶圓代工業務上的市場份額。三星晶片製造營銷高級主管凱爾文·洛(Kelvin Low)稱,此舉是作為進軍晶片...

風雲變幻的晶圓代工市場

在過去的一年裡,全球晶圓代工廠的格局發生了變化。文︱Daniel Nenni譯︱編輯部圖︱TrendForce在過去的一年裡,全球晶圓代工廠的格局發生了變化。其中英特爾悄然取消代工業務,而格芯(...

台積電遇天險 張忠謀如何神解?

競爭對手英特爾動作頻頻、三星技術逐步進逼,大客戶高通又琵琶別抱,加上中國政府支持本地企業;三壞球加上滿壘,如何不失分?正嚴格考驗全球半導體業最資深的老帥張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