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光環也難逃資本法眼 京東盈利背後還有哪些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京東扭虧為盈的新聞占據科技圈頭條。

根據京東發布的2016財年Q4財季和2016全年業績報告顯示,四季度凈收入803億元,同比增長47%,京東2016財年實現扭虧為盈。


京東財報表現可圈可點,只是滿屏「唱好」還顯得為時過早,畢竟,在這一片表面的歌舞昇平的熱鬧景象之下,那些暗流涌動的隱憂正破土而出。

隱憂一 營收增速下滑 高業績背後是虛假繁榮

從表面上看,京東的確實現了四季度和2016 財年的盈利,但是2016財年GMV增長僅為47%,相較2014年GMV增長107%和2015年GMV增長84%,京東的GMV增速以近乎腰斬的速度極速下滑,這對於京東來說絕不是一個好消息。


另一方面,京東Q4營收增速為46%,同樣處於下滑狀態,而京東核心業務3C家電增速下滑更為明顯,甚至下跌到了48%。

手機、家電、辦公、3C數碼等核心自營業務是京東早期特色,造就了京東圈地般的增速發展,如今,京東核心業務進入增長瓶頸期,於是,京東開始吸納第三方平台簽約商家,財報顯示,京東共有超過12萬個簽約商家,稱這是從零售渠道商到平台服務商的角色轉變。

不過市場對此並不看好。

有分析人士稱,商超、服飾和日用品等非標商品近年來受到京東的看重和大力支持,但是京東在非標產品經營方面並不具備優勢,加上這些品類已經是各家電商平台角力的主要戰場,仍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拼殺才能分出高下,未來京東營收增速可能還會下滑。

隱憂二 從壓榨供應商開始 京東的電商之路能走多遠

在京東快速發展進程中,價格戰也快速蔓延,隨之對供應商的壓榨之勢也愈演愈烈。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劉強東稱京東喜歡價格戰,因為京東跟大多數供貨商簽訂了毛利率保護條款。

如果競爭對手降低價格,京東有權降價到同一水平上,而且供貨商必須保證京東相同的毛利率,價格戰不會讓京東虧錢。

劉強東還以京東挑起的2009年圖書價格戰和2012年大家電價格戰為例,由此向股東保證價格戰是利好。

表面上看,京東理由並無不妥,但仔細推敲,實則是給供應商挖了個大坑。

價格戰削薄了供應商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還要給京東毛利率,這就意味著供應商的扣點比例將增加,對於供應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難以承受。

當然,京東對供應商的壓榨還不止於此,拖延供應商帳款、苛扣保證金更讓人詬病。

京東財報顯示,京東應付供貨商款的天數已從2015年初的42天拉長到目前的53天。

而應付帳款和預收商家款,也從2015年底的298億增加到2016年底的440億。

無條件壓榨供應商換來的是合作關係的終止。

有媒體曾報導,2015年5月,上海某3C創業公司因京東拖欠五個月貨款未結算,撤出京東平台,損失近20萬元貨款和5萬元質保金;2015年7月,京東商城因拖欠丹麥商品中心三個月逾40萬元貨款差點引起外交糾紛,阿芙精油、歐時力等多家知名廠商均因京東拖欠貨款等問題宣布過退出該平台。

事實上,供應商與零售平台的關係好比魚與水,誰也離不開誰,雙方合作的前提是尊重各自核心利益。

而京東以犧牲供應商的利益來換取自身合理的利潤,這種打壓抬轎的方式也意味著京東的電商之路走不遠。


隱憂三:變現模式單一 移動短板何時補齊?

從財報數據看,京東的盈利情況在好轉,但是從京東的商業模式看,卻不盡然。

在移動端,京東布局比較晚,缺乏獲取移動用戶的優勢。

之前,為彌補這一點,京東選擇聯手騰訊,但對微信和手Q的依賴越來越邊際效應遞減。

這從無線訂單數據可以看出:Q4京東日均無線訂單占比為80%,與Q3和Q2持平,此前無線訂單占比的提升在2016年已基本停滯。

移動端的乏力,讓京東開始聚焦渠道下沉,寄希望於三到六線城鎮的擴張,以彌補一二線城市的疲軟。

但下沉渠道進展緩慢,還拉高了營銷、技術等費用,進一步增加了下沉難度,使得京東商業擴張難度加大。

在京東核心品類陷入瓶頸期時,京東的核心物流體驗也在進入邊際效應遞減狀態。

財報顯示,京東2015年運營倉庫數213個,2016年底運營倉庫數256個,同比倉庫增長20%,京東的自營倉庫已經結束了快速擴張階段。

而京東的履約成本從2015年的140億增加到209億,增速50%,快於同期自營部分GMV的46%,物流成本越來越高。

財報數據透露的風險反映了京東模式困境。

京東一直標榜自營,垂直布局,高度掌控,但許多方面違背產業分工。

單從控制力來說,京東供應鏈尚可,但大包大攬的模式也大幅提高了運營成本。

總之,京東財報顯示的利好數字,或許只是表象,財報里透露的風險隱患,才真正考驗京東的未來,劉強東恐怕還不能那麼自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