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收購韓企泛泰12項專利,是為自保、還是另有所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從韓媒《韓國先驅報》傳來消息稱,蘋果公司已經從韓國智能機製造商泛泰公司(Pantech)手中收購了12項專利。

據了解,蘋果在6月29日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報了專利收購事宜。

而根據美國專利商標局的文件顯示,蘋果已在5月22日完成了對泛泰12項專利的收購,專利技術主要涵蓋無線移動通信技術。

一筆划算的買賣

事實上,這次交易並非蘋果與泛泰公司的首次交易,早前蘋果與泛泰就有過間接的生意往來。

據悉去年10月份,泛泰曾向首爾專利授權公司Goldpeak Innovations出售了230項專利,而在那之後蘋果也收購了Goldpeak的部分專利。

泛泰作為手機製造商里有名的「專利超市」,向外界出售專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那麼為什麼此次蘋果收購泛泰的12個專利竟受到如此廣泛關注呢?

因為此次蘋果收購的12項專利中,有涉及到無線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

這也是目前市場上許多高端智能機所追求的。

泛泰在韓國手機製造領域,曾算得上是巨頭、領航者,甚至在世紀初的時候可與三星、LG比肩。

在手機製造領域,尤其是早期的智慧型手機技術的研發,泛泰也取得過不少優異成績,申請的專利技術、研發製造的產品更是在行業內遙遙領先。

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由於泛泰產品過於單一,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銷售額一年不如一年,最終陷入財政危機,不得不通過引進海外資本以尋求自救之路。

然而在經過多年的股權變更和財務困境後,泛泰在還是沒能擺脫失敗的困境,於2015年被韓國電信設備製造商Solid收購。

就在去年,泛泰推出了兩年來首款上市手機IM-100智能機,最終還是由於銷售慘澹而慘澹收場。

無奈之下,泛泰於5月份表示將停止推出新手機,並通過變賣資產來獲取現金,包括其在全球擁有的3000多項專利。

而在此之前泛泰還揚言不會出售智慧型手機有關的關鍵技術。

據了解,目前泛泰在韓國擁有2500項專利、在歐洲擁有200項專利,在美國擁有291項專利,其中269項是實用專利,22項是設計專利。

其中不乏有防盜、指紋識別以及防水技術相關專利,而這些專利勢必會引起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公司的廣泛關注和爭相搶奪。

有媒體披露,目前蘋果收購的12項專利中,其中3項專利主要介紹了使用移動通信終端的用戶,可通過觸摸屏「共享備忘錄同時與另外一名用戶進行視頻通話,實時生成和傳輸角色和圖片數據;另外一個移動通信終端,則可同時接受另外一名用戶發出的視頻通話請求以及備忘錄共享。

毫無疑問,這幾項專利技術的應用,在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將會有重大突破,尤其在用戶對智慧型手機高端、黑科技的追求越來越高的現狀下,能夠打破用戶之間的通信壁壘,讓通信變得更有效率、更流暢,這也是許多智慧型手機製造廠商所渴求的。

如今,蘋果拿下這幾項專利,無論是外界猜測的那般是為了自保,防止被 Goldpeak 等專利流氓公司起訴,亦或是有別的企圖。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智慧型手機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市場現狀下,這些專利技術必會為蘋果帶來不少的授權許可收入。

當然,也不排除未來蘋果會利用這些技術,開發出更多有創造力的新產品。

總之,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蘋果的專利布局

2015年2月25日,在AppleWatch以及新Macbook發布會前夕,蘋果被美國聯邦法院判決侵犯了是一家NPE機構——Smartflash所擁有的三項專利,必須支付其5億多美元的賠償金。

2016年9月份,據國外媒體報導,蘋果被判侵犯Acacia Research公司持有的蜂窩網絡專利,須賠償對方2210萬美元。

2016年12月21日,芬蘭諾基亞公司分別在德、美兩國三家法院起訴蘋果公司,指控蘋果產品——包括眾多版本的iPhone和iPad,侵犯32項技術諾基亞專利,涉案專利涉及視頻編碼、延長電池壽命、遠程定位手機等應用。

前不久,這場舉世矚目的持續了數月的專利糾紛案,終於落下了帷幕,5月23日蘋果與諾基亞就智慧型手機專利糾紛達成和解,諾基亞產品重返蘋果市場,同時雙方簽訂了一份協議,協議允許蘋果使用有關專利,而諾基亞會收到現金作為回報。

經歷了與諾基亞、與高通的專利戰之後,終於看透即使作為智慧型手機行業的「領頭羊」,也免不了要遭受無休無止的專利侵權訴訟案攻擊的心酸。

「樹大招風」說的也正是蘋果這樣的巨頭科技企業,尤其是在美國這種特別注重專利權保護的國家,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專利侵權糾紛,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名譽上,都可能對公司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這也是為什麼蘋果一直以來熱衷於技術研發、購買專利的原因之一,就算有些專利是無關痛癢的,但至少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自保的作用,尤其是針對那些「專利流氓」公司,頗為有效。

除了自保之外,持有越多的專利,就越能獲得在商業競爭的優勢地位,也是蘋果不斷增加專利庫存的重要原因。

以前些年備受矚目的HTC與蘋果的專利之戰為例,當HTC在美國市場風生水起的時候,2011年因HTC產品侵犯了蘋果的兩項專利,而被蘋果公司告上法庭,最終HTC被美國逐出市場,而這個事件也成為HTC在海外市場的發展之路急轉直下的關鍵轉折點。

當然,作為這個事件的最大獲益者,除了藉此機會清除掉了自己地盤的潛在威脅,更大的意義在於,在與以谷歌為首的安卓系之間的戰鬥中,蘋果完美地扳回了一局。

事實上,蘋果作為一個極具創造力的公司,多年來憑藉自主研發的技術、申請的專利,也為自己在智慧型手機行業贏得了絕對的優勢,成為高端智能機行列的佼佼者,今年來雖然iPhone8手機量產出現延遲,但是蘋果在技術研發上卻絲毫沒有放鬆。

據了解,不久前6月14日,蘋果公司的一組新專利曝光,其中一項名為「指紋生物識別傳感器總成,包括直接接合介面和相關方法」的專利,就是指一種將Touch ID 紋傳感器集成在電源鍵上的設計。

引起了業界內外的廣泛關注。

此外一項關於相機的新專利,也讓果粉們對新iPhone的攝像功能期待滿滿。

該專利顯示,蘋果藉助一項新的相機技術,能智能地判斷用戶是否會拍攝出低質量的自拍照,督促他們進行必要的調整。

例如,iPhone可能修剪預覽圖,強迫用戶讓手離得更遠一些,減少鏡頭失真。

而且蘋果還可能改變照片比例,對照片進行變換,甚至縮放。

就在本周二,蘋果還獲得了一項名為「由生物識別技術發起的通訊」技術專利,根據專利描述,這是一種手指觸摸到 iPhone 的螢幕就能感知某種狀態的方法,用戶通過相關的手勢發出「恐慌指令」,iPhone 就會自動撥打 911 報警電話。

也就是說,在緊急情況下用戶使用只需一個小小的手勢、或者輕輕敲擊螢幕,就可以在被迫解鎖甚至脅迫的危險狀態下,秘密撥打報警電話。

據了解,當「恐慌指令」被激活時,iPhone 可以將用戶當前的位置發送出去,甚至可以將現場音頻或者視頻發給警察。

雖然難保這些新技術專利是否都會用在新款iPhone手機上,但單就這些令人興奮的功能和黑科技元素,就足以保證短時間內蘋果能在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鶴立雞群」。

「隱形」的好生意

在科技領域,專利侵權的案例一直以來都是屢見不鮮,尤其在智慧型手機行業,近兩年更是案件頻發,高通與蘋果、蘋果與三星、蘋果與諾基亞等等,這些大咖之間的專利之戰,吃瓜群眾們已經司空見慣。

而實際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專利之爭,發展到如今已不單單是一種商業戰爭,其背後還隱藏著一樁「隱形」的好生意。

要知道一樁專利侵權案的勝訴,所獲得的侵權賠償少則上千萬美元,高則數億美元,嚴重地相當於剝奪了一個企業近乎一年的收益。

也正因為其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延伸出一種以此為盈利的特殊商業體——NPE,即非執業實體。

據公開資料介紹,NPE是指那些本身不製造專利產品或者提供專利服務,而是從其他公司、研究機構或個人發明者手上購買專利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然後專門通過發動專利訴訟賺取巨額利潤的公司或團體。

事實上,歷史上已有不少企業因此付出過慘痛代價。

2015年,BlueSpike指控小米與國內一家跨境電商Tomtop,設計或販賣的智能通信設備,侵害BlueSpike所擁有美國專利8,930,719(專利名,數據保護方法與裝置)。

而這裡的BlueSpike就是曾起訴過Google、Yahoo、Facebook等巨頭,業內知名的「專利流氓」,也就是所謂的NPE。

當然這是一種非正當渠道的牟利手段。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企業在專利侵權訴訟中,也因此獲得額外的可觀收入,成為商業競爭中的附加利益。

其中,在之前轟動一時的蘋果三星的專利大戰中,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認為,參照專利法第289條明確規定,根據包含授權外觀設計的製品獲得的全部利潤授予損害賠償,故宣判三星對蘋果的三件外觀專利訴訟賠償額高達數億美元。

早前,小米在印度市場屢遭愛立信專利訴訟。

愛立信在印度狀告小米專利侵權,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裁定,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銷售和進口手機,並作出巨額賠償。

而此前,一加手機也曾因專利侵權,被德里高級法院禁止在印度進口和銷售一加手機,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專利侵權訴訟不僅是對對方一種名譽、商業利益的打擊,其背後還有削弱對方財政收入的戰略意義。

同時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筆可觀的額外收入。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專門通過與其它同行業企業簽署專利授權許可,而獲得收入的例子。

據了解,去年12月,愛立信曾與蘋果簽署了全球專利授權許可協議,該協議包括標準關鍵專利技術的全球交叉授權許可(包括GSM、UMTS及LTE蜂窩標準)及某些其他專利的使用權。

自此,蘋果每年將定期向愛立信支付專利費。

據投資銀行ABG Sundal Collier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愛立信將在iPad和iPhone營收中收取大約0.5%的專利費。

此前,愛立信在對蘋果的專利訴訟中,曾要求蘋果每年支付2.5億至7.5億美元的專利費。

而據愛立信透露,公司2015全年的智慧財產權收入達到130億-140億瑞典克朗。

所以,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出發,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積累,都是商業競爭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好在目前我國已有不少企業開始越來越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利用。

曾有公開數據披露,2015年華為僅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金額已超過500億元,占銷售額的15%。

目前華為專利申請總量達數萬件,其中與終端相關的專利近2萬件,海外申請達數千件,就連蘋果都不得不向華為付專利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